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印度有能力追上中國的制造業嗎?

2021-02-20財經

就在前不久,vivo高管被印度逮捕的事情落下了帷幕,3名高管在交齊了每人20萬盧比的保證金之後,終於獲得了保釋。

但印度一直以來不停的找茬,已經極大的打擊到了外國企業在印度繼續辦廠的信心,惡果開始顯現了。

根據印度【商業標準報】的訊息,外資企業正在對印度失去興趣。從2014年到2021年的幾年時間裏,印度境內一共才有的1.2萬家外企中,已經有2783家關閉了在印度的業務,連滾帶爬的逃離了印度。

明面上看,印度是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但假如你以為這麽多人的印度是個巨大的市場,等著你去開拓,那你可就錯了。

不管你是多牛的公司,只要到了印度,那你就是案板上的魚肉,眼睜睜看著印度磨刀霍霍。

舉幾個例子,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型跨國企業中,因為受不了印度的盤剝和刁難,已經撤離印度的有福特汽車、通用汽車、肯恩能源、哈雷戴維森等;被印度隨意罰款、屢次吃癟的有蘋果、三星、谷歌、亞馬遜等;而中國的小米、vivo、上海電氣等也都被印度以各種理由罰過款。

2022年1月,印度財政部要求小米補繳5.6億元稅款;

2022年5月,印度凍結小米集團近50億元;

2022年7月,印度封鎖vivo在印度的119個銀行帳戶,同時把毒手伸向oppo,聲稱其逃稅38億元;

2022年8月,印度再次指控vivo逃稅18.9億元;

同年印度還罰了亞馬遜1.72億美元、罰了谷歌2.75億美元……

2023年6月,小米在印度經營好不容易有了48億元的利潤,結果被印度直接沒收……

後來,印度以價值20億的電動大巴為誘餌想讓比亞迪在印度建廠,嚇得比亞迪趕緊拒絕了。

有句話說得好,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你圖的是印度的利潤,而印度圖的是你的本金。

2018年,上海電氣給印度修建了價值88億人民幣的超臨界燃煤電站,但裝置安裝完成且順利營運之後,印度卻不願意付錢了,無奈之下上海電氣去申請國際仲裁,要求印度付錢,但錢沒要到,卻被印度起訴到法院要求賠償21.4億人民幣,就問你離不離譜。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電氣給建的電廠的老板安巴尼,現在卻是身價1300億美元的世界第三首富……

2015年簽約的印度高鐵計畫,日本為了從中國手裏搶下訂單,不惜下血本給印度提供利率僅為0.1%的800億貸款,基本等於白送貸款,但自從2017年開工,5年來只修建了10公裏,所有的人力的財力都打了水漂……

印度一直想取代中國,吸引外資來印度投資建廠,帶動印度制造業發展,成為「世界工廠」。

但資本的原始積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早期英國等西方的國家以圈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掠奪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從而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但印度自身的實力和現狀擺在那裏,特別是還有種姓制度的存在,導致其既無法在國內開展規模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獲取廉價的土地資源,又沒有實力去搞殖民地掠奪海外資源,所以只能動起了對外資企業搞殺豬盤的歪腦筋。

印度的套路就是,先開出誘人的條件吸引外資,等外資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露出本來的面目,對這些公司開始割韭菜。

而與此同時,外企給印度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熟練工人,還包括相關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不論是罰款收割其利潤,還是直接將其逼走然後把工廠占為己有,不管怎樣都會肥了印度。

不過,外資企業進入印度市場不僅是圖的利潤,還有幫助印度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目的,對印度都是出於善意的。但印度竭澤而漁的做法顯然是傷害了所有外資企業的感情。

目前外企的集體逃離說明,印度在國際上的聲譽已經差到了極點,很少再有冤大頭願意去投資了。

而沒有了外資的帶動,印度想要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的夢想,印度怕是做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