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摒棄規模情結!潘功勝為貨幣政策立場定調

2024-06-19財經

6月19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2024年陸家嘴論壇上發表演講,闡述了中國當前貨幣政策立場及未來貨幣政策框架的演進。

「近期對金融數據‘擠水分’的措施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立場變化,而是更有利於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人民銀行正研究落實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這不代表要搞量化寬松,而是與其他工具綜合搭配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研究明確主要政策利率,其他期限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就貨幣政策、金融數據等熱點話題,潘功勝進行了深入剖析,為貨幣政策立場定調並提出諸多適應市場的改革方向。

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持性的

「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持性的,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潘功勝首先定調。對比國際來看,歐央行等一些央行已經開始降息,一些央行仍在觀察,預期今年晚些時候落地,但總體上還保持著高利率、限制性的貨幣政策立場。

「支持性」何以體現?總量上,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包括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等金融市場利率下行等,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結構上,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加大對科技創新和裝置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推出房地產支持政策組合,包括降低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取消個人房貸利率下限、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並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用市場化方式加快推動存量商品房去庫存。潘功勝表示,目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約7萬億元,約占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15%,聚焦支持小微企業、綠色轉型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近兩月的金融數據中,社融、M2增速下滑引發市場對於存貸款「擠水分」的熱議。5月金融數據「喜憂參半」,數據顯示,前五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1.14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9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4.8萬億元。截至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01.85萬億元,同比增長7%;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9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4%。

對此,潘功勝明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統計局最佳化季度金融業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於存貸款增速的推演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更真實地反映金融業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存貸款「沖時點」行為。

「與此同時需要註意到,經過幾十年的商業化、市場化行程,一些金融機構仍然有著很強的‘規模情結’,並且以內卷、非理性競爭的方式實作規模的快速擴張,這是不應該的。」潘功勝強調。對於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減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行為,監管已加強規範,包括促進信貸均衡投放、治理和防範資金空轉、整頓手工補息等。

潘功勝指出,短期內,這些規範市場行為的措施會對金融總量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但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立場發生變化,而是更加有利於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有利於均衡信貸增長節奏,緩解資源配置扭曲,減少資金空轉套利,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利於金融高品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及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註

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一直在動態演進中。面對市場對於最新金融數據表達的「擔憂」,強調立場的同時也需要扭轉傳統觀念、設計新的統計方式。對此,潘功勝提出了「最佳化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變量」。

「傳統上,我們對金融總量指標比較關註,但也在不斷最佳化調整。」潘功勝解釋到,過去,貨幣政策曾對M2、社會融資規模等金融總量增速設有具體的目標數值,近年來已淡出量化目標,轉為「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隨著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結構轉型,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信貸增長也在發生變化。貨幣信貸總量增長速度的變化,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結構變化,及與此相關聯的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變化的反映。

繼續最佳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即要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註。潘功勝指出,當貨幣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為需求約束時,如果把關註的重點仍放在數量的增長上甚至存在規模情結,顯然有悖經濟執行規律。需要把金融總量更多作為觀測性、參考性、預期性的指標,更加註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

為什麽需要調整?一方面從總量的數學關系看,增速是增量與全部存量的比值關系。目前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超過390萬億元,M2余額超過300萬億元,宏觀金融總量規模已經很大,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同時,很多存量貸款效率不高,盤活低效存量貸款和新增貸款對經濟增長的意義本質上是相同的。

從信貸結構變化看,當前近250萬億元的貸款余額中,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占比較大,但這部份已不再增長反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貸款要先填補上這個下降的部份,才能表現為增量,全部信貸增速要像過去一樣保持在10%以上是很難的。」

此外,潘功勝提出,從貨幣供應量的統計看,也需要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完善。隨著金融服務便利化、金融市場和移動支付等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重大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個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動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產品,從貨幣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納入M1統計範圍,更好反映貨幣供應的真實情況。

明確主要政策利率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然而,央行政策利率品種較多、不同貨幣政策工具之間的利率關系復雜等現狀仍存在可待改進的空間。

潘功勝表示,未來可考慮明確以央行的某個短期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擔了這個功能。其他期限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順由短及長的傳導關系。

談及如此設定的原因,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評價,短期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有望最佳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的流程,給市場傳遞更加清晰的利率調控目標訊號,穩定市場波動。

「從近段時間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看,市場利率已經能夠圍繞政策利率中樞平穩執行,波動區間明顯收窄。如果未來考慮更大程度發揮利率調控作用,需要給市場傳遞更加清晰的利率調控目標訊號,讓市場心裏更托底。」潘功勝說道。

同時,持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針對部份報價利率顯著偏離實際最優惠客戶利率的問題,著重提高LPR報價品質,更真實反映貸款市場利率水平。另外,還需要配合適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寬度。

央行買賣國債不代表要搞量化寬松

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潘功勝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透過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投放基礎貨幣的條件逐漸成熟。人民銀行正在與財政部加強溝通,共同研究推動落實。

但需要註意的是,這個過程整體是漸進式的,國債發行節奏、期限結構、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最佳化。「應當看到,把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寬松,而是將其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既有買也有賣,與其他工具綜合搭配,共同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未來央行開展國債操作會是雙向的」,明明同樣表示,與一些發達經濟體QE操作不同,有收有放的流動性管理將有助於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也有助於保持市場對投資的正向激勵作用。

貨幣政策工具箱越來越豐富,要「納新」也要「整理」。潘功勝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總結經驗道,應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的基本原則,定位於常規總量工具的有益補充,透過內嵌激勵機制,以市場化方式引導金融機構最佳化信貸結構,並註重防範道德風險。未來,將合理把握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規模,已實作階段性目標的工具及時結束。

展望未來貨幣政策調控與實施,潘功勝提出,將註重把握和處理好三方面關系:一是短期與長期的關系,把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葛文和回升作為重要考量,靈活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時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二是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統籌兼顧支持實體經濟增長與保持金融機構自身健康性的關系,堅持在推動經濟高品質開發中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三是內部與外部的關系,主要考慮國內經濟金融形勢需要進行調控,兼顧其他經濟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周期的外溢影響。

與此同時,更要提升貨幣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態化、制度化的政策溝通機制,做好政策溝通和預期引導。「現代貨幣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夠把政策考慮和未來展望,及時與市場和公眾進行比較透明、清晰的溝通。透明度提高後,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權威性都會增強,市場對未來貨幣政策動向會自發形成穩定預期,合理最佳化自身決策,貨幣政策調控就會事半功倍。」潘功勝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