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旗艦手機的螢幕觸控取樣率大多為360Hz,往往只有少數以遊戲為主要賣點的產品才會提供更高的觸控取樣率。但其中也有例外,目前就有部份中高端機型就宣稱能夠提供更高的觸控取樣率,例如高達2160Hz的瞬時觸控取樣率。可事實上,類似這樣的最高瞬時觸控取樣率,只能在已經完成了適配的特定遊戲或套用中才能起效。
一直以來,盡管有使用者會因為市場定位的關系對於旗艦機型產生刻板印象,並認為這類產品的所有配置和參數就「應該」全部達到頂級水準。但事實並非如此,隨著目前市場競爭的不斷白熱化,即便是頂級旗艦往往也會有不同的方向,這類產品更多強調的是平均水平以上全面的表現,而針對性過於明確的功能或參數,這類機型反而可能會更傾向於保守。諸如觸控取樣率這樣的參數,就恰好正處於其中。
在智慧型手機的早期階段,出現觸控操作「不跟手」的情況,其實往往就是觸控取樣率過低的一種表象。而螢幕的觸控取樣率指的就是螢幕每秒可以采集和處理的觸控次數,可直接反映螢幕針對使用者操作的靈敏度。對使用者而言,具備高觸控取樣率的螢幕也能夠更快地響應操作,並帶來更流暢、靈敏的觸控體驗。
事實上,高觸控取樣率本質上其實就是為了手遊這類需要進行快速操作的套用而生,這一參數的高低也決定了手機是否能夠快速辨識並響應使用者的觸控操作。高觸控采用率就能夠及時將使用者的操作進行反饋(例如遊戲中的各種連招等),低觸控采用率則可能會導致操作流暢性的下降。
但需要註意的是,目前在主流產品中,即使是定位入門級的產品觸控取樣率通常也已達到240Hz,因此除非是在特定場景(例如FPS、MOBA類遊戲)中使用,日常使用已經很難察覺到非常明顯的差異。
而旗艦機型觸控取樣率參數往往並非最高檔的原因,則源於其市場定位、成本、功耗等多方面權衡的結果。其中最為直接的原因無疑就是功耗,由於高觸控取樣率需要處理更多的數據,因此必然就會增加功耗,進而導致續航時間的縮短。同時由於功耗的增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發熱量,導致使用體驗陷入「惡性迴圈」。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更偏影像方向的頂級旗艦機型,即便在成本控制上相對寬松,但對於這類產品的目標群體而言,主流的360Hz觸控取樣率就已經足以滿足日常使用的需求。甚至在大多數遊戲場景也能夠勝任的情況下,再額外去針對觸控取樣率進行增強,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但對於遊戲玩家來說,觸控取樣率自然是越高越好,例如在FPS類遊戲中,更高的觸控取樣率就能夠幫助玩家獲得更快的操作反饋。但需要註意的是,通常成年人的反應時間往往在200-300毫秒之間(即0.2-0.3秒),可即使是480Hz與240Hz觸控取樣率之間的延遲差異,也沒有達到這一水平,所以對於普通使用者而言自然也就不那麽容易感受到「不跟手」的體驗。
此外,在觸控取樣率這個參數上還有一些廠商選擇了比較討巧的方式,例如就有機型會強調支持2160Hz瞬時高觸控取樣率。相較之下,多出來的「瞬時」這個詞,就表明其只會在很短的時間裏支持,並且由於還需要與相應的套用進行匹配,因此相關廠商也會提示「僅在部份遊戲中起效」的重要原因。
因此對於消費者來說,過度重視觸控取樣率這個參數可能還會產生一定的誤導。盡管理論上更高的觸控取樣率會帶來更高的靈敏度,但在實際使用中卻未必如此,因為這也有賴於手機廠商對於硬體的調校。例如,調校得當的更高靈敏度能夠辨識短促的多次連續操作,可一旦調校欠佳,就有可能會將這種操作辨識為幾次有間隔的操作,直接導致體驗的下降。
而且針對過高觸控取樣率會帶來功耗增加的問題,部份廠商采取了一種較為「委婉」的方案,即只在有限的場景(例如遊戲模式)中啟動,而在常規的日常使用時將觸控取樣率降低。甚至有廠商會透過這種「鎖頻」的方式,將觸控取樣率控制在較低的水準,以實作降低功耗、延長續航時間的目的。
所以大家在選購手機時,應盡量避免唯觸控取樣率這類具備高度指向性的單一參數論,畢竟它並不能代表一款產品究竟是好是壞。事實上,對於任何一款機型而言,從立項到研發階段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滿足目標使用者群體的需求,即便是市場定位最高的頂級旗艦產品也是如此,至今在市場也不存在哪怕一款各方面都能拉到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