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迫在眉睫,減碳脫碳之風吹遍世界。身為負責任的大國,4年前,中國作出了2030年實作「碳達峰」、2060年實作「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眼下,綠色、低碳、永續,也正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邁上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的鮮明底色。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中國汽車節能降碳任重道遠。不可否認,汽車在全生命周期內「含綠量」的高與低,是衡量一款產品、一個品牌、一家企業甚至整個汽車產業綜合競爭力和永續發展潛力的關鍵指標。尤其是在當下,全球碳賽局持續升級、汽車業「碳壁壘」日益高築,鍛造更強的低碳競爭力,是中國汽車深度參與全球化的必修課。而無論是積極踐行「雙碳」戰略,全面推進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還是從容應對全球碳賽局升級,提升中國汽車低碳競爭力,都對碳排放管理相關政策標準和測評體系的建立與持續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
7月1日,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汽中心」)汽車測評管理中心(以下簡稱「中汽測評」)釋出的C-GCAP(中國綠色汽車評價規程)2024版正式實施。C-GCAP聚焦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效能的測試與評價,為構築中國汽車低碳競爭力貢獻專業、權威的測評之力。
以碳之名 布局前瞻
鋪就中國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綠色之路
實作「雙碳」戰略,需要打造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從體制機制到管理流程的高效閉環。
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中國產品碳足跡管理工作目標和實作路徑,強化任務分工和政策協同,提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旨在加快建立中國碳足跡管理體系,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增進碳足跡工作國際交流互信,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雙碳」戰略實作。
中國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降碳措施的實施對於實作國家「雙碳」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選擇,有利於搶占全球技術和產業競爭的高地,形成新的產業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綠色動能。實作低碳綠色發展並非一日之功,也絕非是某家或某幾家企業單憑一己之力就能實作的,而是需要政府、行業機構、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通力合作,持續完善汽車行業減排降碳相關政策、標準和管理體系。
作為行業獨立、公正、第三方機構,中汽中心「以碳之名,布局前瞻」,在助力行業低碳綠色發展方面持續深耕。多年來,中汽中心圍繞汽車「雙碳」路徑、智庫建設、標準法規以及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等重點領域,建立聯合研究或工作的協調機制,發揮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聯動效能,全力支撐中國汽車產業低碳高品質發展。不僅如此,在助力汽車產業低碳發展的過程中,中汽中心立足「產融新視角,碳索新路徑,釋放新動能」的創新理念,將碳足跡數位技術有機融合於汽車價值鏈、資訊鏈、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及管理鏈,建立中國汽車產業鏈碳排放數據采集及公示平台,探索數位經濟技術在碳排放領域的套用場景與營運模式,釋放汽車產業低碳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在多年的積累、創新和探索中,從汽車行業碳排放標準體系的搭建,到碳足跡管理的探索;從汽車碳核算方法的創新,到碳核算數據的積累;從搭建「中國獨創」的汽車產業鏈碳公示平台,到中國汽車碳足跡數據積極嘗試與全球互通互認,從聯合其他行業機構研究並釋出中國汽車綠色低碳發展路線圖,到助力全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協同降碳……在汽車行業減排降碳領域,中汽中心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創新成果,成為推進中國汽車產業低碳工作前行的先驅,在全面助力汽車產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彰顯「國家隊」的責任與擔當。
在測評領域,早在2012年中汽中心就籌備研究C-ECAP(中國生態汽車評價規程),以超前的視野和格局,從全生命周期維度搭建汽車節能環保效能評價體系,並從2015年開展測試評價,開創了國內汽車含「綠」量測試評價的先河。從最初的C-ECAP、EV-TEST(電動汽車測評)、CCRT(中國汽車消費者研究與評價規程)到如今的C-GCAP(中國綠色汽車評價規程)2024新版規程的釋出,中汽測評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推陳出新,圍繞車輛的健康、能效和低碳效能打造了逐步完善的綠色測評體系,助力汽車產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憑專業測評之力
提升汽車全生命周期「含綠量」
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低碳是高品質發展的內核。
聚焦中國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節能降碳,新質生產力激發的新動能也一定是綠色的、永續的。
面對汽車產業的百年變革與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面對全球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碳壁壘」的日益高築,中國汽車產業實作低碳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麽,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的碳排放水平究竟如何?中國汽車的含「綠」量到底高不高?行業整體的低碳競爭力強不強?我們需要知己知彼,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同時補齊短板,全面鍛造中國汽車全產業鏈的低碳競爭力。
中汽測評C-GCAP圍繞車輛綠色效能開展測評,以中汽中心在汽車降碳領域多年深耕積累的成果為依托,將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效能,透過專業、權威、客觀、可量化的測評體系得以呈現,以「汽車測評國家隊」的擔當,努力踐行「為國而測,為民而測」的央企使命,為中國汽車產業打造低碳競爭力提供有力參考。
談及多年來在汽車綠色低碳測評領域的實踐, 中汽測評主任李向榮 表示:「從2016年到2024年,中汽測評開展的汽車綠色效能測評已累計釋出181款車型結果,其中包含燃油車120款,純電動車61款,對推動燃油車多場景油耗最佳化,促進純電動汽車能效全面提升,以及提升車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行業關註度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全行業燃油車油耗逐年下降,2024年較2018年綜合油耗下降約16.3%,能效提升效果明顯;自2017年起,純電動汽車常溫電耗呈逐年下降趨勢,2024年較2017年常溫電耗平均降低22.2%;與此同時,低碳作為國家和政府提倡的引導性內容,測評以鼓勵為主,致力於提升車企對低碳效能的重視程度,C-GCAP測評車型低碳成績逐年向好,五星比例逐年提升,從這個角度看,綠色汽車測評體系的日漸完善對推動行業汽車產品綠色設計和低碳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提升汽車全生命周期的「含綠量」,7月1日正式實施C-GCAP 2024版規程。C-GCAP 2024版評價規程從健康、能效和低碳三個維度對車輛的綠色效能開展測評,既考慮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可感知的車內環境、電磁、能耗、充電等指標,又考慮政府關切、國家號召關系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方向——碳排放。在測評內容上,綜合考慮不同動力型別、不同使用者習慣的影響,差異化評價場景和評價指標,在有限的體系內實作指標的充分精簡和最佳化,呈現使用者和行業最關註的內容。
未來,C-GCAP將如何持續助力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含綠量」的提升?對此,李向榮透露,中汽測評將繼續依托中汽中心在汽車減排降碳領域積累的研究和創新優勢,聯動相關部門進一步最佳化碳排放評價,除了繼續最佳化車型碳足跡指標之外,還規劃了低碳材料套用、動力電池永續性、供應鏈盡職調查等方面的內容,逐步從單純的整車產品評價向汽車供應鏈、企業降碳措施有效性等方向轉變,更加關註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維度,客觀評價企業的永續行為。比如,低碳材料套用評價企業在低碳設計、低碳選材、減碳效果評估等行為;動力電池永續評價企業在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數位化管理、動力電池碳足跡、再生材料使用等指標方面的工作;供應鏈盡職調查則主要考查企業對永續供應鏈的治理措施與方案。
踐行汽車測評「國家隊」使命
打造中國汽車低碳競爭力
近年來,從歐盟新電池法的實施,到多國紛紛出台的汽車產品碳排放資訊公示規則,再到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落地,無不預示著全球汽車業碳賽局持續升級。而在全球碳賽局中打造中國汽車的低碳競爭力,必須完善汽車行業碳排放管理,其中構建更加科學的汽車低碳綠色測評體系是重要一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關註汽車綠色效能測評的國家,中汽中心也是中國最早開展汽車綠色效能測評研究的專業機構。對中汽測評而言,樹立中國低碳汽車測評體系的「綠色招牌」責無旁貸。
值得註意的是,在為國內行業企業提供測評體系和方案的同時,透過國際協同的方式,中汽測評也在為全球汽車綠色測評體系的不斷完善貢獻著行之有效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23年中汽測評組建中汽測評國際專家委員會(CATC-ITEC)展開低碳測評國際交流,至今與10余家國際車企建立了綠色技術研究工作群組。與此同時,中汽測評充分利用C-NCAP與全球各NCAP組織的協調機制,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NCAP綠色評價機構開展碳排放核算邊界條件、材料因子、核算方法等相關內容的交流與協同,積極尋求行業和技術層面的共識。
展望未來,中汽測評將繼續踐行綠色低碳汽車測評體系創領者和汽車測評「國家隊」的使命與擔當,持續深化碳排放測評技術研究、規程升級和國際協同工作。
在技術研究方面,持續深化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研究,為汽車低碳測評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在規程升級方面,在C-GCAP技術路線圖中,持續組織行業、企業力量,最佳化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測評方法,並創新引入電池迴圈壽命、低碳迴圈材料套用等指標,積極打造全球領先的汽車低碳測評體系;在國際協同方面,將持續營運好NCAP協調機制、CATC-ITEC等渠道,深入開展全球汽車產業低碳技術、綠色測評等共性技術研究,持續推進測評規程體系的全球交流與協同,主動搭建全球汽車綠色測評技術標準協同平台,推進相關標準體系的全球互通互認,增強中國在汽車綠色發展和全生命周期減碳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中國汽車低碳競爭力。以更完善、更適應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的測評標準體系,引導產業端、消費端樹立綠色低碳生產觀和消費觀,帶動全產業鏈上下遊協同降碳,以更強的低碳競爭力,助力中國汽車產業實作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推動中國汽車更加從容自信地走向世界。
文:王璞 編輯/版式:李沛洋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