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內卷到底是研發效率上的還是工時上的…….
判斷內卷危害性有個重要的判斷標準是內卷有沒有突破勞動法的限制,有沒有在社會中產生對生育、消費、失業的影響,有沒有真正突破科技瓶頸。
最近兩天航天領域一個全球熱搜新聞,美國SpaceX就是馬斯克旗下的航天企業讓第三代猛禽發動機亮相,其他航天勢力和企業連猛禽V1都難以企及的情況下,SpaceX完成了一次自我突破。
美國ULA公司總裁坐不住了,在社交媒體上公開「酸」SpaceX的新發動機是否真的能達到280噸推力、350s比沖存疑。
美國航天企業有波音、ULA、諾格、SpaceX、藍色起源等,所有企業都僱用了麻省理工、史丹佛等院校的碩博。
最關鍵的是所有企業都在美國勞動法的限制內工作,在每周40小時的情況下SpaceX發動機研發團隊「打爆」了洛克達因、波音、藍色起源的研發團隊,你有什麽話可說呢?
不過SpaceX和特斯拉一樣是有點「奇葩」的,有時候會采用上一周做四休三、下一周做三休四,每天12小時,最終每兩周共工作84小時,平均每周41小時的工作方式,兩班人如此交替保證每周七天企業都有人持續工作。
如果SpaceX公司違反勞動法,讓一群碩博和技術工人每周工作70-80小時「苦哈哈」的整出來一個猛禽發動機,ULA公司只要隨手一個舉報即可,畢竟這種模式是「危害性較大的內卷」,會導致美國航天領域就業崗位減少、整體薪資水平下降、職工生活水平下降(尤其是消費、生育)。
現在SpaceX在勞動法範圍內完成了該壯舉,你ULA、波音有何話可說呢?
再提另一個歷史事件,美國曾經在歷史上針對日本貿易摩擦戰爭,推出過貿易調查比如301,當時日本企業在本土僱用大量的工人加班加點進行汽車、家電、數位類產品的生產出口美國。
美國因為在一些方面的限制做得比日本好一些,結果反而成為弱勢的一方,當時美國國內很多民眾都在砸日本車、日本電器,因此美國政客推動對日本的商品構築了較高的關稅門檻。
日本方面為此辯稱他們的產線大多數是自動化高科技的所以成本極低,並沒有存在員工超負荷工作的情況,那麽美國就業一種「很賤」的方式來應對日本的這種表態,那就是如果你們真的是高科技自動化流水產線,為什麽要僱用這麽多工人加班?如果真的是自動化高科技的產線,那麽請來美國建廠,在美國勞動部門的監督下看一下「自動化」、「無人」。
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