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更好用,只會越來越難用到簡直不能用
這個問題我三年前在知乎上就拿手機和汽車車機做過專業對比分析,平板也完全一樣,新奇的是此問題在23年的今天還有人會問,知乎做事「有問題就有答案」。如果更好用,那麽華為智慧座艙搭載的問界M7於2022年上市為啥不直接上華為iPad的呢?還能省去幾個億的平台、車型以及系統開發費用。吉利收購魅族後與2023年上市的領克08先發搭載FlymeAuto車機,為啥不直接用還要單獨重新設計車機?2023年低釋出的小米SU7也直接用小米的iPad好了,為啥傾力打造了三年才釋出科技生態座艙?直接平移是完全不存在的,平板和車機是兩個不同的產品,產品內容決定了其套用場景和使用者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且車機只是汽車裏面的一個部件而已,不具備獨立脫離汽車講產品體驗,需要站在整車設計和開發的角度我看待。痞子再來更新下觀點
平板與車機的設計差異
以手機為核心的行動網際網路互動設計中,螢幕幾乎是互動的一切,手機按鍵和 home 鍵占有的比例其實非常小,而外設的互動入口更是基本上可以忽略,當我們試圖打造一款真正體驗優秀的智慧車機時,車機螢幕就跟平板完全不同了。智慧出行的移動空間,還是以駕駛為主的場景下,車內互動體驗來源於車機的大量操作,但遠遠不只是車機操作,螢幕以外的互動行為比如開關、按鍵、方向盤、剎車油門、駕駛行為的資訊反饋與互動,使用者會期待來自螢幕以外的響應,多裝置跨螢幕跨系統如何把資訊一致性做好這其中的復雜度遠比手機一個螢幕的資訊互動復雜的多。
設計原則的差異,汽車設計首先考慮的是在車載場景安全的條件下來考慮美學和易用性,所有的設計都繞不開 安全性第一原則
安全性原則 , 設計首先考慮的必須是以安全為第一導向,涉及法規的參考【GB4094-2016汽車操作件、指示器及訊號裝置的標誌】、【GB4094.2-2005電動汽車操作件、指示器及訊號裝置的標誌】,所有顯示資訊都應該按照人機工程學進行合理排布,按照駕駛者的行為慣進行設計。哦買噶,設計一個界面還有法規的要求,請問手機有這規定嗎?據我所知,好像沒有。
資訊優先級原則, 保障關鍵資訊是醒目的,容易讓使用者視覺快速捕獲,在各種環境場景下具有良好的可見性和易讀性,無需駕駛員費力尋找和辨識。
完整性原則, 將頁面資訊根據某些關聯性,分區塊進行顯示,這將有助於使用者更容易的建立資訊位置記憶,用極少量的時間檢視車輛狀態,減少搜尋資訊帶來的註意力分散,保障駕駛安全。
認知經驗原則, 首先建立一個產品原型,所有的設計以原型角色去對應,盡最大可能使用符合使用者習慣互動方式,減少學習和適應。讓駕駛員更有安全感和信耐感。
資訊視覺化原則, 盡可能的采用影像化/擬物化風格,避免或減少使用復雜的、過於專業的、技術性的圖示和術語。
個人化原則, 可以根據自己的駕駛需求和個人行為習慣,視覺呈現可根據使用者車型顏色、效能、定位、提供差異化設計。
消費級與車規級的差異
消費級與車規級的差異,好比長跑運動員和短跑運動員,車規級追求的是產品長周期的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可謂是成長跑運動員的特點, 追求穩跑得遠; 而工規級拿手機來講追求的是產品的效能、工藝、技術創新短時間突破內上市且產品叠代周期遠快於汽車,可謂是短跑運動員的特點, 追求爆發力跑得快。
為什麽需要設計零缺陷的車規級產品?每一個零部件的缺陷在不斷整合整合過程中,會不斷放大,車輛整合成70+ECU,數十萬的電子器件,單個元器件的缺陷會對整車品質造成嚴重問題。這也是為什麽汽車電子發展速度比消費電子慢,又比消費電子昂貴的主要原因。 這些年新能源汽車發展把智慧座艙的硬體全方位給卷上來了,什麽8155全系標配,8295全球先發,車規級的硬體已經完成超越移動端了,爆發力和持久力拉滿,安全性也杠杠的,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車機卡了。
車機作業系統的差異
車機作業系統可分為三大傳統陣營加一大新晉陣營,還有一類智慧電子裝置,如儀表、娛樂音響、導航系統、擡頭顯示、車載通訊、無線上網等,這類裝置不直接參與汽車行駛的控制決策,不會對行駛效能和安全產生影響,一般統稱為車載娛樂資訊系統IVI。
IVI上的作業系統,顯然對即時性要求沒那麽高,可以使用Android、Linux等非即時作業系統,也可以使用QNX、VxWorks(非主流)等即時作業系統。關於套用和升級問題,反觀智慧裝置手機或者平板,安卓和IOS兩大陣營,且有著極其完整的IT行業開發規則和標準,升級叠代坐火箭,以至於很多軟體功能透過叠代來提醒使用者去使用。對比手機,車載智慧操系統和生態的開發叠代周期長、車載App適配成本高,根本原因在於各家軟硬體差異大,選擇的底層作業系統也各部不相同,相對分散的規則和開發標準導致車機軟硬體平台的非一致性,造成了整個車載智慧系統和生態服務沒法形成合力共建類似於智慧型手機的套用市場。可喜的是,這幾年的新勢力造車也把互聯網強大的軟體套用匯入到車機,實作1-100的突破,豐富至極,對於購買最新的新能車車主,無論買的是傳統主機廠的還是新勢力的新能源車,簡直直接享受了。
最後
相比五年前的汽車行業,新能源汽車已經完成電動化的轉變,而智慧化成為當下內卷的新驅動力,車機卡頓、功能套用少、無法聯網等問題已經一去不復返。別忘了,咱們偉大的中國人民最擅長的不是0-1的發明,而是1-100甚至1000的套用發明,車機就是汽車最典型的例子。
當年對我愛理不理,如今讓你體驗著迷。車機不好用已經過去式了,時代變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