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終於上熱搜了!
事實上,國內整個汽車行業,一直以來都是:
1,合資車企利潤多,內資車企利潤少;
2,燃油車利潤多,新能源車利潤少。
一直都是這樣!至今未變!不要太去相信,一些不靠譜的充值博主,和盲目自來水粉絲的話!他們一個是故意說瞎話,另一個是真的不懂。
確實,近年來,合資車企的銷量驟降,其利潤也隨之大降,但依然有利潤,大家可以去看汽車集團的財務年報,都有體現。本質上,國內多家車企,主要就是靠 合資車企的分紅,去做自有品牌,甚至是大力投身新能源燒錢。
另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
國內汽車工業(包含合資、外資獨資),整體利潤率,長期不如總體工業的平均利潤率。
是的,被吹的高大上的汽車行業,其利潤率,居然不及工業的平均水平。
我看,有UP主統計了2023年, 全國所有上市車企的利潤情況 (大部份車企,都是上市公司,基本只有奇瑞汽車不是上市公司):
18家車企中,有6家虧損 (其中五家是新能源車企), 12家盈利 。
扣除6家的虧損, 單單是盈利的12家車企的總利潤,是963億元 。(如果扣除虧損的6家,這個數位是500億元左右。)
我們來看2023年,國際車企的盈利情況:
豐田:2450億 (RMB,下同)
斯特蘭蒂斯:1450億
大眾:1400億
奔馳:1100億
特斯拉:1050億
寶馬:950億
……
所以, 國內所有上市車企的利潤總和963億元(不計虧損企業),也不到豐田的一半。 總量上也不如斯特蘭蒂斯、大眾、奔馳和特斯拉。僅僅略多於寶馬的950億元。
還有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
豐田一年的利潤,可以買下【蔚來800億+小鵬800億+領跑350億】所有股份,並且還盈余450億元。
大眾集團去年的利潤,1400億元,加上保時捷的550億元,總計1950億元。(註:保時捷屬於大眾集團,但並不並入大眾財務報表,因為持股並不過半。大眾財務報表包括奧迪、斯科達,但不包含保時捷。)
大眾去年的利潤,可以買下整個理想汽車,或者賽力斯……
如果他們只需要買下50.01%的股份,做到控股,直接可以並入他們的財務報表,那麽能買下的車企數量還能翻一倍。
為什麽我上面說豐田、大眾和保時捷?因為這幾個車企,近期一直上知乎熱榜,結論都是藥丸。
是這些車企的利潤太瘋狂了嗎?
其實並不是!只是這些企業的規模超大,人家的凈利潤率並不是很高。 相比之下,只是我們的車企,凈利潤率太低了而已。
國內車企的毛利率並不低,但凈利率太低!
怎麽說呢?
2023年,豐田的毛利率是21%,特斯拉是18%,其他國際車企也差不多,基本都在20%上下。而凈利率基本都可以保持在10%+。
看看國內的車企的毛利率,上面的表格中有。
比亞迪比亞迪20%,理想22%,長安18%,長城18%,吉利15%,賽力斯10%,等等。
國內車企的毛利率, 除去蔚來、小鵬、領跑,這些被資本把持的新勢力車企, 其實都不低。但凈利潤率,就低的可憐,能達到5%,那就相當不錯了!
國內車企盈利的一哥,比亞迪,去年的凈利潤率是4.9%,今年前三個季度是5.7%。這個數據,已經是國內車企標桿級別的存在。
為何?
因為 國內車企的費用率,太高了!
怎麽說呢?其實說多了,很多人會不悅。
舉個例子吧。在這三年內,國內車企,釋出一款新車,不僅釋出會超級巨大,還會動用多少媒體力量?以及自媒體領域齊刷刷的報道和試駕。這些需要多少錢?不過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釋出新車了。不過億,好像自己沒釋出新車一樣(因為看不到多少報道)。
然而,國外車企,不玩這些。或者人家這方面的預算,要遠遠低於國內車企。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這幾年國內車市的生態吧。
其實車企也不傻,因為投入這些,有收益啊。因為不投這些,你這款車就是被眾多視訊自媒體嘴裏的被PK掉的車型。
所以,千萬別說國內汽車品牌利潤低是良心大大滴好。因為他們的毛利率根本不低,他們的費用多少是給了廣告,養活並滋潤了多少視訊UP主?
或者,我們換一個思維方式來想想:這麽汽車UP主,是不是大部份都是在過去兩三年之內起來的?從他們的內容來講,是不是都是齊刷刷的唱高國內品牌的?很多我其實都認識,他們有的甚至還沒有駕照,更多的自己開的是自己花錢買的特斯拉。。。這個,根本不是個別現象了。
以上僅僅說了國內車企凈利潤如此之低的現狀,和原因。
下面說說今年9月國內車企利潤率驟降的原因。
首先,說一下 今年以來,其實國內車市,已經顯示出來疲態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
前9個月中,有6個月的銷量是下跌的。 並且在9月之前,連續5個月是下跌的。前期相對萎靡的市場,壓到了9月。
第二個原因,就是新能源占比進一步上升。 上面已經說了,國內車市,新能源汽車利潤低,燃油車利潤高的現狀沒有改變。現在是低利潤的新能源車,在繼續快速擠壓燃油車。所以,造成了總體市場的利潤下降。
但行業利潤28%如此之大的降幅,並不是以上兩點能夠充分解釋。上面的分析,只能得出利潤會下跌,但不能解釋下跌振幅如此巨大!
這麽說吧, 我一直把車企的月度財務狀況,看作是未來幾個月車市的預示性指標。 因為車企的投入成本到取得銷售收入,是有一個時間差的。
去年第四季度,國內車市,是一個巨大的強勢市場,整體銷量飆升。原因就是去年年底,為了促進消費,很多地方都密集出台了新能源汽車消費的 補貼 。
所以,我的預期,也是今年第四季度,整體車市會不如去年。其實國際上也是這樣,尤其是 進入下半年後,全球主要車市,都出現了下跌 。歐洲最明顯,美國、印度也開始跌了,日本是上半年就開始跌了。
所以,進入下半年之後,我們看到大量的車企裁員的訊息。其實全球車市,經歷了兩年的膨脹之後,2024年下半年開始,已經進入下行通道了。
國際經濟的走勢,自然也會影響到國內車企,況且國內車企已經高度參與了汽車出口,以及海外建廠。這些,都將影響國內車企的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