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海關的數據,2024年,中國出口汽車(含底盤)640.7萬套,增長22.8%。而汽車出口金額為1173.53億美元,同比增長15.5%。
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銷售國,也是第一大汽車出口,可以說,中國的汽車工業,從曾經的落後上百年,徹底崛起了。
特別是,現在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從曾經的燃油車時代,向新能源,智慧化轉變,由電動化、自動駕駛和新型出行模式推動著。
而中國無疑是這股創新推動的源動力,因為目前中國是電動車領導者,這個才是關鍵中的關鍵,也是未來汽車工業大賽中的決勝點。
不過,雖然中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但也要正視一個事實,那就是目前全球的汽車芯片,幾乎都是被歐美壟斷著的。
按照2024年機構的數據,英飛淩、恩智浦、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 (TI) 和瑞薩電子這五家廠商,拿走了全球50%以上的汽車芯片市場份額。
如果再加上高通、輝達、博世、安森美半導體、博通、美光等,歐美的這些企業,拿走了全球80%以上的汽車芯片市場份額。
而汽車工業向電動化、智慧化發展,汽車芯片越來越重要,據Yole Group 的預測,到 2029 年,每輛汽車的平均芯片數量將從 2022 年的約 450個增加到 1200個左右。
而汽車芯片市場規模,也將在2027 年時超過 880 億美元,特別是隨著汽車工業發展,對高效能計算、GPU、雷達芯片和雷射傳感器的需求會高速增長。
這對於中國汽車工業而言,其實是比較嚴峻的,因為按照機構的數據,2023年時,中國汽車芯片自給率只有5%左右,而到2024年時,也僅達到10%左右,也就是說約90%的汽車芯片靠進口。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歐美的這些汽車芯片廠商們,卡一卡脖子,結果會怎麽樣?我們真能夠對這些歐美汽車芯片說不麽?
但要實作國產汽車芯片的替代,並不容易,因為芯片越往上設計,就越離電腦、半導體、數學這幾門科學越近,人才的重要性就越來越高。
汽車生產線可以拔地而起,產能也能迅速增加,只要有錢,但芯片沒有這麽容易,芯片的背後,是整個產業鏈的共同成長,更關乎對科學的尊重,和對研發的持續投入,所以國產汽車工業,還需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