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以來到現在,每次過年都能看到電車車主被扔到路上的新聞。
今年還好,畢竟是一個暖冬,整體氣溫以及下雪強度不如往年,所以電車車主被扔在路上的情況少了許多,但還是會有充電不方便的問題。
關於買新能源車,我們給過幾個比較關鍵性的建議,今天再重提一次。
1、在消費電車這件事兒上,預算不能太多,無論什麽品牌的電車,都不應該投入太多的預算去消費,汽車說到底還是工具,在工具內容方面純電車是天生缺失的。
2、如果沒有強制性要求,一定要選擇帶著發動機的新能源車,比如說插電混動或者增程式,即便是家裏的第二台車,也一定要買帶發動機的。
3、電車的定位,盡量不要出城市,或者說盡量不要跑續航之外的長途,比如說一台車的標定續航400km,實際能跑350km的電車,那麽跑長途的距離就不要超過350km。
電車不怕跑長途,不怕充電,怕的是排隊充電,比如說春節返鄉這種時間點,有可能充電排隊就要兩個小時以上,體驗感極差。
我們做過無數種測試,電車不是不能跑長途,而是在跑長途的時候需要一定技巧。
以我所駕駛的大眾ID.3為例,實際高速續航在350km左右,我們去年跑了一趟鄭州-長沙的長途,800多公裏裏程,路上兩次充電,完全沒有任何焦慮。
電車跑長途不焦慮的前提,是做好充電規劃,也要避開高速高峰期。
但很多人不會做規劃,所以我們也在說,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和前瞻性規劃,就不要買電車,一勞永逸選擇混合動力車型最合適。
目前的混合動力車型都很強,10萬左右預算就能買到純電續航長、油耗低的新能源車。
比如說全新上市的吉利星艦7,11萬左右能買到純電續航120km的版本,高速實際續航在100km左右,可以完成相鄰兩個城市之間的通勤。
如果跑更長的長途,其電池包沒電之後的油耗也只有4L左右。
春節這種高強度用車場景,即便是要跑1000km的返鄉超長長途,也可以做到一次電都不用充,加滿一箱油直接到家,回家之後白天用車,晚上充電,成本是非常低的。
其實我一直建議就要買這種新能源車。
因為使用者的更多用車場景是日常上下班代步使用,大數據顯示我們每天的出行平均裏程在50km以內,白天用車晚上配合家用充電樁充電,經濟效能拉滿,即便是在高強度用車時,混合動力車型因為有發動機的存在,還不存在任何的用車焦慮。
純電車有自己的優勢,就是絕對意義上的日常使用經濟效能,但如果用車強度不大,每天也就是50km,晚上回家都是插上充電槍充電,那麽和純電續航100km的插混車型沒有任何區別。
各位如果算筆賬就知道了。
跑長途時,電車在外部商業充電樁上充電,基本上就是17度電百公裏電耗X每度電1.5元定價,百公裏電費在25元左右。
插混車型只加油,百公裏耗油5升X每升油7元定價,百公裏成本35元左右。
每跑100公裏,純電車也只是比混合動力車型節省了15元左右,但代價有可能是多兩個小時的排隊充電體驗,每年1萬公裏的用車強度,純電車也只是比混動車型節省了1500元成本。
相比於節省的這些錢,體驗感和舒服才更重要,不排隊的插混車型明顯更有優勢,更何況使用者日常的用車場景更多是城市用車,插混車型還可以晚上充電。
今年,隨著越來越多長續航插混車型的落地,純電車型的吸重力開始逐步減弱,大電池包配合高品質內燃機的動力組合越來越清晰,讓更多人感受電動生活魅力的同時,還沒有太多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