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工汽車網獲悉,6月27日,有知情人士透露,經過進一步考慮和收到受影響公司的更多資訊後,歐盟略微調整了其對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擬議關稅。
其中,上汽旗下名爵純電動汽車原始擬議關稅為38.1%,調整後關稅為37.6%;吉利旗下沃爾沃和極星修訂後的擬議關稅,將從原來的20%降至19.9%; 比亞迪 的17.4%則維持不變。
同時,未配合調查企業的加稅振幅變成了37.6%;而其他配合歐盟調查但尚未被抽樣的愛馳、江淮、寶馬、奇瑞、一汽、長安、東風、長城、零跑、南京金龍客車、蔚來、 特斯拉 、小鵬在內的13家企業,也因這次調整小振幅變為了20.8%。
不被承認的「關稅」
「明顯可預見且迫在眉睫的。」
在歐盟釋出的調查公告中,用這句話來凸顯本次調整關稅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實力以及發展前景非常忌憚。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155萬輛,40%銷往歐洲。其中,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技術優勢是根本所在。
一份報告指出,若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征收20%以上的進口關稅,則歐盟進口的中國產電動汽車數量將減少四分之一,約12.5萬輛,相關貿易損失將高達近40億美元(約合290億人民幣)。
現在,距離臨時關稅正式生效還有7天的時間,距離最終關稅生效還有5個月的時間。按照歐盟規定,一旦臨時關稅升級為永久關稅,27個成員國中至少需要15個國家,且占據歐盟總人口65%的反對票才能阻止該決定。然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挽回局勢的可能希望渺茫。
值得註意的是,歐盟調整關稅主要基於兩方面。
首先,經濟層面上。2023年以來,裁員、停產、削減成本等,給電動汽車傾斜諸多資源的激烈舉措在歐盟引發矛盾。反觀,中國制造的汽車在歐盟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已經上升到8%,到2025年這一比例可能達到15%。
其次,政治層面上。現在正是大選之年,歐盟及其多個成員國將面臨一系列重要選舉。尤其,歐洲經濟已陷入高通脹和能源危機泥潭。為了應對這一趨勢,成員國對於保護本國汽車企業及相關就業的訴求進一步增強。
對此,德國工商大會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提高關稅,並不能保護德國以及歐洲本土的汽車制造商。因為大眾、奔馳、寶馬等公司的全球最大市場都是中國,它們嚴重依賴中國市場,貿易摩擦或將嚴重影響它們的發展。
同時,中國方面或將透過降低現有的大排量汽車進口關稅,換取歐盟取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計劃。
具體來看,中國對汽車征收的消費稅根據發動機排量的不同而變化。其中,3.0升以上排量的汽車需繳納25%;4.0升以上排量的汽車則高達40%;而當這些稅率與15%的進口車關稅和13%的增值稅相結合時,高端車型稅收可占到車輛總價的近45%。
事實上,這一政策調整是一步「釜底抽薪」,既是對歐盟關稅政策的軟性反擊,也鼓勵更多的國際品牌在中國投資生產。
不肯停歇的「勢頭」
「歐盟可能借調查之名,行窺探中國車企核心技術內幕之實。」中國商務部明確指出,關稅調查存在過度索取敏感資訊的問題。這些資訊涵蓋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素,例如生產流程、技術工藝、產品配方、成本結構乃至市場策略與客戶資源等高度敏感內容。
在6月2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強調,「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是開放競爭的結果,是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完善產供鏈體系、最佳化市場生態的結果。中國電動汽車受到全球使用者歡迎,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何亞東直言,「中方已多次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表達嚴重關切和堅決反對,為電動汽車產業共同發展,創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我們敦促不要以公平競爭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
新關稅,真的會對中國車企產生極大影響嗎?
首先,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電動汽車成本可能會增加,使得這些產品在價格上失去一定的競爭力,大振幅地減少銷量。這對於依賴出口的企業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打擊。
其次,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高額關稅匯阻礙了中國在歐盟地區建立品牌認知度和市場份額,進而影響到中國電動汽車的整體地位。部份車企可能會重新評估在歐洲的業務策略,甚至選擇結束。
盡管如此,中國車企的出海勢頭不會停歇。
在國內「卷生卷死」的當下,國外還是一片「藍海」。,隨著中國車企加速出海,不少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都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瑪古娜早早喊出口號,聲稱要「助力中國車企高品質」出海;采埃孚也躍躍欲試,其集團董事會主席、執行長柯皓哲坦言,「中國汽車制造商攜一系列極具吸重力的車型來到歐洲市場,這為采埃孚與中國車企合作創造了新的機遇。」上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還處於一窮二白的階段。
今天,不管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在品質、技術、供應鏈體系建設、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海外競爭力不斷提升。一定程度上,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實作了從「零基礎」到「領軍者」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