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BBA 誰會率先走向沒落?

2022-01-11汽車

挺有意思的問題,也是個挺大挺難的話題,以下純粹是個人看法:

大方向上看燃油體系走到盡頭,但是BBA誰能更好的完成轉型還充滿了不確定性。

誰最先走向沒落我不太敢說,但如果僅限於這三家在中國市場,個人覺得奔馳或許會走到最後, @朱玉龍 前陣子發了一個奔馳的規劃,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再結合最近的產品比如EQS,還有讓人匪夷所思的後輪轉向按年收費等騷操作,以及和NV比較深度合作的新S級。(詳情可以參考我們的文章 看懂奔馳新S級:一輛車怎樣設計才能價值百萬?)

奔馳對未來一段時間市場的預期已經相當成熟,也在進行更積極的嘗試,套用懂王的話「沒有人比奔馳更懂市場」,在我看來,他們打算把MRA平台下死守的底線設在E級以上,隱晦的表示將逐漸收縮MFA車型,甚至能感覺到一絲絲放棄MRA平台入門型號(C和GLC)的感覺,當然這個放棄並不是真的放棄,可能是分配到的市場資源會降低。

新能源和供應鏈條的發展逐漸強勢,乘聯會預計明年會有1000萬的總量(今年600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內品牌探訪30萬-50萬價位區間,這對BBA是有一定沖擊的(特斯拉和一些新勢力品牌已經做到了),畢竟三家的銷量支柱大部份都是縱置入門型號,奔馳是C/GLC/E,寶馬3/5/X3,奧迪是A4/A6/Q5。硬體堆砌上BBA越來越沒優勢,軟體更別說了,用過的都知道。。。

BBA一直以來的優勢都是在豪華內容下加持的,原來還可以用聯盟、專利等建立護城河,但是電機這玩意天生優勢,三大件直接幹掉兩個。加上強大的供應商,豪華內容變得隨處可見,雙叉臂、空氣懸架在新能源裏需要30萬甚至更低。翻翻瑪古娜的官網,可以看到他們甚至能給你攢出輛完整的汽車,供應商太強了,現在做空氣懸架的供應商國內就好幾家。更別說電池、電機這些。

新能源新勢力達到一定量級積累後直接質變,供應商也得轉換玩法,不能一直跟著傳統品牌跑。BBA的壁壘始於豪華,如果不想終於豪華,那就看自己要怎麽定位豪華這兩個字了,是奢侈品或者別的什麽?總之,奔馳給的思路相對清晰,布局也大。反觀另外兩家,也在積極嘗試新東西。不過總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寶馬的產品很別扭(比如新i7),奧迪的傷也挺硬,產品豪華這條線很模糊,容易被取代。前兩年因為芯片和疫情問題,奧迪一度折扣優惠銳減,銷量反應相當直觀,說明消費者相當在意這個品牌的售價,以後的路不好說,優勢是他背靠大眾。

最後吐槽一下BBA的體驗,怎麽跟新勢力拼駕控以外的體驗啊?且不說車機插卡啟用步驟繁多,且不說語音助手這個人工智障,更別說難以安裝更方便的APP,就是最基礎的網路服務也只有兩三年年免費,之後續費價格離譜,我自己的車在服務期之內地圖更新都TNND做不到19年到現在地圖都沒推播更新過,就別說別的了,還得用手機~~淪陷吧,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