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大概因為釣魚臺的關系,全國好多地方掀起了反對日本、抵制日貨的風潮。
一時間,群眾上街遊行,抵制日企日貨日料店,慢慢地,這種遊行示威變了味兒,成了一些人借機發泄不滿的渠道。
在西安,遊行人員看到一輛本田車還是尼桑車,有人把司機拖了出來,用U形鎖重重打在司機頭上,差點打成植物人,以至於那段時間,只要是日本車乃至合資品牌,車屁股後面都會貼國旗,還寫上「車是外國車,心是中國心」這類「求放過」的標語。
至於這波抵制完日貨乃至外國貨後,國產品牌有沒有即刻雄起呢?沒有,很遺憾沒有,印象中那時的國產汽車,吉利的金剛,比亞迪的f3,手機的話,諾基亞強弩之末,蘋果剛剛興起,基本是三星的天下,華為、oppo這些個,好像只能在低端市場。
那時,我剛買了輛合資車沒多久,我也自認為愛國,但那時捫心自問過,如果沒買車,在經歷過抵制風潮後,會不會買國產車?我的答案是不會,因為一輛車對我來說是絕對的大件,我不能拿我好幾年的積累去買一個外觀和效能都不合自己心意的山寨貨,甚至一輛日本車跟一輛國產車擺在眼前,日本車要貴2萬塊,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日本車。
沒辦法,那不是買顆白菜買根蔥,買這種大件首先考慮的是可靠耐用口碑好,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愛國情懷,我相信大多數人跟我是一種想法,不然那時早就滿街吉利長安長城了。
不過,從那時起,國產車逐漸起來了,技術日益進步,外觀內飾慢慢好看,關鍵是價格,對於普通人來說相對友好,但那時,首選還是合資車,買國產車還是屬於經濟上的無奈之舉。
直到新能源異軍突起,21年,從網上及現場試乘試駕多方了解比較後,我等了幾個月的時間,最終提了宋plus dmi,買這車,我也沒考慮愛國,主要是因為省油、便宜、沒購置稅、好看、空間大、配置全這些個,且經過自己一段時間的實際駕乘感受和看的多個車評視訊,這車跟同檔次的合資車,真就只差在那個牌子,別的都已然超越。中國消費者十分理性,東西好,你說啥我也會買,東西不值那個價,再怎麽扯淡也沒幾個掏錢的。
現在是24年,比亞迪又爆了不知道多少黑科技且還有源源不斷的黑科技,它的幾個高端品牌也成功了,這個新能源品牌,已經穩穩地立住了,再看那些個合資品牌,貨比貨得扔,是要啥沒啥,多年來的牌子也快或者說已經塌了,現在也只是只有出氣沒有進氣能挨一天賺一天了,這個時候,花20到30萬,我不買比亞迪不買國貨,難道去買合資?
現在,還有人提抵制日貨麽?還需要提麽?日本除了愛情片,真的沒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