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車大肆崛起的節點,華為的位置越來越靠近舞台中心。小康、長安、北汽與華為均已有聯姻結晶,比亞迪、奇瑞、江淮則在等待官宣。沒有造出過一輛車的華為,大有「一手遮半天」之勢。
緊跟華為汽車的觀眾非常興奮,過去兩個月,小康股份股價最高漲了快2倍,長安汽車股價最高漲了超2倍,北汽藍谷股價最高漲了近1倍。不上市的華為,成了名副其實的「股價發動機」,很多投資者非常願意看到自己買的票和華為搭上關系。
實在耐人尋味,不造車的華為卻逐漸變成了智慧新能源汽車的C位。有人說是華為品牌影響力大,有人說是華為產品和技術有優勢,也有人說華為只是吃到了中國汽車產業升級潮的紅利。
更多的曝光也給華為帶來了更多風言風語:華為怎麽可能不造車?小康們就是華為的代工廠!華為說不造車是忽悠競爭對手的……其中不乏抨擊華為過度強勢的聲音。
可是,再爭論華為是否是造車,研究文字遊戲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華為深度介入汽車產業已經板上釘釘,更值得揣摩的是「華為模式」背後的邏輯、重力以及挑戰。
走更安全的路
在不少人看來,華為進入汽車行業後非常高調,不輸在智慧型手機行業的行銷氣勢。過去一年,我們的確可以在公開場合看到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等華為高層,或為新車月台,或對外輸出「華為理念」,極其活躍。
和小康共研的問界M5釋出時,余承東形容其「媲美百萬豪車」,問界M7釋出前夕,余承東頻繁造勢,強調其「超越百萬豪車」。賣車像賣手機一樣,余承東的話術一次又一次引發輿論激辯。
事實上,華為做車的戰略並非如此張揚,相反,在汽車行業,華為選擇的是一條相對保守的路線。
第一批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們到現在還在虧損,要向外界持續要錢,即使站在第一梯隊,「蔚小理」們恐怕還不敢說自己的造車事業已經高枕無憂了。
華為不差錢,更不差人才,不差代工夥伴,為什麽沒有選擇像「蔚小理」一樣自己造車,原因就在於這種模式風險比較高,不成功便成仁,即便對華為來說也是如此。
對比融資百億燒錢做車的模式,華為當下的「左擁右抱」其實非常安全,至少在資金層面不會有大的風險。
華為涉車的模式,目前有兩種,一種是單純供貨商,將鴻蒙系統、電機、HUD等外賣,另一種是深度參與,既扮演供應商,又扮演設計方,譬如和小康合作的新品牌AITO。
單純作為供貨商,華為還能有額外的業務營收,至於深度參與模式,華為目前的代價主要是投入一定規模人力資源,但所承擔的風險遠比自己造車小得多,即使最後車子沒做成,銷量不理想,華為全身而退不是問題。
何況華為還有多家實力車企的產能、渠道、品牌背書,而且華為還做到了差異化,已經面世的幾款合作車型,都有不同的特色能力,瞄準不同的市場定位。
現在或授權以更好理解華為所言的「不造車」,華為只是不想走「蔚小理」的路,多企業合作的偏供貨商模式,利遠大於弊,最重要的是,這條路安全得多。
唯一性基因
以供貨商或部份參與造車的模式來涉足整車市場,華為的相對位置的確更加安全,但這不意味著華為不會走彎路,也不意味著華為不會失敗。此前同小康合作推出的首款車賽力斯SF5目前銷量仍不樂觀,甚至一度深陷停產風波,和長安、北汽分別共研的新車也仍待市場檢驗。
不可否認,整車是華為比較陌生的市場,可小康、北汽、長安們為何早就與華為不謀而合,願意在輿論上被淪為「華為的代工廠」?
華為的唯一性,是唯一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的原因。事實上,一開始小康們並未充分認識到華為的特殊性,或者說華為在造車合作中的作用。
華為對外一直宣稱的姿態是「幫助合作夥伴造車」,與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的「連結器」、「工具箱」定位類似。但華為進軍汽車,最開始還是讓部份車企產生了恐懼心理,視華為為未來的潛在對手。
加上小米、百度等都采用親自下場造車的方式猛的一下跳到競技場內來,車企對華為這類科技巨頭的動機還是充滿了疑惑,市場也認為華為的野心沒有這麽簡單。
隨著華為的做車動作陸續落地,以及面對市場變化時的策略調整,車企開始意識到華為的不一樣,準確來說,是華為的獨特優勢。
移動智慧終端的技術與迎合市場的能力,是華為向外界展現的第一大獨特優勢。在問界M5上市後,不少車評人和車主都對其搭載的鴻蒙車機給出了「天花板級別」或「頭部梯隊」的高評價。
智慧汽車與智慧型手機的場景需求有較多差異,但均依托於智慧化底層設計思維,華為將其最擅長的軟體(比如系統、套用市場)能力,以及AI能力(比如智慧語音助手)充分移植到汽車中控裝置,顛覆了傳統車機,也顛覆了使用者對車機的固有印象。
自動駕駛是華為的第二大獨有優勢。5月極狐AlphaS HI版正式釋出時,余承東曾表示其搭載的自動駕駛技術為現今世界最強。由於目前國內法規要求,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放開仍要等待合適時機,但去年極狐AlphaS HI版因一段早期自動駕駛路測視訊而引爆輿論,已初露華為自動駕駛的強壯肌肉。
第三大獨特優勢是華為的品牌力,高端、科技、創新是華為在消費者業務孕育的主要品牌標簽,小康、北汽、長安們的首款合作車型敢有一個較高的起步定位,與華為的品牌形象密不可分,當然,華為自己也不想用中低端產品打頭陣。
仔細斟酌,能集上述優勢於一身的企業,目前在國內只有華為,如此唯一性,想要超車,拉高起跑線的傳統車企們,怎會不心動。
尺度和定位困擾
華為的品牌和技術光環很強,所以很容易吸引到傳統車企的「橄欖枝」,但現階段華為的汽車業務模式,依然存在一些困擾。
第一,同車企合作太深入,可能會走向一手包辦,違背「華為不造車」的定位。
在外界看來,華為與小康推出新品牌AITO,掏出問界系列新車後,造車合作關系已逐步走向主導地位。另外在與北汽合作打造HI版車型時,華為也展現出提高參與度的需求,目的在於提升合作車型產品力。
以供應商姿態參與整車,華為無法預測市場銷量,最終成績要看搭載車型的綜合產品力,但是主導整車設計和制造,以及關鍵元件的品控,能有效發揮華為的品牌力和技術力,最終面向市場時有更高的競爭力。
簡單說,華為在合作造車中的主導程度,很大程度能決定整車產品的最終競爭力,華為希望整車走量快,那麽來自零部件的營收和利潤也會有一個可觀的規模。但介入程度過深,必然要走到全面造車的境地,長成當初不想長成的那副模樣。
第二,大把車企希望華為深度賦能,但華為或分身乏術。
當前與華為有實車的幾家合作車企,最特殊的是小康,一是因為首次且唯一進入華為零售門店,二是因為新車由華為操刀設計。
在看到AITO銷量趨勢大好後,北汽、長安等車企合作車型被傳也要進入華為門店。華為渠道有相當大的銷售和服務勢能,問界M5銷量起的快,離不開全國近千家線下門店和線上商城的助推。
但華為的容納能力短期內比較有限,一方面,汽車是大件商品,無論是展示,還是交付,都要占據不小空間,如果有第二、第三個品牌進店,華為門店較難全部承載銷售、交付需求;另一方面,不同品牌相同水平價位的車型,很容易引發內卷,造成零和賽局。
總之,華為雖有多方車企捧場,但對於涉車的尺度和定位,還是要謹慎對待,畢竟有時候,方向和選擇太多了,也可能會拖累前進的速度。
車能讓華為快起來
形勢造好,相信華為會不斷提高汽車業務的戰略位置。長遠來看,汽車業務將成為華為的核心發動機。
因為汽車能夠承載華為長期、大規模資金投入所產出技術的套用轉化需求,不論是雲端運算和通訊技術,還是人工智慧,抑或是新能源技術,汽車都是一個絕佳的落地場景。
同時,汽車市場這個超級盤子也能讓華為快起來,彌補其他業務的利潤缺口。
當然,華為的藍圖不止於此。徐直軍不久前為阿維塔月台時表示,國內不缺華為牌汽車,缺的是擁有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供應商。
進入汽車產業,華為的技術累積可以大展拳腳,加上當前已有起色的國產汽車供應商生態,中國在智慧汽車時代逐步走向完全自主化,完成對歐美日韓的漂亮超車並非異想天開。
不過話說回來,華為模式在智慧汽車賽道的淬煉遠未結束,要想真正在汽車產業鏈造就屹立不倒的新模式,華為必須能夠掏出足以征服全球市場的好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