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消費者不買賬,城市NOA,是個好賣點卻不是好體驗

2024-06-29汽車

沒有傳說中的水晶球,誰也看不清未來的模樣。如今的城市NOA,正面臨這樣的境況。

近日,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執行長於騫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城市NOA是輔助駕駛的天花板,但目前城市NOA產品的體驗遠遠達不到讓消費者願意埋單的水平。一些消費者甚至認為,使用城市NOA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其實,從去年開始,城市NOA就成為各大車企技術「內卷」的焦點,爭先恐後湧入,熱火朝天競爭。面對車企蜂擁而上的城市NOA,市場現狀如何?還有哪些技術壁壘?為何使用者不願埋單?一系列問題亟待厘清。

尚未規模化落地

2024年被稱為「城市NOA元年」。因此,今年以來,城市NOA頗為火熱。不僅有小鵬、蔚來、上汽智己等新勢力,也有極狐、阿維塔、問界等車型紛紛「開城」,以及比亞迪、長城等傳統車企入局。目前來看,多數車企及品牌的目標定於2024年在50~100座城市實作NOA。

盡管一些車企在城市NOA方面的宣傳聲勢較大,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市場落地方面並未形成相應的規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城市NOA依然是在有限的範圍內處於體驗階段。「從目前的國內市場看,這一現狀受到很多因素制約。」 北方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研究院研究員曾文翔 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談到,一方面,從車企角度看,如果城市NOA技術要達到高級別自動駕駛水平,則整車成本必然高企,不僅車企難以承受,消費者也不埋單。但是,如果不去開發城市NOA,從長期看將可能失去市場。因此,盡管一些車企的宣傳造勢較大,但實際搭載城市NOA的車型及套用範圍依然有限,而且很多車企的城市NOA都公開標明是「測試」或「實測」。另一方面,從技術上看,城市NOA也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需要道路相關數據進行技術最佳化。總體上看,由於現階段城市NOA還不能為使用者帶來價值,推廣普及也就受到了限制。

「與高速路NOA場景變化較少不同,城市NOA主要還是城市場景過於復雜,導致一些場景的辨識存在問題。」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曾欣 向記者表示,國內的現實情況是,城市中不僅有各式各樣的交通標誌、標線,而且非機動車、行人都有可能隨時出現在機動車道上,此外還可能遇到車輛突然加塞、公交等大型車輛切入等較為復雜的道路交通狀況,增加了道路交通的不確定性,給城市NOA車輛的辨識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相關技術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也導致城市NOA落地速度較慢。總體而言,目前城市NOA處於「基本可用」階段,但距離「完善好用」還有距離。

「由於各家智駕水平參差不齊,存在差異,因此消費者的體驗也有所不同,目前市場局限於小範圍場景體驗階段。」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俞榮錦 認為,其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城市NOA相對好用但不連續,也就是只限於特定部份街道或區域可以使用,可用路段並不連續,這就導致駕駛員在功能降級時,需要時常人工接管,所以使用者體驗並不好;另一種城市NOA相對連續但不好用,也就是特定城市基本可以連續使用城市NOA,但有時使用體驗並不理想,如出現闖紅燈者、臨時修路導致車道線變化的情況下,系統頻繁進行加減速操作,甚至可能導致部份乘客出現暈車等情況。當然,這些是當今全球行業面臨的技術問題,即使是特斯拉公開直播測試過的FSD也難以應對這些突發情況。

比拼開城數量就夠了嗎?

近兩年,很多消費者註意到,一些車企在推出新車型或概念車時,往往把智慧駕駛作為重要賣點,著重介紹城市NOA智慧駕駛的研發進展、投入,以及下一段的「開城」目標。

「在喜愛智慧化車輛的消費者中,城市NOA是一個容易被接受的賣點。」曾文翔表示,一方面,城市NOA的確有其實用價值,只是還需要時間去繼續開發和完善,其不僅集中了智慧感知、智慧計算、智慧控制、智慧駕駛以及車聯網、雲端運算乃至大模型等技術,也在逐步提升車輛的安全水平胡消費者的體驗感。沿著這一方向發展,一旦將來實作高級別無人駕駛,汽車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智慧生活「第三空間」,乘客可以在車上進行辦公、娛樂、購物。

但曾欣認為,盡管智駕技術發展的前景值得肯定,但現階段城市NOA技術仍然有待完善,適用場景並非可以無限延伸。因此,在推出新車型中強調一項尚不夠完善的新技術,其實就是一種產品行銷上的噱頭。需要厘清的是,現階段所有品牌方給出的城市NOA解決方案都屬於輔助駕駛,而不是智慧駕駛,更不是完全自動駕駛。其僅提供在特定條件下的輔助駕駛能力,不能完全代替駕駛員的人工駕駛。如果部份車企把城市NOA作為行銷噱頭,避開其現有功能真實水平,只在宣傳造勢上比拼開城數量,去為車型產品爭取使用者、擴大市場,就是劍走偏鋒,難免會誤導消費者。

「抓住這一市場機遇,不斷完善城市NOA技術效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安全和駕駛體驗,是發展的方向。」在俞榮錦看來,正是因為城市NOA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才吸引著很多車企、科技企業、供應商紛紛湧入城市NOA研發和開城的新賽道。如果相關企業能在城市NOA方面堅持技術創新,攻堅克難,就會推動城市NOA不斷完善,在這種情況下將其作為新車型的賣點,將可為廣大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實惠。但是,如果企業僅僅只是從市場行銷層面出發,借概念蹭熱點,而不是踏踏實實去做研發,甚至誇大其詞只想借此推銷產品,消費者得不到良好的體驗,那無疑就是單純的噱頭,不值得提倡。

眼下,眾多車企紛紛打出城市NOA這張牌,已經表明了一種市場發展趨勢。「在城市NOA新賽道上,要警惕同質化競爭。」 長三角研究院新能源套用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梁筱磊 認為,城市NOA具備巨大的市場前景和商業利益,正因如此,一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相關車企、科技企業、零部件企業蜂擁入局,這也將成為汽車智慧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與此同時,城市NOA在成為智慧汽車「剛需」的過程中,將以更快的速度在全行業推廣。由此,城市NOA的競爭,很有可能出現類似於手機市場的同質化競爭局面。因此,只有透過技術研發,突出企業各自的優勢,使城市NOA在駕乘體驗中呈現出差異化,才是相關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多路線發展 技術「內卷」升級

以往,高精地圖一直是城市NOA的重要基礎,但由於一些城市沒有開通高精地圖服務,所以即使有的車型配備了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市NOA,但在這些城市還是無法使用城市NOA功能。「從高精地圖方面看,有圖、輕圖、無圖成為城市NOA的三種技術路線。」曾欣介紹,其中無圖技術競爭更為激烈。高精地圖是自動駕駛重要的導航工具,其中包含各種車道線、坡度、道路曲率、交通標誌、路面標識等厘米級精度的豐富資訊,可以有效幫助車輛實作精準導航和自動駕駛。而隨著城市NOA開城數的迅速增加,高精地圖支持的城市相對有限的短板凸顯,於是,有的車企開始走輕圖路線,即輕量級高精地圖,只有一些車道線等直接相關的必要元素,而沒有路側設施等非直接相關的元素,其實是一種高精地圖的「減配版」,但能快速形成技術支撐,但需要感知系統來提供支持。此外,華為等供應商已經開始提供無圖方案。其實,無圖方案並不是沒有圖,而是需要依靠感知系統即時建圖,這需要較強的雲端算力支持,城市NOA才可以實作即時建圖、即時運算、即時決策,為自動駕駛提供支持。目前,在這一領域,各品牌之間的技術競爭也日益激烈。

目前,城市NOA開發中無圖路線依然存在技術壁壘。梁筱磊表示,無圖方案對於車輛的感知系統、芯片及演算法、算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在有的方案中采用雲端運算方式解決算力的需求,只有算力達到要求,才能解決無圖模式下軟硬體融合、低延遲、即時決策等問題。同時,本著安全、高效的原則,即使是采用無圖路線的車企,在提供高精地圖服務的城市,還是會切換到有圖模式,避免算力資源的浪費。而在負責即時建圖等功能的感知系統中,至今依然存在「雷達派」和無雷達「純視覺派」的不同技術路線,特別是其中的純視覺技術路線,對於演算法有著較高的技術要求。

如果說無圖化是為了降低城市NOA的技術成本,那麽無雷達的純視覺感知路線同樣也是為減少城市NOA車端的硬體成本。「盡管目前雷射雷達價格已經大幅下降,但如果采用雷達感知路線,一輛車上要安裝多顆雷達,依然會增加較多成本。」俞榮錦表示,客觀而言,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利弊,而純視覺路線要裝多個網路攝影機,依靠演算法和算力來對視覺感知進行分析決策,對於演算法的要求特別高。據稱,在特斯拉近300人的自動駕駛技術團隊中,有100多人專門從事視覺感知演算法的研發,從中大致可見演算法研發在智駕中的地位和技術投入占比。純視覺感知路線的規模化套用基本源於特斯拉,至今,國內也有多家車企及品牌開始采用「網路攝影機+演算法」的純視覺感知技術路線,這一細分賽道的競爭正愈演愈烈。

俞榮錦表示,無圖方案與有圖方案相比,成本也有一定優勢。有圖方案中,在高精地圖資訊采集方面,分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為每天每車500公裏,成本約為每公裏10元左右,而厘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為每天每車100公裏,成本約為每公裏1000元左右。而在無圖方案的雷射雷達路線中,每顆雷射雷達的成本最低已達3000元左右,但每輛車上用上幾顆,再加上公釐波雷達、超音波雷達及網路攝影機的組合,起碼也要萬元以上,而純視覺方案的多顆網路攝影機組合一般在3000~7000元左右,具備較為明顯的成本優勢。

正因為看到了在技術、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去年以來,有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走「去高精地圖」路線。曾文翔表示,高精地圖的特點之一,是對於高速公路場景提供的資訊較為詳細,而城市場景則有一定局限。即使在一些有高精地圖支持的城市,也會有個別區域出現更新不及時、不能連續使用的問題,這是因為當前國內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設在提速,道路網路布局的變化也較快,很難做到即時更新。而無圖方案中的即時建圖就會解決這一問題。目前除高速路段外,國內僅開放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等少數城市的高精地圖開放許可權,這就導致城市NOA不得不在其他很多城市選擇無圖方案。與此同時,入局的企業紛紛加入無圖方案的內卷之中,從卷地圖轉向卷無圖,從卷雷達轉向卷視覺,行業相關的技術「內卷」正在加劇。

讓使用者滿意 讓同行認可

在大算力、大數據、大模型等技術的推動下,作為一項既涉及社會道路交通安全,又事關消費者體驗的新技術,城市NOA正加速演進。

盡管車企對城市NOA的宣傳攻勢在增強,但在一些消費者眼中,對城市NOA依然保持較為理性的看法。「城市NOA不是現在我們所關心的,大家還是更看重更實用的功能。」消費者張平表示,曾經體驗過城市NOA,在很多復雜的情況下還是需要人工接管,甚至有些人車混行的路段更是不能使用,總體感覺還在初級階段,並不成熟。所以,現階段即使免費安裝,也不會再用,還不如自己開車放心。另一名消費者劉明明表示,在試用城市NOA過程中本來希望有驚喜,結果是驚嚇,所以,如果是選裝配置自己肯定不會選。如果是買新車,現階段並不在意有沒有城市NOA,因為不會使用,而更註重續駛裏程、充電效率等更為實用的方面。「但這不是絕對的,如果將來有了成熟的、高級別、體驗好的城市NOA,也會考慮選用。」他說。

這表明,不管廠家如何宣傳城市NOA,都不能改變目前階段其技術依然是介於L2與L3之間的輔助駕駛的本質。「與以往相比,現在年輕一代的智慧汽車主流消費群體並不容易被誤導。」梁筱磊表示,因此,即使個別車企存在對城市NOA過度宣傳炒作的情況,哪怕是免費選裝,只要體驗不好,消費者還是不會埋單,而且這一代年輕消費者的文化水平較高、見多識廣,對於炒作尤為反感,這也使得一些消費者不會主動為不夠成熟的城市NOA埋單。

而曾欣認為,要想讓消費者主動埋單,推動城市NOA技術向高級別、成熟的方向加快發展仍然是關鍵。一方面,城市NOA在技術和成本上要實作突破,也就是技術上要達到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成熟度,實作更低的接管率,真正解放人工駕駛,有較高的體驗感。而且技術路線上要逐步趨向統一,在提升效能的同時不斷降低成本,減少使用者負擔。城市NOA是汽車智慧駕駛升級的關鍵一步,相關企業中誰能搶占這個戰略制高點,誰就能在未來市場占據先發優勢。另一方面,相關政策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要根據智駕技術發展及時對相關政策進行動態調整,並完善自動駕駛車輛的事故責任、個人私密數據保護等法律法規。同時企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根據【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慧網聯汽車)(2023版)】,城市NOA的實施需遵循三項基本原則,即與城市道路交通規則和標誌協調:城市NOA需精確適應復雜的城市交通環境、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不侵犯人權和使用者個人私密)和符合國際標準和規範。

對此,理想汽車智慧駕駛副總裁郎鹹朋認為,城市NOA智駕要達到讓消費者接受和埋單,達到公認「好」的程度,主要在於兩點,一是使用者滿意,二是同行認可。使用者滿意包括安全、舒適、便捷,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自動駕駛研發之難,在於其既要求企業有很高的能力上限,同時也要求有很高的安全底線,車在路上行駛,絕對不允許「出錯了從頭再來」,所以,安全是最重要的底線。

改善使用者體驗,必然是建立在技術發展和成本降低的基礎上,這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智慧駕駛公司Momenta執行長曹旭東提出,從未來發展看,2026年到2028年,城市NOA的硬體成本會降到4000元左右,並將會成為15萬元以上車型的標配。同時,隨著城市NOA的全面提升,其商業模式會逐漸向付費訂閱模式發展,目前特斯拉FSD的訂閱費用是每月99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7.25元)。將來國內的訂閱費用會根據不同廠家、不同車型而有所差異。屆時,消費者體驗感會提升,也願意復購,並且容易形成使用者黏性。但他也承認,目前的智駕技術還做不到訂閱模式,但隨著技術發展,使用者對城市NOA的認可度和依賴度會上升,2026年會提升到30%~40%,2028年可能提升到100%。

眼下,城市NOA演進日益加速,展現了廣闊的前景。「在企業和相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提升城市NOA的效能和體驗感,就會讓城市NOA真正走進套用層面,讓人們的城市出行生活更美好。」梁筱磊認為。

文:趙建國 編輯:陳偉 版式:劉曉燁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