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為什麽感覺汽車行業走上了一條歧路甚至不歸路?

2024-06-15汽車

做中國人,要有一個覺悟, 就是在現在的世界環境下,你是獲得不了歐美產業的類似待遇的 (高工作時薪,低工作時長)

1:按照中國的人口規模,要是工程師和工人能獲得類似歐美國家的待遇,那麽說明中國將壟斷整個世界的工業和高新產業規模,現代工業化社會,中國本質上是世界秩序的挑戰者,斷人財路等於殺人父母,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只要中國的航母沒辦法隨便開到美國西海岸和基爾運河入海口,歐洲和美國就會用盡一切政治手段(包括但不限於關稅和實體清單)保護自家的產業。所以即便像光伏這種中國事實上已經形成技術和產能壟斷的行業,照樣要受到國外各種各樣的打壓和禁入。

2:無論你再怎麽不喜歡國內的TZ,本質上中國不存在真正大而不能倒的私人企業和依賴於土地和壟斷行業而永久存在的大型私人資本,你認識的不認識的超大企業,都可以因為一紙政策而灰飛煙滅或者說堵死TA成為不可控因素的道路(包括但不限於地產、教培、螞蟻、某滴、遊戲)更不可能讓重要的民生支柱行業因為非國家資本的壟斷進而以此威脅ZF。基於此,民間資本會有非常大的壓力和危機感讓TA們想盡辦法去湧入所有能想到的新賽道。

3:中國的政策,一直是屬於「先發展後治理」。在賽道最優路徑尚不明確的時候,放開所有能放開的(甚至加上國有資本補貼的buff)讓行業野蠻生長,等到藍海瞬間變紅海,已經有成規模成氣候的產業集群和明確的發展道路的時候,再收回補貼+縮緊政策+嚴格立法,開始整頓在野蠻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種種不合理的問題,同時加速行業淘汰落後產能。這種行為,本質上對國家產業鏈在這個行業的發展是超強助力,但是落到資本和產業工人頭上,就是比較殘酷的(資本投資的產能一旦競爭不過頭部,會被飛速淘汰,血本無歸;產業鏈的工人和工程師在紅利期會被飛速培養出遠大於實際需求的量,然後能力達不到頭部的在政策收緊期又會飛速的被淘汰失業)

基於以上三點,你會發現整個行業從開荒→發展→爆發→收緊→成熟這個產業鏈條上,不管是資本、投資人、老板、高層、中層、基層研發、基層生產、基層銷售,全部的人,都沒有可以喘息的時間。

舉個例子,個人消費電子行業,或者說行動終端行業,現在剩下的就華米OV耀5家,而且全世界不受政策影響的市場,基本上都占領差不多了,但是競爭還是激烈,只要競爭激烈一天,剩個產業鏈的人就不會輕松一天。原因就是因為前面說的1:還要跟國外品牌有高烈度的競爭2:國家的ZF導致你沒有辦法透過規模和資本來直接真正意義上的壟斷

回到題目,那為什麽汽車行業便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1:因為汽車這個行業,涉及到的上下遊產業鏈實在是規模太大了

2:因為這個行業,本質上是一個原有產業鏈的革命性變化,就導致了這個行業的資本非常多,有原有的 產業資本(一二汽上廣汽北汽長安等等的國企、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城等等民企);有聞著味兒就來的投資資本(那麽多新勢力和各種自動駕駛產業鏈企業);還有在上一個十年在行動網際網路行業積累了巨額資本但是產業飽和急需新賽道的勢力(小米華為美團阿裏滴滴等等);還有各個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而投入的大量資本(因為汽車是個重資產行業,一旦有上遊產業鏈廠家和主機廠能在當地建廠,短時間內跑不掉)這麽多資本進來,你說競爭激烈嗎?

3:現在已經到了國家收緊政策+淘汰落後產能階段,從無論是上遊零部件企業,到主機廠,到下遊的經銷商集團,都在為搶到最後的門票而殺紅眼的階段,這個時候已經是不顧情面不顧臉面的競爭(落後產能就要被淘汰了啊,那可不是失業那麽簡單,對很多人是只有賺大錢or超大額負債兩條路)上遊零部件企業拼價格、拼賬期、拼供貨周期;主機廠拼研發、拼行銷、拼融資;下遊經銷商拼渠道、拼規模、拼家底(誰家底厚點就能多虧一點多撐一會兒)。都刺刀見紅的階段了,無論是正確的事情(加大研發投入、深究產品定義、改變行銷和銷售手段)還是不合理擦邊球但是能帶來收益的事情(縮短測試流程、降低空調變冷量進而降低整車能耗、采用非車規零部件、國內國外兩套設計標準、壓上遊賬期甚至強行要求降價)甚至是不正當的商業競爭手段(偷工減料、誇大宣傳、虛假宣傳、買水軍、制造網路輿論)只要為了能活下去,什麽都能幹的出來。

4:可能哪天真的在國內卷完了,血海屍山裏殺出來了,準備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時候,發現還有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歐美日韓的汽車產業鏈。他們沒有低廉的制造成本,他們沒有強大的技術儲備,他們沒有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但是人家有在很多市場幾十上百年的品牌影響力積累;有燃油車時代賺取的巨額利潤當血包;有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品牌和制造業還有對應產業工人的決心進而設定巨額保護性關稅。。。。。。

所以認把, 這個世界只要中國人參與進來了,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內卷 ,即便能把航母開到對方家門口,最終的結果也不是中國的產業鏈工人能每天工作四小時還能賺十二個小時的錢,而是最終會拉著歐美人一起為了自己的飯碗而卷起來。

至於說這個問題想暗示的所謂國內廠家不守規矩,縮短流程,偷工減料,君不見日本企業造假30年乎?君不見豐田在美國的車應對25%碰撞測試的單側加固應試方案乎?天下烏鴉一般黑,誰也別瞧不起誰,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只有問題爆發→產生後果→國家追責→立法制約→找漏洞打擦邊球→問題爆發這個迴圈裏面螺旋上升

Ps:順便這裏說一說你乎上也吵得挺猛的寧德時代的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寧德時代怎麽起家的?

是靠著當時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空缺,透過一場豪賭最終透過寶馬的一筆訂單從而起飛,加上十年間關於電池材料和封裝的道路選擇上,寧德時代都踩對了點。問題是這行業到頭了嘛?鋰電池的本世代封裝形式是依舊方殼,還是長刀片、短刀片、大圓柱?接下來的鐵鋰和三元鋰的產品路線是往哪個方向走?鈉電池到底有沒有前景?固態電池的正確路線到底是哪個?這都是關鍵節點。

類比一下就是寧德時代是個做八大菜系都能排前頭的廚子,但是每個菜系,都至少有一個廚子能做出跟你寧德時代沒有質的差距的菜。只不過做粵菜的廚子,可能川菜做不好,川菜做得好的廚子,可能魯菜做不來。

按寧德時代的體量,踩錯一次,兩次,都還能接受,萬一連著好幾次壓錯寶,你猜猜後面的中航、蜂巢、比亞迪、國軒、欣旺達、億緯鋰能等等廠家,難道沒有機會直接瓜分寧德時代的份額嗎?對於寧德時代來說,最大的市占率,反而對應的是最難的市場增長率。當你成為整個行業占比巨大的龍頭企業的時候,行業所有人都盯著你,你的每個行為和選擇都有廠家賭你選錯,也有廠家賭你選對,在已經如此大市占率且下遊整車行業的發展空間也規模已經比較明朗的情況下,寧德時代要怎麽做還能保住市值和營收?要知道寧德時代本質上不是無法取代的。話說到這個份上,你還覺得寧德時代真的很輕松麽?

說到個人頭上,我自己就在福建工作,我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已經有不下五個,願意放棄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跑去寧德去寧德時代幹,(甚至是家在福州、泉州和廈門的,自己一個人跑去寧德工作,周末才回家)你想想寧德時代的誘惑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