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國4年多,親眼見證了美國汽車行業的發達和百尺竿頭,車輪上的國家確實名不虛傳。
汽車下鄉人人有
截至2024年1月,美國有駕照的人約有2.39億,占成年人總數的91%。根據2022年的數據,美國登記在冊的汽車2.79億輛,比駕駛員數量都多。全美91.7%的家庭至少有一輛車,22.1%的家庭至少有3輛車。絕大多數美國人,平時去哪兒都開車,特遠的才坐飛機,而不用坐高鐵、公交、地鐵或者騎車、走路這些下等人的廉價出行方式。
再看中國,2023年10月駕駛員4.8億,還不到成年人總數的一半,汽車保有量只有3.5億(含新能源),也就是說,不僅有駕照的人裏還有超過1/4買不起車,大半數成年人甚至連駕照都學不起或考不過。我在北京的時候,也見過很多家住三環內的人,只要走幾步路就能到或緊挨地鐵站的地方,明明有車都不開。不就是想省幾個油費和停車費嘛,還美其名曰圖方便。可見中國有車一族的日子也很拮據,買得起用不起還死要面子。
汽車價格年年漲
有記錄以來,美國市場的汽車指導價每年改款都要普漲一次,一個換代周期(5-8年)積累下來,新一代車型比上一代貴10-15%是家常便飯。2002年2.3L的雅閣,起價只要$16000,現在1.5T已經漲到$29000了。據凱利藍皮書(KBB)的逐年統計,2024年初美國車市的平均成交價(稅後)已經漲到了4.7萬美元,這還是在動力和配置不升反降的前提下實作的。其中在沒有疫情缺車和通脹的2012-2021年,美國的新車平均成交價也從3萬美元漲到了4萬美元。按這個比例漲,即使刨去疫情和通脹的因素,今年的新車均價也應該比2012年高44%左右,即4.32萬美元。
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在美國僅僅用返璞歸真的功能就能芝麻開花節節高,銷量和高價兩不誤,好比春分後的太陽,蒸蒸日上,熱火朝天。而中國市場加動力、卷配置、堆用料都擋不住價格走跌,可見中國經濟衰退、消費降級、工業萎靡,就像冬天高緯度地區的太陽,還沒升多高就日薄西山了,前途無「亮」。別看眼下美國汽車廠商的平均庫存天數已經大幅回升,但還是有一些熱門車型要加價或等車,這不就是美國汽車產品力過硬的體現麽?能夠隨意漲價加價的市場,才配叫自由、開放、成熟的市場。不信你看,當年國內雷克薩斯ES200加價兩三萬還有一堆人誇車好,現在優惠5萬+反而罵聲一片,可見降價促銷並不利於市場健康發展。
車子漲價了,車主也硬氣啊。現在就算買個全塑膠內飾+鋼輪轂+鹵素燈的卡羅拉,你也可以底氣十足地對中國人說:別不識貨,我這車可不比你的破邁騰便宜。要是買了個插電混動的普銳斯就更有資本了:別看我這車全系195mm的窄胎,拼焊的車門,後排也沒有空調出風口,但不妨礙它的頂配能買4輛秦Plus榮耀版。4台車的錢花在一台車上,這車能差得了?除非買它的都是不世出的傻子或土豪。
更重要的是,車在美國不僅是代步工具,需要的時候也可以變身理財產品。比如我家第一輛10代雅閣乞丐版,2019年以等效落地2.4萬美元的價格成交,2022年的二手收車價卻達到2.5萬+美元,相當於白開三年還凈賺1000多。要不是家裏還需要這輛車,當時就賣了變現了。還有個知友來美上學時買了個二手奔馳,2022年畢業回國又原價賣出去了。要是早知道美國的私家車有這種內容,2020年我就應該跟家裏借錢多囤幾輛熱門車等到2022年賣掉,估計買房的首付都賺出來了,真是活該我成不了有錢人。
說到二手車,美國也遠比中國成熟、完善、透明,根本不用非買新車。你大可以花1.5萬美元買個10年18.6萬公裏車齡的二手四驅CR-V,除了純越野路況其他都能走,帶個娃買個大件空間也夠。
如果你就是一個人用車,相近的價格也可以買個9年12萬公裏的低配卡羅拉,雖然不耐撞,但油門一踩立馬能治好你的路怒癥,大大降低了你鬥氣撞車的風險,195mm的小輪胎意味著更換成本低還省油,配置少意味著不愛壞,開到死都行,這才是已開發國家車主該有的心態。
哪兒像中國人,個個都只想買新車,還要求兩三萬美元買到六邊形戰士,真是好大喜功、心浮氣躁、貪得無厭。
美國人用車恬淡如菊
正因為幾乎人人都有車,汽車在美國沒有什麽面子內容和身份象征,這裏的人購車理念都很務實。主流的美規中級車,只要不是頂配或次頂配,你的錢絕不會花在諸如後排出風口 、泊車雷達、天窗、發動機壓力撐桿、後座可調頭枕、副駕駛電動座椅、全液晶儀表、軟質內飾材料等華而不實的配置上。盡管價格並不會因為少了這些配置而便宜,但沒有你就不用擔心它壞嘛。如果你只想買個最低配或次低配,還能額外獲得以下實用福利:
手感純粹、永不包漿的合成樹脂方向盤。
行駛中隨便踩、不怕斷電的純機械駐車制軔 。
力學效能全方位優於鋁合金的精鋼輪轂,皮實又耐臟。
65-70扁平率的超厚輪胎,告別輪轂劃傷,同時獲得航海級的舒適性。
種類豐富、質優價廉的合成樹脂 輪轂蓋,不用換輪轂就可以輕松變換外觀風格。
後備廂蓋上沒有獨立開關,這樣你就需要用鑰匙(僅熄火時)或主駕附近的按鈕來開後備廂,有助於增進你與愛車的互動。
門把手和後視鏡外殼噴漆屬於一項配置而不是車廠例行操作,這樣低配車就不用擔心這些部位的漆面被刮花,配SUV顯狂野,配轎車顯動感,實用又百搭。
整體式機械鑰匙,沒有雞肋的折疊功能,也沒有艱深的技術含量,揣在兜裏可以有效鍛煉肌肉的防戳防硌能力。
曾經也有很多外資車企「貼心地」為預算5萬美元以內的中國消費者 提供了上述配置,但架不住中國消費者都好大喜功,不舍得花高價買這些沒逼格的配置,導致1.5萬美元以上的車型都不敢再用。畢竟一家買菜車企要生存,需要龐大的使用者基數,不是極少數識貨的人能養得起的。
做工方面,像塑膠件有毛茬兒、焊點不均勻、漆面不平整,又不影響駕駛和可靠性,差不多不就行了?這種現象在美國5萬美元的車上一點兒都不稀奇,但是中國人哪怕在3萬美元的車上看見下圖這些細節都接受不了,真是窮講究。
還有隔音,美國人的耳朵沒那麽矯情,高速120km/h大敞著窗戶的大有人在,一堆牧馬人 、Fedex、UPS連車門都不裝,屁事兒沒有。就中國人特能雞蛋裏挑骨頭 ,恨不得要關上窗戶跟圖書館 一樣安靜才叫隔音好。國人才開幾年車就敢對造車的指點江山了,難道美國人開了一百多年車了能不比你懂?
當然,即便如此發達的美國車市也不是哪兒都好,比如這兩年就總有些不滿漲價加價貴的低華跟銷售軟磨硬泡地壓價。銷售本來周末一個下午能簽兩單加價3-5k的大漢蘭達,跟你耗一整天的功夫最後只簽一輛優惠3k的凱美瑞,總訂單金額只有前者的1/4。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汽車產業鏈給了美國居民出門養家糊口、吃喝玩樂的能力。區區幾千美元你都不讓人賺豈不是恩將仇報?倘若最後車企無利可圖都不造車了,你沒車可開,吃虧的不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