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DM-i、DM-p和DMO,比亞迪又做了一套混動技術?而且還有國內首台水平對置2.0T四缸發動機?在第390批工信部新車目錄裏,仰望U7首次申報了插混版本,可能已經有人猜到了,易四方和插混,這不就是仰望U8的那套動力架構嗎?然而並不是,因為這次的新混動技術,發動機能參與直驅,協同52.4kWh的刀片電池,來實作超過1000公裏的綜合續航,問題來了,比亞迪的這台水平對置發動機,到底什麽來頭?新混動技術有什麽效果?
最佳化進氣系統能直驅,活塞對置發電效率更好?
在比亞迪的插混體系裏,驍雲發動機已經有1.5L、1.5T和2.0T,為什麽還要專門造一台水平對置的2.0T?或者說,連仰望U8都沒享受到的新機,為啥先給到仰望U7?事實上,一部份原因就在這兩款車的特殊定位上,SUV和轎車通用一台發動機,沒什麽技術難點,但對基於易四方技術打造的車型來說,想延續模組化思路就有些困難了,由於兩兩一組整合的電機構造,前軸幾乎沒有給發動機留下太多空間,再加上四電機驅動車輪的邏輯,完全不需要傳動軸,所以仰望U8將2.0T(代號BYD487ZQD)發動機作橫置,高度則正好利用越野車的高車身來鑲入前軸,這對於離地間隙只有150mm的仰望U7而言,前軸顯然不可能再放下這台大體積發動機,總不能在機蓋上切一個洞吧?
因此,要想在轎車上實作易四方插混,就必須把發動機推倒重來,首要難題就是削薄發動機的高度,對四缸發動機而言,把活塞從縱向運動改為橫向,不就完美解決了嗎?所謂的水平對置發動機,正是把活塞放在曲軸兩側,在水平方向作左右運動,尺寸不再受行程限制,所以一般水平對置發動機,體積比常規形式小巧很多,保時捷911的後置布局就是典型例子,也就是說,由於發動機變矮了,車頭就可以設計的又扁又寬,整車的重心會變得更低,車輛行駛時也就更加平穩,而且還安裝在整車的中心線上,兩側活塞產生的力矩能相互抵消,進而又降低了發動機振動和噪音,更何況水平對置屬於對稱穩定性結構,執行時功率損耗比直列或V型更小,屬於低油耗發動機構型,曲軸的平衡配重因素減少,也就更容易實作高轉速,所以從體積到構造,只有水平對置發動機才能更好的適配易四方做混動技術。
除了直驅的職能,仰望U7插混的這台發動機還要負責充電,畢竟52.4度的電池,明顯不夠四電機分配動力,這意味著,串聯電機的增程模式肯定存在,那,水平對置發動機適合做混動嗎?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增程器,思路都遵循窄長型缸體,根據不同的行程缸徑比,找到壓燃效果最佳的噴射壓力或進氣門關閉節奏,目的都是充分壓榨熱效率,做到高效的油電轉化率,但水平對置發動機顯然不可能把缸體做成細長型,因為缸距決定了發動機長度,沖程決定了寬度,所以在有限的行程上,可以透過增加缸徑,噴射壓力至少會在350Bar以上,當然了,由於活塞橫向運動,電子機油泵也更容易潤滑降低磨損,我們推測,新發動機的發電效率,很有可能比市面上主流增程器更高。
匹配「陸地壁虎」混動技術,只有雲輦-Z效果最好?
要說仰望U7插混改變了以電為主的混動思路,其實並不嚴謹,因為新車還是用了易四方技術,四電機1000kW的最大功率比很多超級跑車還要誇張,所以整個動力架構還是會以電驅為主,發動機串聯保證足夠的電量,並聯直驅僅驅動前輪,結合易四方技術本就可以讓前後軸的輪邊電機在0-100%範圍內自動調整扭矩,所以這套很可能被稱為「陸地壁虎」的比亞迪新混動技術,動力分配的邏輯就成了,在電量充足的情況下,低速場景以後橋雙240kW的電機驅動為主,中速場景前橋雙260kW電機參與更多驅動任務。
饋電後,發動機啟動充電,串聯電機後以後驅為主,只在高速續航參與直驅,協同四電機驅動,這會是易四方插混的最強動力形態,也是大家現在非常熟悉的第五代DM直驅串並聯動力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講,比亞迪基於水平對置發動機打造的新混動技術,整套系統的動力分配邏輯,基本可以看作是後橋多一台P4電機的DM-p技術,效果自然是主打效能和高效,疊加4H構型先天的能耗優勢,估計仰望U7插混的饋電油耗,基本會和唐DM-p(整備品質2.4噸)保持大約1L的誤差,大機率會在7.5L/100km左右。
從疑似「陸地壁虎」的技術命名來看,還能確定兩件事,一個是仰望U7插混不能下水,沒有仰望U8的涉水越野模式,畢竟低離地間隙的四門轎車,完全沒有當船開的必要,應對暴雨極端環境倒沒什麽問題,另一個則是底盤的穩定性會更高,目前比亞迪已經確定仰望U7插混搭載雲輦-Z,不妨推測,未來搭載易四方插混技術的轎車,也會用到這項技術。那,為何在5種雲輦技術型別裏,只選擇了這項呢?這還得從雲輦-Z的結構來聊,一般來說,調整懸架行程比較主流的途徑,是透過空氣或油液這兩種介質來完成,而雲輦-Z利用電磁來實作,傳統液壓減振器被高度整合化懸浮電機替代,也就是說,用懸浮電機直接做功,去掉油液能量傳遞損耗更小,比壓縮空氣或調整液壓閥,更容易做到對懸架的調整精度,動態反應更快,加速急剎或者過減速帶的時候,車身姿態幾乎不會出現明顯俯仰,舒適性效果顯然更好。
從雲輦-C的專利圖中,也能清楚看到前雙叉臂懸掛的兩側,各有一個六棱形筒柱,這正是用來提供支撐力的永磁電機組,利用大量的電磁元件實作磁通量的快速調節,就是磁力互斥的效果,像仰望U9能實作的「原地起跳」,仰望U7用雲輦-Z同樣也可以,當然了,小米汽車的那套預研底盤技術,是在四個輪邊放了四台4.6kW的動力源,配合雙閥CDC才能實作,從技術角度看,依然是利用液壓介質調整懸架行程,所以再結合仰望U7超過3.2噸的自重來說,利用電磁底盤明顯更適合大體重的插混車,最後復盤下來,基於水平對置發動機和多電機的混動技術,疊加舒適性上限更高的電磁底盤,顯然已經把關於混動架構的全部技術,帶到了新的賽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