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如果單憑自動駕駛功能,想要安心出行很困難。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幽靈堵車?
我們都知道開快車危險,所以這點自覺是有的。但依然無法避免安全事故,重要原因就是它。
其實幽靈堵車經常發生,不信看看以下幾種是不是經常遇到呢:
- 強行加塞、無緣無故踩急剎車;
2. 前方車輛開的速度非常慢,導致後面堵車,但超過這輛車後,發現只有它開得慢而已;
3. 前方這輛沒有按照交通規則行車,比如在綠燈的時候就停車了,無形中降低了紅綠燈通行率;同理,綠燈起步過慢也會降低通行率,增加撞車風險。
既然幽靈堵車是由人引發的,那就使用自動駕駛技術來解決最好啦。
可事與願違,想要透過自動駕駛完全解決幽靈堵車非常困難。因為出現在交通道路上還有行人、其他交通工具,甚至還有動物等,而且我們還得考慮交通裝置和通訊故障等影響。
這說明,自動駕駛可以提高出行效率、整體安全水平,但要它100%確保安全不現實。
所以你看沃爾沃本月初釋出的這支「未來」視訊,就重點提及了主被動安全技術(以及電池安全技術)的重要性。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1595011397234688電池安全與我本次想要討論的「幽靈堵車」相關性不大,就不做詳細展開了。我之前解答過純電動汽車要達到何種涉水能力,現簡單總結如下:
「根據 GB/T 31467.3【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 第3部份:安全性要求與測試方法】和 GB/T4208-2017【外殼防護等級 (IP 程式碼 )】規定,電池包防水等級需≥IPX7。也就是要看能不能經受住短時(2h)浸水試驗,蓄電池包或系統無著火或爆炸等現象。」
想要了解高階測試難度的,可以看看沃爾沃今年針對XC40純電版做的泡水測試,竟然直接針對 整車 進行了12h浸水,要知道汽車線束的防水等級一般最高做到IPX4即可,這種時長和等級的雙雙提升,行業不是少有,而是沒有。
話歸正題,我為什麽覺得未來交通工具都是自動駕駛,也不能放棄主被動安全技術呢?
|主動安全技術要夠強大,而且溝通不能丟
廣義理解,主動安全技術是自動駕駛進階之旅的必然階段,所以實作自動駕駛了,主動安全技術理應達到了很高水準。
比如沃爾沃在今年針對主動安全技術進行的一個很有趣的技術展示,就很好說明了正是因為它,控制一輛汽車變得容易很多。
關於小孩子如何搞定這一系列酷炫的操作,肯定是要依賴多種主動安全技術。在「如何評價蘇州街頭沃爾沃XC60成功避過行人「鬼探頭」,避免災難事故發生?」這個提問下,我詳細分析過他們的AEB技術。總結就是:
「1、監測技術采用網路攝影機+公釐波雷達方案,優點是取長補短,近距離、白天時,會依賴網路攝影機多一些;視線差時,又會依賴公釐波雷達多一些;
2、好比發動機標定很重要,出眾的AEB標定也非常關鍵。沃爾沃在此方面投入很大;
3、雖然會增加成本,但這套軟硬體是客製整合在擋風玻璃處,視野範圍更開闊。」
以上提到的是主動安全技術要足夠強大,為什麽我還會說溝通不能丟呢?
比如碰撞預警系統這種,我認為它的提醒功能依然有用。設想一種情況:當你在自動駕駛車內站著時遇到了事故,如果有了預警系統,你會及時坐好,是不是就能降低一些碰撞傷害呢?
像沃爾沃汽車中國區研發總監顧劍民此前就明確提到,自動駕駛是主動安全技術的延伸,基礎不能丟。所以你看他們最新的360c概念車,就很註重自動駕駛汽車與人/其他通行設施之間的溝通。360c可以透過聲音、顏色、視覺、動作以及把這些工具組合使用來實作溝通。
| 千萬不要遺失被動安全技術
作為一名車身工程師,我接下來還必須詳細說說被動安全技術的重要性,因為我感受到了一個很危險的苗頭。
有一種說法是,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全面套用,塑膠車身會成為主流。因為輕量化是汽車行業發展方向之一嘛,理論上車重每減輕100kg,百公裏油耗會降低0.4L左右。
我自己也寫過相關的文章介紹:
另外,像丹麥ECOmove品牌旗下的QBEAK電動車,車體也是采用高強度塑膠打造、並搭配全景玻璃車頂,而且車頂和塑膠車身可以輕松進行更換。
我認為這個說法有一定的可能性,因為如上所說,自動駕駛更安全。
但隨著自動駕駛能力提升,汽車的整體速度也會更快,極限情況下的危險傷害提升。在此情況下,塑膠車身在高速碰撞中的表現肯定十分不堪。
雖然還沒有機構做過塑膠車身和鋼制車身的高速碰撞對比,但我們可以參考IIHS的世紀對撞結果——1959年的Bel Air和2009款的Chevrolet Malibu在以64km/h的速度正面偏置碰撞後,老前輩慘敗。
所以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很可能會劃分為兩種型別——1、只能在城市使用(且是低速駕駛),此種情況適合塑膠車身;2、全域使用,此種情況下,車身安全防護水平必須很高。
我認為沃爾沃使用的高強度硼鋼在未來肯定會很有市場。高強度硼鋼硼鋼擁有1600MPa最高強度,是普通高強度鋼的4倍左右,能極好應對極限碰撞。
關於它有多強,沃爾沃今年也做過一個很棒的直觀試驗。
我在「如何看待50噸卡車側翻,被壓沃爾沃車主一家毫發無傷?」中有詳細分析過他們的白車身技術特點,它采用了從結構設計到高強度材料的多種安全防護,並且在用料上非常肯給料。比如沃爾沃XC60在整個車門框都用了超高強度熱成型鋼,這種手段在行業內極為少見。
不過硼鋼用料多對工程師來說可不見得是件開心的事,因為硼鋼的成型和焊接難度很大,對工藝控制和裝置的要求很高。不然輕則出現鈑金尺寸不合格,焊接精度差,重則出現焊接不靠,影響實際安全保護等問題。
從結果看,沃爾沃掌控很好。而且他們還設立了極為嚴苛的車身檢測要求,在沃爾沃中國工廠,每4-6周就會隨機抽取一個白車身進行撕裂實驗(全破壞試驗),以此來判斷焊接品質水平。這個頻率是很高的,就我所知,業內很多都是2~3個月才會撕裂一次。
我很期待,沃爾沃在公開了三點式安全帶專利,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未來會不會也共享下有關硼鋼車身的工藝控制手段呢?
最後還我想破除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以為汽車輕量化就是透過鋁合金甚至工程塑膠這種密度更小的材料來實作。但其實高強度鋼才是汽車行業最為認可的手段。
我在【鋼質骨架車身就無輕量化可言嗎?】文章中有專門介紹過。熱沖壓成形技術為例,這種技術采用了先將胚料加熱至一定溫度,然後用沖壓機在相應的模具內進行沖壓成形的方法。它能夠有效地提升車身零件的強度(可達到1500MPa左右)、降低零件重量(20%左右)、改善零件沖壓成形的可行性(延伸率可達70%),並有效地控制零件的回彈(回彈力可靠小90%以上)。所以我認為沃爾沃的這條發展路線,不會因為輕量化的原因受到阻礙。
以上。
現在汽車行業的發展,愈來愈趨向智慧化、科技化發展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汽車最根本的特質是通勤工具,它能不能將人安全地從A點送到B點是必須持續的課題。沃爾沃袁總的這支年度總結視訊就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們的觀點,我也認為以人為本的安全放在哪個時代都不過時。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1594036931284993沃爾沃作為從過去、現在、未來,對安全持續深挖的典範,對行業的發展有著很深刻的作用,希望這種影響能帶動各家的設計取向,確保全自動化駕駛時代,大家不會有安全出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