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站在40年的新起點上,上汽大眾樹立合資新範本

2024-12-24汽車

想要成就一段古往今來難能可貴的合作佳話,需要具備多少要素?

誠意、決心、遠見、包容、信任……答案就在上汽大眾走過的40年不凡歲月裏。

從1984年,上海大眾(現更名為「上汽大眾」)成立,成為中國最早的轎車合資企業,開啟了中國對外開放、合資合作的先河;到2002年,雙方提前續約,合營期延長至2030年,是中國加入WTO後第一個續簽的汽車合資企業;再到2024年,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延長合營合約協定,將上汽大眾的合資合營期延長為55年,至2040年。

上汽大眾用40年的時間,譜寫了一曲雙向奔赴、共贏共生的中外合作華麗樂章,展望未來,中德雙方還將強強聯手、美美與共,透過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以先進技術為重點,共同賦能合資企業,攜手開啟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2.0全新階段,並為上汽大眾長期永續發展註入更多資源和動能,為中國消費者打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共創中國汽車產業的美好未來。

雙向奔赴,從「技術引進」到「技術共創」

早在籌備之初,上汽大眾就是一個雙向奔赴的美麗故事。彼時的中國汽車產業百廢待興,發展的現實課題與市場需求無法滿足的窘迫,使得「中外合資經營」迫在眉睫;而對於德國大眾來說,歐洲汽車消費市場陷入疲軟,亟需在海外尋求充滿潛力的新市場,而此時剛剛「張開懷抱」的中國無疑就成為了這一戰略角色的最佳之選。當然,由於彼時的中國工業與經濟基礎都距離已開發國家相差甚遠,因此德國大眾選擇與中國開展汽車產業的合作,不僅擁有「搶先進入中國市場的戰略眼光」,而且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勢頭也保持著堅定的信心。

談判之初,由於「合資」這一模式在國內並無先例,中德雙方的很多工作都必須從頭開始,上汽大眾主動扮演了中國汽車進入合資時代的「拓荒人」與「先行者」,其做出的貢獻與意義絕不止於汽車行業。

哈恩(時任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後來在回憶這一段歷史時說:「當時的中國雖然以十分驚人的速度邁向市場經濟,但它不可避免地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同時也缺少相應的法律和行政條件。既沒有專利法,也沒有保護投資的法律,更談不上一個正常運轉的銀行系統。」因此,合作中每行進一步,都會觸碰到新的法律盲點。例如中國當時沒有嚴謹細致的合資法規,使得雙方談判陷入無法可依的瓶頸,又例如大眾汽車一口氣給了中方16個專利,請中方代表認可,但是等了好幾個月都沒有得到反饋,原因竟是當時中國沒有專利法、也沒有專利保護的機構。

恰是在為上汽大眾合作計畫鋪平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吸收了中德談判代表的意見,快速起草並細化法條,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合資法】,同時在德方的支持與幫助下,透過了中國第一部專利法。可以說,上汽大眾合資計畫的落地,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商品的豐富、技術的提高,更為中國轎車工業成功開辟了一塊「試驗田」,蹚出了一條先行道路。此後,克雷斯勒、福特、奔馳等相繼到上汽大眾考察取經,世界汽車紛紛湧進中國,中國汽車合資自此迎來了第一輪熱潮。

物換星移,今天的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崛起,日益強大,合資也走入了新的時代。作為中國汽車行業合資標桿的上汽大眾,再次站在了浪潮的最前沿。11月26日,在上汽大眾40周年之際,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在上海簽署延長合資協定,進一步加強長期合作夥伴關系,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正式開啟由「技術引進」到「技術共創」的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2.0全新階段。

提前續約,充分體現了中德雙方對40年合作成果的認可,對合資企業、中國汽車產業乃至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強大信心,也意味股東雙方合力賦能上汽大眾的未來發展藍圖已經清晰、堅實。在上汽大眾看來,作為中德合資企業,優勢在於可以取德國大眾、上汽集團雙方之所長,擁有更多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電動化智慧化的時代浪潮下,上汽集團在中國市場培育起來的創新技術能力,以及中國本土的行業領先的供應商夥伴,都可以為上汽大眾所用。上汽大眾堅持看到自己的美、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同時也張開懷抱,擁抱更多優秀合作夥伴,打造汽車新生態,為新合資時代提供範本。

一往情深,始終堅持「在中國,為中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上汽大眾深知,只有先向下紮根,才能最終枝繁葉茂、馥郁幽香。進入中國市場40年,「在中國,為中國」一直是大眾汽車在不同場合提及率最高的第一戰略,也是上汽大眾始終不變的發展信念。

在上汽大眾看來,想要進一步開拓市場,「本土化」一定是一項重要課題。早在90年代初,上汽大眾就進入了自主研發的第二階段,即與大眾汽車集團進行聯合開發,以「本土化」為基礎,設計、研發更適合中國消費者的全新車型,從而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在實作「國產化」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自研水平。幾十載持續投入與建設,讓上汽大眾的自主研發能力大幅提升,與之相伴也誕生了大量優秀的零部件合作夥伴,不僅為此後的本土化之路奠定了基石,也成為上汽大眾不斷推出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產品的「秘訣」。

40年來,從桑塔納2000的聯合開發,到帕薩特領馭的本土化改進,再到ID.系列電動車的推出,上汽大眾始終遵循「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每一次技術創新都緊密貼合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洞察中國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和偏好,將技術勢能轉化為產品勢能,為中國市場打造出不少經典的「國民神車」:「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桑塔納、「傳世之美」的帕薩特、「信仰年輕」的Polo、「心之所向」的途觀、「朗行天下」的朗逸、「暢享純電生活」的ID系列……上汽大眾的每一輛車都見證了中國汽車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時刻。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也從單一的代步工具轉變為追求舒適、智慧、環保等多元化的需求。對此,上汽大眾將基於中國市場開發多款包括純電、插電混動在內的全新車型,持續打造更懂中國市場的好產品。根據規劃,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有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眾將推出的多款基於全新混動平台以及純電動平台的產品,都將擁有智慧的車載「大腦」,搭載高效安全的新三電系統以及城市NOA功能;全新設計的互動界面,將會提供煥然一新的互動體驗;AI大語言模型也將助力智慧座艙,更註重場景融合,為使用者提供更加自然、直觀、個人化的使用體驗。

據悉,上汽大眾目前已經將研發流程縮短到了24個月,這與不少造車新勢力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上汽奧迪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慧數位平台車型的推出時間也縮短了30%以上,首款產品預計將於2025年上市。這些都足以證明上汽大眾對中國市場動態始終抱有敏銳的洞察,也充分彰顯出其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雄厚實力。

美美與共,共塑汽車產業新未來

積力所舉,則無不勝;眾智所為,則無不成。今天的汽車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機械工業品,而是正在移動的儲能單元、智慧終端和數位空間,基於此,汽車產業的外延不斷拓展和延伸,合作共贏成為大勢所趨,攜手並肩才能行穩致遠。

作為「在中國,為中國」發展理念的深刻詮釋之一,上汽大眾持續加深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勇於擔當「鏈主」責任的同時,也為自身的發展謀求更多助力。今年1月,上汽大眾與安亭鎮簽署了【汽車產業新生態戰略協定】,並於9月將合作升級,再次簽署構建汽車產業新生態重點計畫落地協定,此次簽約將進一步豐富嘉定區汽車產業鏈,提升區域經濟密度和產業能階,把安亭基地打造成汽車產業鏈的聚集地,同時標誌著上汽大眾與嘉定區、安亭鎮的合作邁上了新台階,是政企合作盤活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與股東和合作夥伴,上汽大眾也在積極探索更多合作模式。5月20日,上汽集團和奧迪汽車正式簽訂合作協定,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慧數位平台聯合開發正式啟動。雙方將共同為上汽奧迪開發多款豪華智慧電動新車,攜手開啟奧迪高端純電出行新篇章;5月24日,全新智慧數位平台的生產基地在安亭啟動升級煥新。未來這座全新升級的工廠將成為奧迪新一代豪華智慧電動產品的專屬生產基地,上汽與奧迪的合作計畫也駛入了快車道;6月27日,大眾汽車集團、上汽集團、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眾在上海簽署多項有關上汽大眾新產品計畫的技術合作協定。內容包括在中國開發三款插電混動車型的框架合作協定及系列相關協定,以及兩款純電車型的技術合作協定,中德雙方共同為合資企業「技術賦能」,開啟合資合作全新篇章。

在汽車供應鏈從過去的「鏈」式結構演變為網狀融合時,上汽大眾率先一步,與戰略供應商夥伴共同追求新的合作方案。據介紹,上汽大眾攜手大疆車載,為途觀L Pro和帕薩特Pro賦予了全新的智駕硬體,結合大疆車載的深度賦能,為使用者提供更適合中國路況的高階智慧駕駛輔助功能。透過與大疆的合作,上汽大眾不僅為使用者提供智慧化配置,更增加了包括智慧駕駛在內的智慧體驗,為上汽大眾的產品帶來了獨特的有利競爭。

40年間,中國汽車市場從零起步,發展到今天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國,這並不只利好於中國汽車品牌的做大做強,同樣也助力了許多跨國車企的規模擴張、轉型升級。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所言:「長期來看,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也能夠包容全球汽車同行共同發展。」

今年是上汽大眾煥發新生機的一年,在燃油車賽道,上汽大眾新上市的雙車途觀L Pro和帕薩特Pro打響Pro家族頭陣,「最聰明的油車」在各細分市場創下年內銷量新高;在新能源領域,上汽大眾ID.家族憑借卓越的品質和智慧化的創新配置,今年前10個月累計銷量已突破10萬輛大關,在合資純電市場占據領先地位。有理由相信,以更開放的姿態、更靈活的機制來積極擁抱變革的上汽大眾,能夠打造出中國合資汽車企業的新範本,並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新合作模式的標桿和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