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书虫们注意啦!这次我挖到宝了,一本能让你彻夜难眠的佳作!翻开第一页,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个字都透着魔力,让人欲罢不能。情节环环相扣,角色鲜活得仿佛就在你身边,这种沉浸感,简直了!我保证,这书不看,你的书架都少了份灵魂。快来,咱们一起遨游在这精彩绝伦的故事里吧!
初唐卷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诗中的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第二子,是唐代的第二个皇帝。在隋末农民起义中立下卓著功勋,为唐朝的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后经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庙号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盛世」,为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在诗歌方面,唐太宗的作品主要继承了六朝的风格,是前代诗歌向初唐诗歌转化阶段的代表。
赋得残菊
唐太宗
阶兰凝曙①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晞②晚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雕轻翠,圆花飞碎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注释】
①曙:早晨。 ②晞:晾干。
公元618年,隋代门阀贵族李渊父子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灭亡了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唐朝诞生了。唐帝国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疆域辽阔,南到越南南部和南海,北至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湖上游,西北到里海,东北到日本海,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个民族统一在唐王朝强大的政权之下。唐帝国政治、军事的强大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瑰宝之一。
李渊建立了唐朝,成为唐朝的第一个皇帝,史称唐高祖。九年后,他战功赫赫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夺得帝位,史称唐太宗。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唐太宗本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爱好音乐、书法,也喜欢创作诗歌。他手下的大臣也不乏作诗的能手,我们今天讲初唐的诗歌,就从唐太宗讲起。
令人惊奇的是,像唐太宗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写出来的诗居然婉约感伤,全无大丈夫之气,比如上面这首【赋得残菊】,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谁会想到这是唐太宗的作品呢?唐太宗写这样的诗,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爱好,更是受到齐梁以来诗歌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勇于开拓进取的唐太宗,在诗歌上却对传统势力妥协了。
唐太宗写这种柔媚的诗,不要说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奇怪,就连当时的人也看不下去了,唐太宗有一个大臣叫魏徵,是出了名的敢于直谏的忠臣,唐太宗对魏徵也非常器重,有一次,魏徵给唐太宗进谏说:
「陛下身为一国之君,统治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应该写一些雄壮慷慨的诗鼓舞人心,或者写一些端庄典雅的诗教化民众,不要再写这样柔媚哀婉的诗了。一国之君写出这样的诗是不祥之兆啊,过去的陈后主、隋炀帝都是因为这样的诗亡国的。」
以从谏如流著称的唐太宗这次却没有采纳魏徵的建议,他笑着对魏徵说:
「写诗不过是抒发自己的性情,玩玩罢了,跟治理国家有什么关系呢?陈后主、隋炀帝亡了国,是他们自己没治理好国家的缘故,不是诗的缘故。」
果然,唐太宗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诗不是亡国的原因,一个诗风婉约的诗人也是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的。
悼魏徵
唐太宗
劲条逢霜摧美质,
台星失位夭良臣①。
唯当掩泣云台②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注释】
①良臣:忠良的大臣,指魏徵。 ②云台:指凌烟阁。
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只有28岁。他害怕重蹈隋炀帝灭亡的覆辙,问身边的大臣魏徵,怎样才能当一个英明的皇帝?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鼓励君臣直率地向他提意见。
大臣中,数魏徵的直谏最突出。他经常在大臣面前指出唐太宗的过失,并且据理力争,他先后上书建议二百多件事情,大都讲得很有道理,为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作出了不小贡献。
不幸,贞观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非常伤心,他对侍臣说:「铜做的镜子,可以让人照着整理衣冠;用历史做的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为镜子,可以认识自己的正确和错误。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一天,唐太宗又登上绘有开国功臣画像的凌烟阁,默默地望着魏徵的遗像,喃喃地吟咏出【悼魏徵】这首诗,表达对魏徵的怀念之情。
赐萧瑀①
唐太宗
疾风知劲草②,
板荡识诚臣③。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注释】
①萧瑀:隋朝官员,后归唐。
②疾风:猛烈的大风。
③板荡:指社会动荡不安。
在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能力最强,作战最勇敢,立下的功劳最大,在大臣和人民中间的威信也最高。但是,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按照封建的皇位继承传统,李世民不能继承皇位,而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这样,李渊当上皇帝后,李建成被拥立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李建成虽然做了太子,却仍然忌恨二弟李世民的才干,所以勾结三弟齐王李元吉,在李渊面前,极力诬陷秦王李世民,总希望置李世民于死地。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渊终于听信谗言,打算惩处秦王。这时,宰相萧瑀出面,据理力劝,才使李渊打消了这个念头。不久,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带领部下,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李渊获悉后大惊失色。这时,又是萧瑀主持正义,建议李渊把国事交给秦王,立秦王为太子。李渊采纳了他的意见。两个月后,唐高祖让位给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史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萧瑀仍为宰相,但由于他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徵等大臣都合不来。三年后,唐太宗只得让他改任太子太傅。然而,萧瑀却毫无怨言,他辅导太子十分尽职。五年后,太子学业大有长进。于是,唐太宗召见萧瑀,封他为「特进」(一种荣誉官位),并亲笔书写了【赐萧瑀】这首诗送给他。
秦王破阵乐
无名氏
受律①辞元首,
相将讨叛臣。
咸歌②破阵乐,
共赏太平人。
【注释】
①受律:接受任务或命令。
②咸歌:高唱凯歌。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天,秦王李世民奉令讨伐拥兵割据的刘武周。他率领军队,从龙门渡过黄河,在河东诸州(今山西省境内),与叛军交锋。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大获全胜。军中一位文人为庆祝胜利,写下了【秦王破阵乐】这首诗。大意是:
秦王带领我们告辞了元首,一起去讨伐叛变的贼臣。我们打破了敌阵,高唱胜利凯歌,共享天下太平。
接着,有人给这首诗谱了曲,在军营中传唱开来。
秦王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又亲自设计了一个【破阵乐舞】。由100多名乐工,披银甲、执剑戟,在舞台上引吭高歌,纵横劈刺,威武雄壮。后来,这首反映初唐生气勃勃的【秦王破阵乐】很快传到了日本、印度等国。直到今天,日本还保存着古代传抄的【秦王破阵乐】的琵琶曲谱,但在我国却已经失传了。
进太宗诗
徐惠妃
朝①来临②镜台,
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
一召③讵④能来?
【注释】
①朝:清晨。②临:靠近,坐在。③召:诏书。④讵:岂,怎么。
唐太宗时,有一户姓徐的读书人家有一个女儿,从小聪明伶俐,七岁就能作诗。后来这个女孩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出落得更加美丽动人,才华出众。连唐太宗也听说了她,于是把她召进宫来,封为才人。很快又把她封为「惠妃」。唐太宗本人也非常爱好文艺,因为徐惠妃擅长作诗,所以非常喜欢她。徐惠妃知书达理,常常婉转地对唐太宗提出规劝。
一天,唐太宗下诏,要徐惠妃马上进宫伴驾。谁知等了很久,还不见徐惠妃的影子,唐太宗龙颜大怒。这时,徐惠妃慢吞吞地走了进来,没有等皇上开口,就呈上了自己刚写的一首小诗。唐太宗细读徐惠妃的诗,原来她告诉皇上:自己一早就起来梳妆打扮,随时准备见陛下。可是打扮好了之后,却又徘徊不前了。陛下,你可曾想过,千金才能买得美人的一笑,你怎能下一道诏书就让人轻易到来呢?原来,当时唐太宗初得天下,急需人才,正在颁旨招纳各方贤士。徐惠妃借唐太宗召见自己一事,规劝唐太宗招纳人才一定要心诚,不能光下一道诏书了事。唐太宗本来极为信任徐惠妃,见她诗中有话,想起眼下自己正在下诏招贤纳士,可各种配套措施还没有跟上,徐惠妃迟来正是在向自己进谏呀!他不由转怒为喜,与徐惠妃一起谈论起招揽天下良才的事。后来,唐太宗采取各种措施任用贤才,成了我国一代开明君主。
咏乌
李义府
日里飏朝采②,
琴中伴夜啼。
上林③如许树,
不借一枝栖④。
【注释】
①乌:鸟名,乌鸦。 ②日里飏朝采:朝阳呈现耀眼的光彩。
③上林:苑名,为皇家苑圃。④栖:鸟类歇息。
李义府八岁的时候,被人评为神童推荐给唐太宗。唐太宗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留在宫中,让他学习深造。
一天,唐太宗带着李义府到上林苑去打猎。这里是皇家公园,林木遮天,百鸟群飞。不一会儿,李义府就拿着一只猎获的乌鸦,气喘吁吁地跑到唐太宗面前。唐太宗见了笑着说:「打一只鸟儿算什么,你还得以乌鸦为题写一首诗呀!」
李义府一听,望着手中正在挣扎的乌鸦,随口吟出了上面的【咏乌】。意思是说,你就是神话里太阳中的三足鸟吧,早晨,你光芒四射,烧红了半边天空。夜里,你随着琴声啼叫。这上林苑中有许多高大的树木,可就是不能借一根树枝让你停歇呀!
这首诗打动了唐太宗,他抚摸着李义府的头说:「借,借,我还要借一棵大树给它停歇哩!」说完,随手将乌鸦放了。
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又远。
陕西境失宝,倒地哭号专。
上覆唐天子,请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代贞观年间。
一次,回纥王派缅伯高到唐朝京城长安,给唐太宗进贡一只稀有的大天鹅。时值盛夏,缅伯高怕把天鹅热死,经常在有水的地方停下来,给它洗澡降温。
这天,缅伯高走到陕西境内的一个小湖旁,他照例给天鹅洗澡。不料,他一松手,天鹅突然展翅飞走,只留下一片鹅毛。
缅伯高痛哭一场,只好硬着头皮把这片鹅毛送进长安,并附诗一首献给唐太宗。
诗中写道:我们把天鹅进贡给唐朝,这一道山高路远。没想到走到陕西境内,竟把这宝贝给丢了,急得我倒在地上大哭。只好上奏唐朝天子,求您饶了我缅伯高吧。我走了一千里,给您送来一片鹅毛,礼是轻了点,可这份情意重啊。
唐太宗见了鹅毛和诗,十分高兴地说:「好一个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啊!」他不但没有责备使者,反而重重地给予奖赏,把这片珍贵的鹅毛收藏起来。
唐太宗诗骗【兰亭集序】
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下旨重金购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结果得到了不少王羲之的墨宝,可是,传说中最精彩的【兰亭集序】却没有购得。
经过多方打听,唐太宗知道王羲之本人对【兰亭集序】也极为珍视,将其作为传家宝已传到他的第七代孙僧人智永手里。智永圆寂后,把【兰亭集序】交给了弟子辩才保存。
为了这件事,唐太宗三次把辩才召到长安,出重赏要他把【兰亭集序】贡献出来。辩才一直推说在战乱中早已丢失了。唐太宗无奈,只好让辩才回到他做住持的越州(今绍兴)永钦寺。一天,永钦寺中来了位穷书生,他沿着庙里的长廊观看壁画。
辩才见这书生观画已到了入神的地步,便上前问道:「先生是哪里人?到此干什么?」
书生说:「我乃一介落魄书生,从长安带了些蚕种来此地卖,顺便到寺里来看看。」
辩才见这位书生虽衣衫破旧,但话语谦和,举手投足均气质不凡,加上交谈得十分投机,就请他到禅房里入坐论道。两人一起谈论诗文历史,又一同下棋弹琴。辩才遇到知音,心里很高兴,就留书生在寺院住下。
过了些时日,辩才自酿的酒开缸了,他请书生来品尝。酒酣时,两人高兴,便分韵赋诗。辩才摸了一个「来」字韵,吟道:
初酿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寂,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旋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书生听辩才把他自己比喻为疾风中飞过的悲鸣的大雁,感到慰藉。他摸到一个「招」字韵,也吟诗道: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
辩才听到书生表明心迹,说两人虽天各一方,但很快成了旧交老友。像酒中渣滓倒掉又从杯中浮起,他那不安定的心像是平静下来了。他也是离群的孤雁,常常遭受着疾风的吹打。
通过咏诗表心迹,两人的心灵完全沟通了。辩才欣喜异常,相见恨晚。临到分别时,辩才要书生以后经常来。
从此,书生常到寺里来,同辩才饮酒作乐,谈论诗文。有一次,谈起了书法,书生说:「我学过二王的仙迹,随身带了几幅他们的墨迹。」
辩才说:「快取出来,让我欣赏一下。」
书生解囊,取出了几幅二王的墨宝。
辩才仔细看过,说:「这虽是真墨迹,可不是他写得最好的!」
书生说:「我知道【兰亭集序】堪称神品,但我今生怕是无缘得见了。」接着,他长吁短叹。
辩才说:「我这里有【兰亭集序】,可一饱眼福。」
书生笑了笑,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失落。你是在安慰我吧!即便有,也是赝品。」
「不。」辩才加重语气说,「我师父乃二王嫡亲后人,这传家宝是他临终时亲手交给我的。明天,你沐浴焚香前来一观。」
第二天,书生沐浴而来。辩才从一个密封的匣子内取出了珍贵的【兰亭集序】。
书生看了看,故意挑毛病说是假的,辩才为此还争论了一番。他见说服不了书生,就让书生把【兰亭集序】和二王其他的墨迹仔细对照。
不久,辩才有事出门,书生一个人潜入他的书房中,把【兰亭集序】拿走了。他到了越州衙门,立即把辩才召来说明此事,并从怀里掏出圣旨当即开读。
辩才听后才知道,这个书生是御史萧翼装扮的,奉唐太宗的旨意来计取【兰亭集序】。
辩才想到萧翼表明心迹咏诗目的在于骗帖,追悔莫及,无奈圣上旨意无可违抗。
唐太宗得到了【兰亭集序】,特别高兴,重赏了萧翼和辩才和尚。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唐诗中的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名武曌,又称武后,唐并州文水人,自幼多智谋,通文史。十四岁为太宗才人,后为高宗妃,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高宗死,先后为中宗、睿宗皇太后,垂帘听政。天授元年(690年)称帝,改唐为周,在位二十余年。在位期间重视发展生产、选拔人才、大兴佛教,为唐代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全唐文】存文九十九篇,【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游上苑诗
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①,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注释】
①上苑:旧时皇帝的后花园。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的才人,却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偷偷与当时的太子李治相爱。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成为唐高宗,武则天又做了唐高宗的皇后。唐高宗为人懦弱无能,而武则天颇有才干,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她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让唐代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先是做太后,垂帘听政,后来干脆废掉儿子,自己做了皇帝。这时,她已经六十多岁了。一方面,武则天是个坚强、有魄力的帝王,另一方面,这时的她也显示出固执、专横的一面。
传说,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武则天喝醉了酒,突然想看花。冬天的花园怎么会有花呢?于是,武则天不高兴了,提笔写下了上面的四句诗,大意是:明天早上我要到御花园来游玩,赶快把我的命令告诉春神,那些花今晚都要连夜为我开放,不许等到早晨的风吹来。这首诗命令花在冬天开放,供自己观赏。充满了帝王的专横之气。写完诗,武则天就回到了寝宫。
第二天,武则天来到御花园,果然看到一片百花盛开的景象,看来帝王的权威果然厉害,竟吓得花朵们顾不得冬天的寒冷,竞相开放了。武则天满足地观赏着花朵,突然,她发现有一种花没有开,那就是牡丹。原来,牡丹是花中之王,生性高傲,怎么能随便服从人间帝王的指令呢?
武则天看了大怒,吩咐把长安的一切牡丹都拔掉,把牡丹赶出长安,贬到洛阳。从此,长安就没有牡丹了,而洛阳却成为了著名的牡丹之都。
黄台瓜辞
李贤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①。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②。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③归。
【注释】
①离离:很多。②稀:少。③抱蔓:把藤茎连根拔起来。
唐高宗最初立李忠为太子,李忠的母亲是后宫的一个普通妃子,无权无势。所以,等到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做了皇后以后,便唆使唐高宗废了李忠,另立李弘为太子。
李弘虽是武后亲生的儿子,对武后却并不言听计从。狠心的武则天便用毒酒将他杀死了,接着又立她的二儿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很有才干,经常帮助父亲处理政务,深得唐高宗李治的喜爱,也得到了文武大臣们的爱戴。他学问渊博,曾注释【后汉书】,被人们称为章怀太子,声望很高。武则天一心想独揽大权,又开始忌恨李贤了。
李贤看到自己的兄长李忠、李弘的下场,预感自己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就写了上面这首【黄台瓜辞】。
在这首诗里,李贤把自己兄弟几个比喻为黄台瓜,摘了一个,可能会使别的瓜长得好些;再摘一个,瓜就稀少了;摘了三个,也还有别的瓜;要是把黄台瓜全摘光,种瓜人最后只能获得瓜秧子了。他想以这首诗来规劝母后,希望她能念骨肉之情,不要接二连三地迫害自己的儿子。
写好后,李贤又给这首诗谱上曲子,让乐工在宫中演唱,盼望母后听到后能有所感悟。其实,靠这样的诗歌是不可能打动武则天的心的。后来,武则天终于向李贤下了毒手。她先是令人揭露李贤隐私,然后趁机下诏,查抄东宫,废李贤为庶人。四年后,她又派人到巴中逼李贤自杀。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相继立自己的第三子李哲和第四子李旦为皇帝。到公元690年,她终于改唐为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
宋之问
离宫秘苑①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②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③,云依④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注释】
①离宫秘苑:皇城外的宫殿和花园。②带:好似,仿佛。
③度曲:唱歌。④云依:彩云缭绕。
武则天是个文学爱好者,闲暇时经常带领群臣出宫游宴,饮酒赋诗。一天,秋高气爽,武则天又把大家带到洛阳龙门去游览龙门石窟。武则天兴致很高,休息时,她要大家即景赋诗一首,并说谁作得最好,就赏赐锦袍一件。随行的官员纷纷构思赋诗。不一会儿,左史东方虬先作好了,就兴致勃勃地呈给武则天御览。武则天看后觉得不错,就让内侍取来一件锦袍,赏给东方虬。东方虬刚把锦袍披到身上,宋之问也把写好的诗呈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看一句,赞一句,竟高声朗读起来。读完后,她急忙对内侍说:「快把那件锦袍拿回来!」内侍慌忙从东方虬身上取下锦袍。武则天笑着对大家说:「考功员外郎宋之问的诗远远超过东方虬,作得最好,这锦袍改赐给他!」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夺锦袍」典故。
宋之问很受武则天的赏识,这大概跟他的文学才华有很大关系。他还有一首【过函谷关】:
过函谷关
宋之问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①。
六国兵同合②,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③秦帝,策决问苏君④。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⑤。
【注释】
①纷纷:指战火不断。②同合:联合对付秦国。
③拒:抵御。④苏君:指苏秦。⑤勋:功劳。
这首诗引用了史书上的典故,讲的是孟尝君的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田文非常贤明,门下养了具有各种本领和技能的门客三千人。
一年,秦国的昭襄王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想让他为秦国出力。孟尝君带了一千多门客进入秦都咸阳,还送给秦王一件白狐裘。这件皮衣十分珍贵,秦王在爱妃燕姬面前炫耀一番后,令人收藏起来。
后来,秦王不但没有用孟尝君,还听信谗言把孟尝君关了起来,准备把他杀掉。孟尝君的手下人知道后,有人扮成狗的模样,到库房偷得白狐裘,转送给燕姬。她出面说服秦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出虎口,半夜跑到函谷关前。不料关门紧闭,须待天亮时才得出关。为防秦王反悔来追,孟尝君的手下人又学鸡叫,引得关上的雄鸡齐鸣。守关人以为天要亮了,就开关将孟尝君一行放走了。这就是孟尝君借助门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的故事。
送别诗
九岁女童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飞。
吁嗟人异雁,
不得一行归。
唐朝时,作诗的风气很盛,不光男人们作诗,就连当时不能上学读书的妇女,也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学会作诗。武则天自己也是女人,也喜欢诗,所以她在掌权期间,也非常注重表彰有诗才的女子。
相传,当时宣化府附近有一对姐妹,姐姐十三岁,妹妹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有机变之才,擅作诗联对。消息传到武后的耳朵里,她不相信这是真的,要当面见识一下,便传下圣旨,命宣化府尹火速把那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小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十分惊奇,便出了一副对联要她们对。联云: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满朝文武大臣听了这新奇别致的对联,都摇头吐舌,想到那联中「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陡坡,都替那小姐妹担心。没想到那九岁的女孩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武后听了,面露喜色。
两旁文武大臣暗暗称绝。
接着,武后又把脸转向那个十三岁的女孩,和颜悦色地问:「朕还有副绝对,你能不能像你小妹那样对出下联呢?」
十三岁的女孩给武后施了一礼,说:「小女愿听我皇玉音!」
武后笑了笑,吟出上联: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这联中「冰、兵」相间,「冻、动」谐音,十二个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确又是一副「绝对」。两旁大臣们都不禁为姐姐捏了一把汗,目光都集中到了那十三岁的女孩脸上。只见那女孩歪着头,咬着中指,黑眼珠一转,朗朗地对道:
龙卧隆中龙未隆,隆学龙待时。
众大臣听了,齐声夸赞:「诸葛武侯高卧隆中,以‘淡泊’自居,不想其中的隐情却被眼前这个小女孩给一语道破了!」
武后也十分高兴,传旨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席间,她拉着那个九岁女孩的手说:「朕爱你才思敏捷,又知礼节,打算把你留在身边,你愿意吗?」
那九岁的女孩听了,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低头不语。
武后又说:「好,就这么定了!你即席创作一首离别诗,送给你姐姐吧!」
九岁的小女孩站起身来,离席吟出了上面的这首诗,诗的大意是:在告别的路上,白云刚刚被风吹起。在分手的亭子旁,纷纷落叶正在飞舞。可叹人还不如那远去的大雁啊,不能像它们那样一起飞走。
她吟罢,眼泪夺眶而出。
满朝文武大臣见状,都放下手中的杯箸,嗟叹起来。
武后见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同来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欲去不可留’啊!」
小姐妹俩听了,忙跪下乞请武后准许她们同归故乡,重返父母膝下。
武后见状,又感叹一番,弯腰拉起两个女孩,打发人把她们送回家中。
毁容诗
宝珠
昔游宫里烧兰麝①,
今入禅林燎面皮。
四序②流行亦如此,
不知谁是个中移。
【注释】
①兰麝:香料。古代宫中经常让宫女焚烧香料来净化空气。
②四序:四季,比喻反复无常的人世。
在伺候武则天的众多宫女中,有一位名叫宝珠的宫女特别出众。武则天见她才貌双全,有意将她嫁给皇太子做妃子。可是,武则天死后,武氏家族成为阶下囚,宝珠的美梦也跟着成为泡影。她深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决心出家当尼姑。
但是,她的家人不仅不同意,而且强迫她与人结婚。
结婚后,宝珠仍念念不忘出家。夫家答应她生下孩子后即可去当尼姑。
宝珠勉强同意了。三年后她为夫家生了个儿子,她的夫家再也不能阻拦她出家了。
她踏上了修行的路程。
宝珠首先来到宝月庵,老尼姑见她貌若天仙,怕成为惹祸的根苗,决意不收她为徒。
接着,宝珠又来到普净庵,老尼姑不但以同样的理由回绝了她,而且说她的美貌会给佛祖带来灾祸。
宝珠出家接二连三碰壁后,便用一块烧红的热铁灼烧自己的面孔。
普净庵的老尼姑见她毁容立志修行,便收她为徒。
为了记述这次毁容,宝珠在一面小镜的后面写下了上面这首【毁容诗】。诗的大意是:过去我在宫里焚烧香料,想不到如今却在佛门烧毁自己的面容。大概人间的事都是这么反复无常吧,却不知这中间是谁在指使呢?
宝珠在即将圆寂时,又写了如下的一首诗:
六十六年秋已久,漂然月色向人明。
莫言那里工夫事,耳熟松杉风外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诗中的王勃
王勃(公元649年—676年):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为学者王通之孙,王绩侄孙。少年入仕,才高任性,因罪革职,南下省父时落海受惊而死。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他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感情与盛大的气势,为初唐诗歌风格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勃有【王子安集】,作品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阙②辅三秦③,风烟望五津④。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⑤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少府: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②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
③三秦:指关中地区。④五津: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⑤宦游: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唐朝初年,有四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人们称为「王杨卢骆」四杰。卢照邻成名比王勃早,影响较大,但在四人中被排在第三位。处于「卢前王后」的杨炯有点不服气。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对排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但对排在王勃后面感到羞耻。」时隔不久,王勃不幸在探父途中溺水受惊而死,杨炯在收集整理王勃的全部诗文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在为王勃文集写的序中公开声明,王勃的名字排在自己的前面是当之无愧的,自己确实不如王勃。后来,人们就把「卢前王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指前后名次或指同为诗文之友。在这里,我们先讲名列「四杰」之首的王勃的故事。
王勃出身于当时显赫的王氏家族,其叔祖父是著名的诗人、名士王绩。王勃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时就写出【指瑕】,指出大学问家颜师古在注解【汉书】时的错误。他从小诗文就写得很好,被誉为「神童」。十四岁时,王勃就中了进士。到二十岁左右成人后,他开始做官,成了章怀太子李贤的幕僚。一次,在游戏中,王勃替李贤写了【檄英王斗鸡文】,唐高宗知道后很不高兴,认为王勃是在挑拨皇子们之间的关系,因而将他贬出了长安。
就在王勃即将离开长安城时,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正好要到蜀州(今四川省崇庆县)做县尉(少府),王勃就在长安城头为他送行。两人站在城头,遥望杜少府即将上任的地方,感慨万端。眼前八百里秦川大地围护着高高的城楼,透过迷蒙的风烟,已经无法看清岷江上的五个渡口。杜少府不由叹了口气说:「这一去,不知何时何日才能再见面啦!」王勃一听,觉得情绪不对,赶忙说道:「不,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的朋友,远隔天涯海角也像亲热的近邻呀!」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杜少府的心,他连连点头说:「是啊,是啊!我们都在为报效国家而奔走啊!」王勃拉住杜少府的手,再三叮嘱他要注意保重身体。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王勃吟诵出了上面这首千古名诗。
滕王阁①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②,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③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④几度秋。
阁中帝子⑤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①滕王阁:唐高祖李渊之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所建,在今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
②渚:水边。③画栋:饰有彩画的栋梁。
④物换星移:事物随日月更迭。⑤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的赣江边上,早先是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修建的,后经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屿修缮,珠帘画栋,牵云带雨,显得更加华丽壮观。这一天,阎都督新修的滕王阁竣工,阎都督在滕王阁内宴请天下骚客,为滕王阁写诗作序。
酒过三巡,阎都督说:「滕王阁乃滕王所建。故人已辞,楼阁空在,今盛世太平,愿借诗坛风雅,为滕王阁增辉,望诸位不惜墨宝,留此存念。」
阎都督话一说完,他的女婿连忙站起来说:「晚辈不才,愿先献丑。」说罢,将事先与阎都督议好的文章一挥而就。
众人看罢,有趋炎附势的人,拍手赞绝。
大家明白阎都督举办此次盛会名义上是结识天下才子,实际上是想把自己的女婿捧出来。自然谁也不好再接着写了。
这时,席间有一位年轻人站起身来,环顾左右,对大家说:「承蒙各位前辈谦让,晚生也来献丑。」说罢走向案台,略思片刻后,挥笔写下一篇文辞华美的【滕王阁序】。
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就是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王勃。王勃因斗鸡事件被唐高宗贬出长安后,无心做官,四处游荡。那这次他怎么到滕王阁来了呢?原来,王勃的父亲也因斗鸡事件受到了牵连,被贬到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王勃本来是去探亲的,也并不路过此地。传说,正当他坐着船沿江南行时,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跟他说:「阎都督在洪州重修了滕王阁,缺一篇序,你明天得去写。」王勃问:「这里离洪州那么远,明天怎么到得了呢?」老头说:「不要紧,我借你一阵风,把你一夜之间送到洪州。」王勃睁开眼睛,天亮了,四下一看,果然到了洪州滕王阁下。于是,他这次胸有成竹,写出了不朽的名篇【滕王阁序】。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沧海月明珠有泪:唐诗,我的浪漫情怀
谢柏
文学艺术
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