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生小孩,
因为老有所依,
还是血脉传承,
支撑我们奋斗。
(一)老有所依
这是农耕社会最朴素认知,农民生小孩,就是多添一双筷子,还能增加劳动力,再者子孙旺盛家族,别人都不敢欺负你,因为你家兄弟多不怕打架,甚至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多少几个小孩,总有一个孝顺的小孩,可以给自己养老.
假如能有一个特别有出息小孩,更是能带领整个家族跨越阶层,所以耕读传家就成为农村一种理想,最典型就是湖南曾国藩家族,其祖父星冈公就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曾麒书历经17次科举考试,最终在43岁时考中秀才,成为曾家历史上第一个秀才,他的长子曾国藩更厉害,27岁就考中进士,还成为晚清一代名臣,号称中国古代半个圣人.
许多人不知道曾麒书,虽然只是一介秀才,但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五个儿子为国藩、国璜、国华、国荃和国葆,除曾国藩外,还有曾国华和曾国荃,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尤其是曾国荃号称九帅,就是他带领湘军攻进天京城,灭掉了太平天国。
然而曾氏家族代表农村耕读传家理想,却在现代社会冲击下面目全非,首当其冲就是农村无法依靠土地产出增加人口,因为小农经济脆弱性,无法对抗市场冲击,尤其是在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企业,以及销售中间商企业面前,完全失去话语权,以致农民荒年独自承当天灾风险,丰年则因为中间商压价而增产不增收,但在购买农资产品上却一分不少,再加上保证城市低成本生活,压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种粮处于不赚钱境地。
于是他们为了生活被迫离开土地,成为城市里雇佣工人,因为出身学历关系,他们只能进入私营企业上班,但这些私人企业不仅工资低,而且没有购买社保是平常事,因为他们就靠廉价劳动力取得低价优势,战胜国内外对手,却埋下农民工老年社保缺失隐患.
然后说农民后代,大部分人因为留守儿童父母照顾不足,还有乡村教育塌陷,就在中考分流后进入社会,他们从小没有父辈传承农耕知识,也就失去了经营土地能力,只能重走父辈进城打工老路,但因为工资低养活自己,或者养活自己小家都是难事,根本没有余钱赡养老人,甚至因为成家在农村起房子,或者去县城买房,还要掏空老人积蓄,就让农村老人养老捉襟见肘。
少部分人则跨越中考,甚至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他们有的考上公务员,有的进入大型私企,可以拿到较高工资,还缴纳了社保,但他们父母却不能从他们缴纳社保得到任何好处,依旧还是拿着每月100多元养老金.
因为按照社保逻辑,城市缴纳社保供养城市老人,农村缴纳社保供养农村老人,而且城市缴纳社保高,所以城市老人退休金高,农村缴纳社保低,所以农村老人退休金低,表面上看似很合理.
实际上却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农村人口减少,注定会减少农村社保缴纳总额,还有进城农民缴纳社保,并没有供养到自家老人,还要额外拿出收入一部分,支持自家老人养老,这就是社保机制运行不公平。
当然更重要是农民后代都进城了,就让农村老人失去子女留在身边照顾可能,因为农民后代进城买房太贵了,甚至连租房都觉得贵,他们所居住房子腾不出一间房子给老人,而且农村老人也习惯乡村生活舒适,根本不想进城生活,所以彼此之间分离就成为必然,也让农耕社会老有所依场景化为泡影,留守儿童后面又出现留守老人,关键是这些老人,还没有任何养老保障。
(二)血脉传承
这是中国人生小孩动机,按照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名著【中国人】说法,我们的文化就是儒道佛三家合一,其中儒家解决了入世问题,道家解决了出世问题,佛家则解决了来世问题,有人可能不信佛,但他一定会信祖宗,也相信死去到阴间说法,这就是我们重视清明节扫墓和中元节烧纸习俗由来。
所以很少人会愿意断子绝孙,他们可以为了血脉传承付出一切,包括先努力学习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辛苦工作买到一套房子结婚,再节衣缩食教育孩子成才,最后掏空积蓄支持孩子成家,这是许多中国人努力的一生。
然而现代社会却让血脉传承道路变得异常艰辛,先来说努力学习找工作,因为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落后,尤其是乡镇中学语文和英语教学落后,让农村学生中考升学很难进入高中重点班,即便依靠数学天赋和记忆天赋进入重点班,也会在高考中因为语文英语学科成绩偏低,难以考过600分,进入985顶尖高校。
于是农村学子不要说985,考上211少之又少,考上本科也是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实际读的只是专科,这就导致他们未来就业出口不乐观,因为一二线城市公务员招聘学历已经卷到985,知名企业校园招聘会也只在985和211高校举行,这就意味着农村学生遍布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失去了阶层突破机会,他们只能去中小私营企业谋生,并且随着经济下行,成为送快递外卖主力军。
由此我们发现事实,就是农村家庭耗光积蓄,辛苦培养出来大学生,并没有光宗耀祖,而且因为漫长学习时间,不仅拖累到家庭贫穷,同时还会错过最佳结婚时间,以至于单身现象层出不穷,不是他们不想结婚,而是因为年龄又大又没钱,就连很多农村年轻女孩都看不上.
于是这些农村大学生家庭,就成为现代社会耕读传家反面教材,让许多农民不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不再投入时间和金钱培养小孩,就想让自家孩子早早出来进入社会赚钱,然后趁着年轻早早成家,因为年轻就是结婚最好本钱。
然而他们又错了,因为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许多体力劳动都会被机器取代,城市工厂招聘工人越来越少,并且要求越来越高,基本都需要专科学历以上,因为需要专业知识使用机器工作,如果停留在初中学历是找不到工作的,只能去做没有社保的外卖快递服务工作。
但是仅仅依靠送外卖快递,农二代们是买不起房的,也是在城市扎不下根的,他们很多人只能回到老家自建房,但是许多农村女孩看过城市繁华,就不想再回农村,同时考虑到下一代教育,相亲首要条件就要求城市里要有房,农村自建房不再成为结婚香饽饽。
于是农二代们只能掏空六个钱包,甚至背负上巨额债务,才能在城市里卖一套房,一二线城市买不了,就到当地县城买,这才够得上结婚门槛,才能撬开女孩家门相亲,但结婚后巨大还债和供房压力,却让他们不敢生小孩,于是少生不生蔚然成风,再也顾不上所谓血脉传承.
还有一部分农二代,因为得不到家庭支持,不能到城市买房,即便两人关系好到结婚地步,也会城市有房人群捷足先登,甚至还有农村女孩甘愿被包养,也不愿回到农村结婚,这让买不起房农二代们渐渐躺平了,干脆做起来没有房贷和后代的绝代双骄,再看到村里五保户,过得比有儿女老人还滋润,就想着未来做个五保户也不错,反正有国家养老送终,也就斩断了血脉传承念头。
反观城市房二代们却迎来最好时代,他们手握几套房子生产财富,让他们不劳动,都能到处游山玩水,左拥右抱几个女人,还坚决不结婚,因为害怕瓜分他们的家产,即便结婚也是外遇不断,因为总有想在城市安家农村女孩往身上靠,后来私人子可以上户口出台后,更是让房二代们放飞自我,不再需要结婚,就能夜夜做新郎,还能拥有数不清后代,却不用花费时间照顾后代,只要定期给点抚养费就打发了。
当然城市里面也有穷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下岗职工家庭,确切来说就是农三代,他们祖辈是农民,父辈是城市下岗工人,因为买不起房只能租房,或者住廉租房,但有城市户口可以让后代享受城市教育,所以结婚上就比农二代们更有优势,只要放下城市人骄傲,就能找到农村女孩结婚.
但由此带来结果就是城市剩女现象,即一些下岗职工家庭女孩高攀不上城市富裕家庭,又看不上城市无房农二代,随着年龄增长就成为剩女,而且他们也有当剩女资本,因为他们生活在城市,总能找到一份温饱工作,不用再依靠男人,还能买够社保年限,不用担心老无所依问题。
(三)去向何方
这是我们必须思考问题,而且要从农村和城市两个维度思考,要解决农村生小孩问题,首先要解决就是老有所依问题,曾有人大代表提案要求农民养老金提高到800元,就可以让农村老人体面养老,但没有通过付诸实施。
许多人给出理由是农村老人可以种地自养,我们国家财政困难,需要更多资金谋求发展,但他们忘记了人口才是大国崛起基础,农村老有所依是人口增长源泉,一旦农民看不到老有所依未来, 尤其看到生小孩,最终只为供养城市 老人,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 就会斩断多生小孩念头,这将 导致农村人口塌陷,进而导致全国人口塌陷,即使短期经济发展再好,但长期经济发展必然失败.
其次是农民要有阶层突破机会,古代都有曾国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机会,这才有了曾氏耕读传家而兴,成为数十人甚至几百人望族,我们现代社会更要给到寒门上升机会,最起码要给寒门看到阶层突破希望,而不是传输那种精英血统价值观,这会压制农民多生小孩和艰苦奋斗精神。
再者是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我说的不是漂亮马路和农村自建房,而是能留住人口的教育医疗,不能一味向城市倾斜,尤其是向一二线城市倾斜,吮吸农村人口,制造超大城市,需要通过区域经济规划,实现全国教育医疗均衡发展,进而实现人口均衡分布,这样就能解决高房价问题,也能解决农二代不婚不育少生问题。
接下来解决城市生小孩问题,首先要重塑不劳动不得食价值观,需要打破房二代们依靠房子生产财富状态,通过征收房产税和遗产税,让他们从房产寄生虫,变成自食其力劳动者,也就丧失过度拥有女性资源能力,推动社会公平和道德水平提升,从而解决城市小孩身体心理健康成长问题。
其次要重塑城市家庭价值观,抑制单身主义价值观传播,来推动城市年轻人结婚,当然最重要还是控制房价,实现居者有其屋,不再成为结婚障碍,同时加大对城市家庭补贴,尤其是在住房和教育两个方面补贴,减轻城市家庭育儿成本,这是鼓励城市人口多生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