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曾志伟与杨受成两位大佬的矛盾愈演愈烈,令香港娱乐圈一片混乱,风波四起。
此时,成龙站出来端起和头酒,为两人调解矛盾。
两人当着成龙的面争执不下,最终不欢而散。
这件事让我们明白,若要劝和他人,你必须拥有足够高的地位!
如果马云和马化腾这样的商业巨头发生冲突,有谁能够有资格出面调解呢?
确实有人具备这个资格。
这个人分别搂着马云和马化腾的肩膀,低声与他们交谈着。
尽管两马面带怨气,但显然在强压着情绪,而一旁的百度掌门人李彦宏也小心谨慎地倾听着。
这位让三大互联网巨头都心甘情愿屈服的壮汉究竟是谁?他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此人可不一般,当年华为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才开始做手机的。
好的,请提供需要改写的内容。
1978年是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吴鹰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通讯专业。
谁能料到,这个来自乡村的孩子,几年后竟会对中国通讯行业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吴鹰得以留校任职,这对他而言,标志着实现了自身的阶层跃升。
然而,他并未对现状感到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之心,尤其是在当时正值出国热潮兴起之际。
因此,他决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前往美国进一步深造。
他在硕士学位尚未完成时,就得到了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的机会。该实验室被广泛认为是C语言的诞生地,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实验室高度认可吴鹰的能力,不久后,他便被任命为项目主管。
然而,令他极为痛心的是,他在这里目睹了美国对中国施加的诸多限制,特别是在技术领域的打压,甚至不惜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
1992年,吴鹰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国创业,创办了斯达康公司。
两年后,吴鹰的老同事黄晓庆也离开了贝尔实验室,加入了尤尼泰克公司。
在他的促成下,他与吴鹰、薛村禾、陆弘亮等人共同合作,将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UT斯达康公司。
几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正打算大展拳脚,却在起步时就遇到了第一个障碍——资金短缺。
经过一番商议后,几人亲自前往日本,拜访了孙正义。随后,吴鹰通过一场时长30分钟的演讲,成功彻底打动对方,最终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
钱是有了,但主营项目该做什么呢?几个人陷入了困惑。
就在此时,一名电信局局长现身了。
徐福新是一位精通通信技术的电信局局长,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并且对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有着卓越的前瞻性。
1996年的某天,他偶然在一本杂志上发现日本正在推广一种适用于小范围区域的移动通讯方式——流动市话。
这让他深受启发:为何不将这种方式应用于固定电话网络呢?
这就相当于通过固定电话网络,最大限度地扩展无线电话的信号覆盖范围,这也就是后来的小灵通。
之后,他亲自前往日本实地考察了该项目,这次考察让他回国后更加坚定了推进这项通信技术的信心。
在获得相关部门支持后,徐福新尝试与爱立信、华为等多家通讯巨头洽谈合作,然而均遭到拒绝。这些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这项技术已经过时且落后。
尽管行业内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但吴鹰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项技术蕴含的商业潜力。
1998年,吴鹰收购了相关技术,随后大力推动小灵通业务的发展。
仅仅两年后,UT斯达康成功登陆股市,首日股票飙涨278%,这无疑狠狠打脸了所有通讯行业的巨头。
小灵通为何能如此迅速发展?原因就在于它价格低廉!
在90年代,手机的售价大约为4000元左右,而办理入网的费用则约为6000元。
不仅是普通家庭,甚至一些小老板们也无力承担消费。
小灵通的售价仅为手机的三分之一,入网费用也大约在1000元左右,这对于当时尚不富裕的中国人来说非常合适。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鹰公司迅速发展,日新月异。2002年,UT公司跻身全球IT企业百强,同时被评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
在这种情形下,华为的任正非正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小灵通的压力让他的抑郁症愈加严重。
任正非始终坚信小灵通技术相对落后,在他看来,未来的移动通信应当更加稳定和快速。
因此,在他的决策推动下,华为将巨额资金投入到了3G网络的研发领域。
任正非的眼光无可挑剔,只是当时的小灵通正好契合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华为坚持了六年不涉足终端机市场,最终为了生存也不得不进入小灵通市场。
大约在2005年左右,小灵通的发展已显露出疲软的迹象。
尽管小灵通外形与手机相似,但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种无绳电话。一旦离开市区稍远的地方,就会失去信号。即便是在市区内,只要车速稍快,信号也同样不稳定。
并且无法进行漫游,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到处跑动,就得准备好几部小灵通才能应付。
随着手机资费的降低,小灵通的用户逐渐被手机所取代。
2006年,UT斯达康公司开始遭遇亏损。
此时,吴鹰从小灵通的梦境中猛然醒来,尽管他曾涉足3G、WCDMA、IPTV等多个领域,但无奈步步落后,几乎赔得血本无归。
随后,吴鹰被UT斯达康董事会解除了职务。
虽然吴鹰已经离开了UT斯达康,但他在业内仍然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尤其是马云,对他一直怀有极大的敬重。毕竟,若没有吴鹰,今天的阿里巴巴或许根本不会存在。
1999年,马云刚创立阿里巴巴,正为筹措资金而忙得焦头烂额。
在遇到吴鹰之前,他已经被超过30家机构拒之门外。
在马云向吴鹰描绘了阿里巴巴的宏大愿景后,吴鹰立即将他引荐给了孙正义。
刚刚从吴鹰那里获得丰厚红利的孙正义,自然会给吴鹰这个面子,否则,马云可能连见孙正义的机会都没有。
在进行了40分钟的交流后,孙正义立即决定向马云投资4000万美元。
然而,马云担忧股份被稀释可能导致他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因此只要求了2000万美元。
借助这笔投资,阿里巴巴这艘巨轮正式扬帆起航,在互联网市场中乘风破浪。
多年来,吴鹰不仅以投资人的身份活跃于商界,还长期担任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并主持中国IT领袖高峰论坛。
那张名为「鹰压双马」的照片,正是在2011年的论坛上拍摄的。
当时,马化腾与马云因业务竞争关系闹得颇为不和,吴鹰出面为两人调停。
那张足以载入互联网历史的合影,也是因吴鹰的牵线才得以拍摄。
看起来,BAT的三位掌门人似乎有些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提到了吴鹰这个名字。
如今,吴鹰这个名字已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上一次他出现在公众视野,是由于被限制高消费的事件。不过,这件事很快得到了处理,限制消费的措施也迅速被解除。
有人认为,小灵通的问世曾延缓了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步伐,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的推出恰好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吴鹰虽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却未能紧跟时代潮流,因此他的成功注定只能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