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在古代,没有先进科技和医疗技术,那古人得了近视眼该怎么办?

2024-07-18女人

如今啊,市场上的电子产品老是更新,新花样一个接着一个,差不多成了每个人都得带在身边的东西。

虽说这类产品能带来极大的方便快捷,可与此同时,人们的双眼每天都被电子屏幕释放的辐射伤害着。

时间长了,眼睛视力逐渐变得不清楚,最后得靠重重的眼镜才能看清东西。

不过呢,「两米之外分不清亲人朋友,五米开外连人和动物都分不清」这种「尴尬状况」,不管是在当下还是古代,全是所有近视眼的老毛病。

但是,「近视了就配近视镜」,这是咱们现代人的处理办法,那要是搁古代,古人视力变差了,他们会用啥招儿来应对那些不方便呢?

也许大家心里会犯嘀咕:

古时候可没有先进的电子产品,那古人咋就得了近视呢?

实际上,电子辐射只是导致近视的一个原因罢了,就算没有它,像光线、用眼疲劳的情况等,也都会让近视出现不同的程度。

打个比方,宋朝的知名诗人陆游,年轻那会特别爱学习,拼命读书,把眼睛给累坏了。

再就是那时候条件不行,白天就靠自然光,晚上点灯的光还特别暗,结果他就近视了。

时间一久,近视变得更严重了,等年老的时候,陆游就连在灯下看书都不敢喽。

一样深受近视困扰的,还有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他近视度数挺高的,就算是挺大的字,他看起来也跟「雾里看花」似的,特别费劲。

在南宋的【石林燕话】里,有关于欧阳修视力不佳这事的记载。

不过呢,跟陆游不一样,欧阳修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管用的解决办法,直接从根儿上把问题给解决喽:

自己不读书,叫跟着的书童给他念。

这个法子确实能减轻一点因为近视看不了书的麻烦,可并非对所有人都管用,书童也不是谁都能雇得起的,通常来说,最常见的办法还是去找医生看看。

那时候,「近视」被当作是「眼疾」的一类,常见的治疗办法像喝决明子泡的水,要不就用青皮水来洗眼睛。

除了前面说的那两种办法,「针灸」也是挺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宋代的窦汉卿在【针灸标幽赋】里,把「光明」当作攒竹穴的另一个称呼,还记录了它在治疗眼疾上的作用,一直流传到现在,这其实就是咱们平常说的「眼保健操」。

不过呢,「近视」跟别的病种不一样,它没啥疼啊痒啊的感觉,是一天天慢慢形成的。

再瞧瞧咱们现代人对近视的认识,要是有了近视的情况,基本上就没法变回原来的视力啦。要是高度近视,不做手术的话,自己恢复的可能性那是特别特别小。

那么,古代既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科学技术,没法做近视手术,而且近视是千年都难治好的毛病,那该咋整?

这时候,该「眼镜君」亮相啦。

实际上,眼镜可不是现代才出现的东西,早在北宋那会儿,咱们老祖宗就把眼镜给发明出来啦。

在那个时候,眼镜可不叫眼镜,而是被叫做「叆叇(ài dài)」,是用水晶、象牙、金丝这类材料做成的,样子跟防盗门上的猫眼有点像。

这种眼镜的镜框通常是用木片或者牛角做的,中间有根横梁,搁在鼻子那儿,没镜腿,佩戴的人能拿细绳把它固定好,把镜片绑到自己眼睛那。

不过呢,就算有能解决近视的眼镜,单从原材料这点,咱就能知道这种眼镜成本可高啦,高到都能换一匹名贵的汗血宝马了,而且重量也远超正常能承受的了。

到了元朝的时候,有着现代样子雏形的眼镜才传到中国,可只是在皇室贵族那里,还有江南那一片富庶的地方比较盛行,还没在整个社会大众里完全普及。

并且,当时的眼镜就一个镜片,既没镜架也没镜腿,得用手拿着放在眼前才能用,很不方便。

到了明朝的时候,人们才给前朝的眼镜片配上镜托、脑后系带之类的东西。不过即便有了现代眼镜的初步样子,整体技术上还是不行。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叫孙云球的人,在我国眼镜制造这方面贡献特别大。

他不仅继承了之前眼镜制作的成果,而且还创造出了镜片研磨机和验光技术,如此就能依照不同人的近视状况做出不一样的眼镜。

在明末清初那会,眼镜已经能够定制度数啦,还能做出不同颜色的镜片,民间的眼镜作坊也变得越来越多。

除了自己戴眼镜,古人还会借助放大镜,来把想看的东西看清楚。

东汉广陵王刘荆墓里出土的放大镜,是咱们国家当下所知道的最早存在的放大镜,是用水晶做的。

在唐朝那时候,咱们国家跟外面经贸交流频繁,好多西域生产的放大镜进到了咱们国家,这些放大镜大多是玻璃做的,被叫做「火珠」或者「火齐珠」。

就单说这样的名字,咱们就能明白,在唐朝,放大镜主要是用来「聚光点火」的,可不是给近视的人帮忙的。

同样在北宋那时候,放大镜才被人们用来查看文字,而且这种做法慢慢变得常见了。

要说能普及的缘由,或许是宋朝科举制大幅扩招,好多学子为了能考中功名拼命读书,结果因为用眼太厉害得了近视的人就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