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某网红为吸引眼球公然讲:抑郁症都是闲出来的

2024-07-30女人

文/老K

现在这个世道真的无语了,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直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公然在网上表述: 「抑郁症都是闲出来的」

甚至大言不惭说:

所谓「抑郁症」,本质就是极度自私的产物!要离开抑郁症,不然会......

看看,多么不要脸,为了流量把一种疾病单纯说成了是闲的, 这就好像患上抑郁症成了「十恶不赦」一般

要知道抑郁本来已经很痛苦了,这无疑就是雪上加霜,要不是因为公民有肖像权,我真想把你放出来让大家看看。

抑郁症真的是闲的吗?

总有人说抑郁症就是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吃饱了撑的。

以前生活艰苦,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抑郁症,现在却越来越多,就是矫情,作的。

但事情真是如此吗?

我们可以看一下卫生部的数据,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自杀死亡率为19.85/10万。

来到现在, 城市居民自杀率为4.16/10万,农村居民自杀率为7.04/10万,城市农村综合自杀率为5.29/10万,这个数据是不是比上个世纪90年代低了好多?

这又怎么解释呢?

【山海情】和【繁花】剧照

如果这份数据还不能让你反思,那么我们来看另一个数据: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20】统计: 2019年中国城市自杀率为4.16/10万,农村自杀率为7.04/10万,导致自杀最大的因素就是抑郁问题。

我们都知道,农民大概是最辛苦的人群了,他们既不闲同样不是非常富有,那么为什么反而更痛苦呢?

他们从来不愿意多去科普查一查,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到现在还没有彻底阐明。

人们对于大脑的探索至今都处在「盲人摸象」阶段。例如他们肯定不愿意承认,抑郁症是有遗传因素的,比如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有抑郁症的话,自己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行为学家研究发现,抑郁症家庭成员发病率为9%,明显高于普通人的3%。

其实,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当看到那些不思进取的人患上抑郁后,马上把他们当成了抑郁的主要成因,这就是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而已。

承受「污名化」比抑郁症本身更痛苦

记得,有个来访者好不容易考上了985大学,上了一个学期后不想继续读了,因为突然有一天开始感觉完全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

后来诊断出来是抑郁症,家人找到我之后,和我说完情况,却开始责怪孩子。觉得孩子就是矫情,之前太努力了,上了大学后不想学习就找这些借口。

自从妈妈说完这些后,孩子立马拒绝一切治疗,整整过了3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好好一个孩子就这样毁了。

其实对抑郁症的误解,比抑郁症本身可能更痛苦。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有句话说得好: 「我们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大的误区是,没有跟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而是总觉得在面对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如果说抑郁缺什么,绝对不是缺劳动,而是缺爱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我们的记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忘记过去的创伤

人类和大树小草一样需要养分,只不过树木小草只需要」阳光、水、氧气」就可以,而人类还需要 「情感和爱」

可现实却是,当我们渴望更多关心和照顾时,总被扣一个「自私」的标签。事实上并不是我们要的太多,而是那些基本需求长期被「习惯性忽略」和「未被满足」而已。

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约翰·哈里 (Johann Hari),既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又是两本【纽约时报】畅销书的作者,他同样是一位「资深」抑郁症患者。

在有一期TED演讲中一针见血指出: 抑郁症核心就是未被满足需求的表现

不知道你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

小时候没钱的人,长大拼了命赚钱,而且不敢花钱;

小时候没有玩具的孩子,长大后养成囤积癖;

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不断索取爱或者没底线付出爱;

......

过去没有被满足的东西,很可能成为我们一生的「执念」。

在心理学上,这就叫做 童年报复性补偿

弗洛伊德把这个现象用通俗语言表达过: 「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是指 成年人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不公、压抑、限制等负面经历的弥补和平衡。

那些过去匮乏的东西才是真正影响我们一生的深层动力,所以那些大言不惭的人肆意评价抑郁症患者,看似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实则这些人是最不道德的。

实战森田疗法应对抑郁强迫
阿尔法心理学
购买专栏
实用走出抑郁系列专栏
阿尔法心理学
购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