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和父母以及情侣之间的亲密关系,总是伴随着无数次的争吵。有很多时候,原本只是一些小小的争执,却不知为何演变成了更深的矛盾,引发长时间的冷战或激烈的争吵。
试想一下,你的对象今天一整天都没有给你发消息,于是你问道:「你最近怎么总不联系我,是不是觉得我没那么重要了?」而你的对象也没有解释,就回了一句:「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想?」听到对方这样的回应,你的脾气一下子就爆发了,觉得对方「不在乎我了」,而对方却觉得你是在「没事找事」。结果一场小小的误解逐渐演变成一场情感风暴,甚至让你怀疑这段关系是否还能继续。
在亲密关系中,当我们与伴侣有了矛盾或沟通不畅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揣测对方的意图,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产生一些偏离事实的想象,例如「ta是不是对我不满」,「ta 怎么只考虑自己」等等。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很容易有这种偏离事实的,甚至带有攻击性的想象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为什么会「相爱相杀」?
在心理学中,这种偏离事实的,甚至带有攻击性的想象被称为「敌意想象」(Hostile imagination),属于「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模糊或中立行为解释为恶意行为。这种偏差在情侣关系中尤其常见,当我们情绪激动、感到不安全或关系紧张时,更容易把对方的一些无意举动理解为故意冒犯或敌意攻击。尤其是对方的反应比较消极时,敌意想象就会被放大,导致双方的冲突就会进一步升级。
敌意归因偏差是一种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即不符合事实的、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它源自于我们内心的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常常会优先将对方的行为往负面的方向解读,而非仔细斟酌其事实依据。比如,当伴侣在某个时刻没有按照我们的期望回应,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对方是故意冷落我们,而非简单的忙碌或分心。
在日常生活中,敌意想象可能会表现为很多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对模糊或中立行为的敌意解读
这是敌意归因偏差最核心的表现形式,我们会倾向于将不明确的行为或言辞解读为负面、恶意的。例如,当对方语气冷淡或沉默时,个体可能觉得这是对自己情感上的冷落或疏远,但对方可能是正在思考别的事情。
2.将意外或不可控行为解释为故意伤害
敌意归因偏差的另一种表现是,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对方的行为是故意的,即便这个行为可能是偶然的、外部因素引起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忽视环境或外部压力,直接归因为对方「故意伤害」自己。例如当对方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复消息时,我们马上就在想「ta 是不是不在乎我了」「ta 是不是对我不满」,而实际上对方可能是在开会或正在忙别的事情。
3.夸大负面行为,忽略正面意图
我们会选择性地放大伴侣的负面行为,而忽略其善意或正面意图。这种扭曲的思维模式让人只看到对方的「错误」,而忽视或淡化了对方的好意。例如对方可能是出于关心提醒我们注意某件事,而我们却认为 ta 根本不信任自己。
4.防御过度,立即反击
当我们将对方的行为解读为敌意或攻击,可能会导致我们立即进入防御模式,甚至直接反击对方的言行。例如对方随口提到了自己的某个比较敏感的习惯,我们立刻感到被冒犯,认为对方是在贬低自己,于是开始激烈地反击。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爱情「隐形杀手」
敌意想象背后原因是什么?
敌意想象是亲密关系中的隐形「杀手」,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情侣之间的每一次互动,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就可能会影响亲密关系的质量,使得双方情感变得更为疏远,关系也变得更为脆弱,同时,双方的情绪化反应也不利于通过理性沟通和妥协来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但敌意想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往往是深层心理机制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心理学研究,在亲密关系中频繁出现敌意想象的行为表现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 过去的负面经验和创伤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历过创伤性事件或负面情感体验的人,更容易在后续的人际交往中作出敌意归因。这是因为过去的负面经验成为了当前行为解读的参照框架,将对方的行为错误地与过去的创伤体验联系在一起,使得个体在面对模糊或不确定的情境时,更容易感到威胁。
2. 当前的情绪状态与压力
认知资源理论提出,当个体处于情绪紧张或压力巨大的状态下,他们的认知资源会被情绪所占据,导致个体在信息处理时变得更为简化和片面。尤其是当我们处于情绪低落或沮丧的状态时,我们的大脑就会以一种「防御性」的方式解读对方的言行举止,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容易产生敌意想象。
3.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根据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反应。不安全型依恋(如焦虑型或回避型)的人,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受到不安和不确定,进而将对方的中性行为误解为拒绝、冷漠或攻击,例如忘记回复消息或减少交流,可能会被过度解读为对关系的不满或失去兴趣。
4. 高敏感型人格
高敏感型人格(Highly Sensitive Person)是心理学家艾琳·阿伦(Elaine Aron)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那些在情感和感官刺激上异常敏感的人群,高敏感型人格并不是一种疾病或障碍,而是一种相对常见的人格特征,大约 15% 到 20% 的人口可能具有这种特质。这类人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应、高度警觉的自我防御机制和过度的思维活动,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将对方的中立或模糊行为做出负面的解读。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何克服敌意想象?
虽然敌意想象会对亲密关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其来源可能也是比较根深蒂固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伴侣有时候会有这种敌意想象的表现,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 培养积极的沟通习惯
开放、诚实的沟通是预防和解决敌意归因偏差的有效方式。研究发现,沟通方式对亲密关系的质量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当双方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作出指责时,误解与冲突的频率会显著降低。例如,当表达感受时,尽量使用「我」语句而非「你」语句,将「你从不关心我」替换为「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之间的沟通不够,让我感到孤单」,这种方式能够减少指责感,从而降低对方的防御性反应。
另外,我们也可以设定每周或每月的定期沟通时间,双方可以在这个时间里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期望。通过建立这样的习惯,可以及时澄清误解,减少敌意想象的产生。
2. 自我反思与认知调整
敌意想象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根据认知行为疗法(CBT),识别和挑战自己的认知偏差是极为有效的一种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可以尝试记录负面想法,特别是那些感觉不安或愤怒的瞬间想法,并逐条分析这些想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度解读的情况。
接着,我们可以继续尝试转换到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这些负面想法,从而减少敌意想象,例如将「ta 不回我消息,说明 ta 不爱我」转变为「可能 ta 正在忙,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3. 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消极和攻击性的情绪是敌意想象最为明显的一种反应,同时这种情绪也是敌意想象的助燃剂,因此,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等,个体可以在情绪激动时让自己冷静下来,进而避免错误解读伴侣的行为。
4. 建立信任与安全感
增强彼此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最能从根本上预防敌意想象的方法,尽管这可能是一个长期和逐渐递进的过程,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加速这个过程。
例如通过有仪式感的约会活动、共享兴趣爱好等增强双方的情感联结,以及经常直接地表达对伴侣的欣赏和感激,例如「我很感谢你总是支持我」,从而增强对方的安全感,降低敌意想象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Tuente, S. K., Bogaerts, S., & Veling, W. (2019).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ggression in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46, 66-81.
[2] Wilkowski, B. M., & Robinson, M. D. (2008). The cognitive basis of trait anger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1), 3-21.
[3] Gross, J. J. (2002).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Psychophysiology, 39(3), 281-291.
策划制作
作者丨 ACC 心理科普
审核丨 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 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