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糖尿病被纳入「消渴症」的范畴。不少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值居高不下,还常常被口干舌燥、疲惫无力、心烦意乱等症状困扰。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表现和气阴两虚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中医治疗案例。
王女士,今年 55 岁,已经被确诊为 2 型糖尿病长达 4 年之久。
这几年,她一直依靠服用二甲双胍片来控制血糖水平。然而,近半年来,她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
疲惫感如影随形,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口干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常常需要大量饮水才能稍稍缓解;睡眠质量变得很差,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而且血糖波动明显,情绪稍有起伏,血糖值就跟着「上蹿下跳」。
王女士来到中医诊所就诊时,通过仔细的诊断,发现她舌质红绛,舌苔薄且少津,脉象细数。
经过空腹血糖检测,数值高达 11.2mmol/L。
综合这些症状和体征,判断王女士属于气阴两虚、虚火内扰型的消渴症,治疗的方向应当是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于是,为她开出了这样一张药方:太子参、沙参、玄参、枸杞、麦冬、天冬、白术、茯苓、生地、山药、五味子、酸枣仁、远志以及甘草。
这服药采用水煎服的方式,每天一剂,早晚各服用一次。
令人惊喜的是,一周后王女士回来复诊时,欣喜地表示口渴和疲乏的症状已经明显减轻,晚上也能睡个好觉了。
根据她的恢复情况,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北沙参、生地黄,让她继续服用。又过了两周,当王女士再次前来二诊时,她开心地说自己感觉那些不舒服的症状几乎都消失了。
复查的空腹血糖结果也令人振奋,已经降到了 5.7mmol/L,舌头的颜色也恢复到淡红,脉象变得和缓有力。
在后续半年的随访中,王女士的血糖一直稳定在 6.0mmol/L 左右,日常生活也没有出现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
这张方子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呢?太子参和沙参共同发挥益气生津的功效;麦冬与天冬相互协作,滋阴降火;白术和茯苓能够健脾利湿,改善身体的运化功能;生地与枸杞则起到养阴补血的作用;五味子可以收敛生津,保存体内的津液;酸枣仁与远志有助于安神定志,改善睡眠质量;而甘草则负责调和诸药,使它们能够协同发挥作用。
整个方子的药材配伍恰到好处,齐心协力达到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的治疗目的。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文只是作为健康知识的分享和科普,并不是对任何药物和治疗方法的推荐。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差异,所以用药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让大家对中医治疗糖尿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也祝愿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