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委员通道|林浩添:建议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运动有助预防近视

2025-01-19女人
民心所系,委员来商!1月17日上午,2025年广东两会第二场「委员通道」举行。6位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走到媒体记者的麦克风前,就民众关切的大事小情铿锵发声。
来自共青团和青年联合会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院长林浩添在发言中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天进行户外锻炼2小时,守护「睛」彩「视」界,共筑光明未来。同时以科技赋能近视防控,搭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智能大数据平台。此外,他还提出将广东打造成医学人工智能技术设备研发转化应用及生产输出的示范中心。
关注「一老一少」眼健康,建议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
今年,林浩添在提案中重点关注「一老一少」眼健康,建议建设「眼健康治理全球示范中心」。具体来说,「一老一少」面临哪些眼健康挑战?林浩添解答,老年人主要面临的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就是近视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国家的卫生水平越来越好,广州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就达到了83岁。其实超过80岁的大部分人群都患有白内障。因此,白内障是老年人群面临的重要疾病防治挑战。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呵护好孩子的眼睛,才能让他们有光明未来。」林浩添说。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林浩添观察到,每逢节假日,各地眼科医院被围得水泄不通。不少家长都会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视力,为孩子视力健康「查漏补缺」。家长们对孩子视力健康感到焦虑和担忧。
林浩添
林浩添指出,近视并非简单的视力问题,而是一种可能有先天因素又跟后天环境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它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引发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等致盲眼病。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早、深、高」三大特点。一是近视发病越来越早,幼儿园就有小朋友近视;二是度数越来越深,深度近视的患者比例较高;三是近视率居高不下,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仍超过50%。
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林浩添呼吁,我们要「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此,林浩添建议要保证孩子们的户外运动时间。研究证明,每天增加40分钟的连续户外活动时间,就能让近视率相对值减少23%。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好每天锻炼2小时。建议学校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学生课后由家长或相关机制监督再锻炼1小时。同时,以科技赋能近视防控,搭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智能大数据平台,开展近视筛查-建档-干预-科普-复诊等闭环管理,及时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预警提示,并提供解决方案。
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可以尝试哪些运动?结合多年从业经验,林浩添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推荐了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运动,助力青少年预防近视。「户外活动对于保护视力比较理想,尤其是小球类的运动对于锻炼眼睛的跟随等有帮助。」他说。
向全球输出医学人工智能设备和技术「广东模式」
目前,广东省在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涵盖医学影像分析、疾病预测、智能诊断等多个领域。
今年,林浩添还在提案中建议,将广东打造成医学人工智能技术设备研发转化应用及生产输出的示范中心。「应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联合医院、学校、企业等各界力量,在做好近视防控的同时,推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品输出。」
林浩添在提案中介绍,中山眼科中心率先构建了基于国产技术的ChatZOC眼科大模型手机预问诊系统,并已在新疆喀什等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实现落地应用,当地居民仅需利用手机摄像头拍摄眼部照片并填写相关症状信息,便可借助ChatZOC系统获得快速、精准的预诊结果及个性化诊疗建议。
这种新型诊疗模式大大减少了筛查成本、人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同时提高了75%患者服务效率。在有效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该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大规模人群眼病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这类大模型的不断发展,其在全球医疗资源不足地区的应用潜力逐步显现。
以中国与马尔代夫的援助与合作项目——中马眼科中心项目为例,林浩添介绍,负责援建的中山眼科中心医疗队捐赠了自主研发的AI数码裂隙灯并培训当地医护使用,只需拍摄患者的裂隙灯检查照片并上传系统,即可在1分钟内生成诊断报告和治疗建议,远在马尔代夫的患者也能获得国内专家提供的精准诊疗服务,这为全球范围内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建设国际医学人工智能示范中心,既是对广东技术优势和产业特色的深度融合与转化,也将有效推动医学人工智能设备和技术的‘广东模式’向全球输出,树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东品牌’。」
为此,林浩添建议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设备研发转化应用;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完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机制;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建立健全医学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提供国际医疗合作项目的法律指导和国际准入标准。
「我们希望能够把面临的眼健康防治挑战变成机遇,推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应用。在做好眼病防治的同时,推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技术产品输出,让医学成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林浩添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海报/王紫凤、李翔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