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娱乐圈被捧作清流的歌手,其实被远远高估了

2024-10-08女人

在中国艺人的行列里,有那么几个是不能被抹黑的。哪怕对他们有一丁点儿的质疑、批评,都会引来大批人的声讨,就像朴树这样。

这个歌手像是「薛定谔的过气」似的,隔一阵就被各大媒体拎出来炒冷饭。

江湖一直不想放过他。

不过呢,朴树隔一阵儿就会有新闻冒出来,今天这不还向大家报平安了嘛,这可让那些狂热的粉丝追捧得不行。

要是大多数明星都是被追捧、被当作幻想投射对象的话,那朴树差不多就是被供奉起来,用来体现信仰的。

品朴树的人格:抑郁没什么高大上的

特别是年轻一代啊,如果没听过【平凡之路】,说不定会被当成是一个新的行道树品种呢。

他们好多人都盼着朴树出新歌呢,朴树发新歌之后,他们听他的歌就像参加庄重仪式似的,还得沐浴更衣。

好像,这么做就能证明自己了——「瞧,我多特别啊。」

在互联网时代的娱乐圈里,喧嚣、自黑还有自我作贱,都成了这个时代博出位的主流手段。

那些拼命争宠的艺人的嘴脸看多了,有些人就老是想借着那些与众不同的艺人,来表明自己有不俗的品味。

所以朴树这个人比较内敛、低调,还不善交际,甚至有点人格障碍,结果就被人们当成标榜自己品味的「工具」了。

朴树就像快灭绝的野生动物似的,那些口口声声说盼着他音乐的人,就跟衣食不愁的阔太太一样,到了要展现人性光辉的时候,就装出一副圣母的模样,给他些怜爱和眼泪。

这群人实际上并不在意那些艺人作品本身。

好不好听,听不听得懂,这都不太要紧,关键是它们给自个儿提供了一种标榜自身格调的东西。

所以啊,就算朴树在工作的时候不怎么靠谱,缺乏契约精神,大家也都会原谅他的。

朴树这些年露面的时候,差不多就是在表演一场名为「拧巴」的行为艺术展。

差不多二十年前,他刚红起来那阵儿,有一场演出活动。那舞台在场地中间,是360度的那种。他上台后搬了把椅子,往那儿一坐就开始唱歌。舞台背面的观众嗷嗷喊,都盼着他能把脸转过来,可到最后他一下都没转。

才过了没几年,朴树就老得特别快,可他的心却越来越像个小孩子,就像宝宝似的,到处想被人宠着,还老是喊委屈呢。

「妈妈,我恶心。」这句话把他这个形象诠释得特别到位。他身上就像被缝上了一个老大的标签:「格格不入」。

但说到底,这就是另一种耍大牌。他心里明白,在场的人都认识他,所以他就算任性,也不会有人把他咋样。

生活过得愁苦可不是理由,谁的生活不愁苦啊,可谁又能像你这么放肆呢?

朴老师要是去送几天快递,说不定抑郁症就好了呢。

还有更离谱的呢,朴树都公开讲自己抑郁了。

在所有的精神病里,抑郁症真的是最奇特的一种病。

对普通人来说,这差不多就是一种毁灭。

哪怕说自己得了抑郁症,除了能听到几句廉价的暖心话之外,日子还是得接着过。

这个世界就是不暖和,到处都是博弈。

自己的心理状态本来就该是核心机密,可不能错把袒露当成真诚,把抑郁当成时尚啊。

本来只是情绪不好,结果说自己得了抑郁症以后,心情就变得更差了,也更悲观厌世了。

可在娱乐圈里,抑郁症就好像是一种加持似的。

(又来一个得抑郁症的,真是没完没了了)

特别是那些有着所谓人文色彩和摇滚色彩的艺人,得了或者宣称得了抑郁症,就像是给逼格的光环撒上了荧光粉一样。

窦唯是这样,许巍是这样,何勇是这样,朴树也是这样。

在这个圈子里有个特别的角落,要是有谁大胆地说自己没抑郁,还活得特别健康强壮,那差不多就等于把自己从一线给踢出去了。

所以啊,要是你是朴树的粉丝,想让自己的偶像一直处于一线的话,就别盼着偶像哪天抑郁症好了,变得意气风发、心潮澎湃,然后给你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要是你不想让自己的偶像健健康康地活着,你还算哪门子粉丝呢?

再说了,朴树是抑郁症患者,可他的精神状态和身材管理都看着太健康了。

残忍点来说,「病人朴树」成了他既必须接受又无法摆脱的商业标签。

不管他自己是咋想的,那些和他有关的资本啊,都更乐意让他保持一种不咋健康、不咋入世的样子。

他不入世,这其实就是一种商业化。

听朴树的歌,感觉就是在浓油赤酱地卖弄。

甭管朴树的人设啥样,对歌手来说,最直接能看到的成绩还是歌曲。

音乐好不好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和你是不是真能听懂没什么关系。

懂不是最终目的,被那么几个瞬间触动,从而激发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这才是目的。

这是音乐入门的初步接触阶段。

但搞音乐得有喝茶那种感觉,冰可乐带来的快感和茶是不同的。冰可乐的快感很直接,可就是一会儿的事儿;茶的味道能持续很久,而且更解渴。

这也隐约透露出一个信息,音乐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持久又节制的美。

现代音乐家里面,没人比冼星海更有天赋了,贝多芬和莫扎特比冼星海稍微早一点,他们的天赋也没冼星海高。

这些人,从来都没大哭大闹,搞得浓油赤酱的。

艺术要是没个节制,那就是低档次的东西,朴树走的恰恰就是这种低档次的路线。

要是不懂艺术得克制点儿的话,就把这幅画跟乾隆珍藏的比一比。

【平凡之路】这首歌以前在朋友圈掀起过一阵奇怪的热潮。

一群70后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朋友圈哭了,眼泪和青春就代表着自己的初心呢,哪怕沾了岁月的「铁锈」,也没忘掉自己以前的冲劲儿。

「我以前失落又失望,连方向都没了,直到发觉平凡才是最后的答案」,「我以前翻过山、越过海,还在人群里穿梭过」。

用认可平凡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曾经的辉煌。

结局咋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以前掉进了无尽的黑暗里,想挣扎都挣脱不了」,只要过程能表明我是个有故事的人,这就够了。

事实就摆在眼前,血淋淋的,你根本就没什么成功的地方,也没什么故事可讲,咱们所有人不过是一群比平凡还不如的平庸之辈。

广坤叔从来不得抑郁症。

这首歌里的那种烂俗情怀,跟一群70年代的普通男人搞了一场诡异的合谋。

朴树他自己就明白「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他每次都说要出新专辑,可每次都不兑现。

这可不是随性这么干的,是他根本就没那能力,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东西。

艺术也好,文学也罢,都得讲究灵感。

金庸那么厉害,都晓得封笔不写了。倪匡呢,就是那个把北极熊放到南极的倪匡,他老早就讲自己的写作份额用

温瑞安写书的时候,自己挖的坑自己都填不了。古龙在快不行的时候写的书,也慢慢有江郎才尽的样子了。

朴树要是像周杰伦似的一年出一张专辑,到最后啊,就会搞成所有歌听起来都一个样。

再说了,朴树又不是音乐科班出来的,没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全靠才华来创作。

写了几首偶然得到的动听作品之后,就很难再写出像样的旋律了。

要是灵感没了,技术也补不上。

朴树的【在木星】这首歌,跟窦唯的情况类似,越来越有把流行歌曲弄成诵经伴奏乐的感觉了。

等看遍了悲欢离合,心才疲倦地想要回来,可你已经满脸灰尘,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白发之人啊……

这种文字印在机场畅销读物的腰封上再合适不过了,特别适合那些爱摆出坚毅表情,手上戴着珠串儿,假期去沙漠拍照的男人。

这种音乐乍一听好像超凡脱俗,实际上呢,就跟会唱歌的于丹似的。

朴树看起来很真实,但其实他也离不开商业和资本的运作。

情怀这东西特别玄乎,越玄乎就越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根本停不下来。

朴树就像一本旧日记本,能让人们怀旧,缅怀往事。人们怀旧的时候,会偶尔把他拿出来看看。

这么看的话,情怀说不定就是朴树的商业标签呢。

朴树一直都是个流行歌手,只是粉丝出于自身精神需求,有意无意地把他人文、批判和知识分子的那一面给放大了。

人们觉得他心理上有疾病,还把这当成是一种抵抗时代喧嚣的战斗表现,所以就容忍了他所有不靠谱的地方,就连他作品质量下降也都忍了。

人们捧出一个偶像,就是为了映照自己。只要偶像还有这个用处,就没人想把那难听的真相大声说出来。

问题是,面具要是戴久了,就会当成是脸。朴树还真以为自己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呢,还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这就不说了。

就想问问,这世界咋得罪你了,动不动就想大哭一场呢?

人活在世上,就得承认自己的才华没自己想的那么高。

朴树咋样就不管了,他爱怎样怎样。不过咱普通人要是能早点明白这个理儿,生活就能早一点变得顺顺利利的。

我们不跟历史上的那些名人对标,也不用和马老板、许老板比个高低。

但起码得健健康康地活着,就算躺平也行。

要是真被生活折磨得不行了,那就像广坤叔似的,可劲儿作吧。毕竟只有活着,才有可能等来变数,才能用时间去换空间。挺无奈的,可还有更好的法子吗?

不然的话,都五十岁的人了,还净唠二十岁时候的嗑,这可不就是油腻嘛。

当然了,要是朴老师真的被重病困扰着,那就希望朴老师能快点找到好医生、好方子,身体健健康康的,吃啥都香。

这篇文章的创作团队。

策划是赵希夷。

图片来自网络,要是有疑问的话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