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这个曾经只属于成人的心理问题,如今却悄然侵袭了越来越多的孩子。
近几年,关于儿童抑郁症的报道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和社会人士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我曾经住在一个小区,记得那时候阳台右下角的那间房,每到周五的晚上,便会听见一个十岁左右小女孩的哭声。
这种情况几乎成了规律,每周五晚上九点到十点,她的哭泣声总是准时响起,持续的时间大概在十五到三十分钟之间。
她的哭声悲切且充满无奈,每一次的内容几乎都一样,听得人心里都感到揪心。她总是在哭喊:「为什么我已经做完作业了,不能玩一会儿?」「为什么我还要做那么多课外作业?」「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有时间去玩?」
这些话,时常把空气中的压抑感加重到极点。渐渐地,我开始关注这个孩子,曾经我觉得她只是偶尔情绪失控,可是每周五的哭声如期而至,似乎成为了她的生活常态。
三年的时间,我在这座楼里生活了三年,她的哭声也几乎伴随我度过了整个时光。从最初的同情到烦躁,再到现在的佩服,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坚韧不拔,甚至让我都感到敬畏。她在努力地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哪怕是通过哭泣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
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是唯一一个经历这样的心理煎熬的孩子。她的哭泣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家庭压力和成长困境。
她的父母或许并不理解她的情感需求,认为自己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教育资源,便理应得到孩子的顺从和理解。
而孩子,则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选择了用哭泣表达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不满。她的抗争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她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家长:「我有我的需求,我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这种冲突,让她的内心变得愈发复杂,而这种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逐渐累积成了她情绪波动的根源。
下面是一对母女去看心理医生的真实案例。女孩大约十七八岁,正是高中三年级的年纪。她的母亲带着她来咨询的时候,女孩的面部表情冷漠,几乎没有任何情感的波动。她妈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我:「今天傍晚,我答应了她的要求,带她来看医生,就当是休息了,晚上回去可不能再放松。」
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感到沉重,仿佛被投进了深海。那一刻,我意识到,女孩的母亲或许并不真正理解女儿的感受,她心里清楚,女儿身体可能没有问题,但她却忽视了女儿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我和母女二人聊了许久,逐渐了解到女孩的生活中充满了过度的竞争与压力。她妈妈提到,女儿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要选举大队长,每个班级都要派出一个人参与竞选。女孩说:「我听了那些同学的介绍,我发现他们有那么多闪光点,什么三好学生、钢琴十级、乐器多项奖,什么竞赛得奖,参加过多少活动。」
这些同学的成绩和荣誉无疑让女孩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而她的反应,却是一种非常直白的情绪宣泄:「我什么都不想参与了,我只想买点珠子做手工。」
在她的眼里,繁重的学业、那些光鲜的成绩和对成功的渴望根本无法引起她的兴趣。她希望的,是能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由。而她母亲的反应,却完全忽视了她内心的声音,更多的是将外界的标准加诸在她身上。
孩子们的世界并不简单,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许多复杂的情感。
或许他们的表达方式有些直接,有些不符合成年人的逻辑,但这正是他们在承受压力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当这些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巨大期望时,他们的内心会开始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逐渐转化为抑郁情绪,甚至让孩子们感到绝望。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高压力环境确实是导致儿童抑郁症日益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