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各类缺血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面对这些疾病,传统手术、药物治疗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和不良反应。一种被誉为「躺在床上的马拉松」的绿色治疗方法——体外反搏治疗,正以其无创、安全、有效的特点,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记者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获悉,作为国内最早、全省唯一专注于脑血管病治疗的体外反搏中心,该院开展的体外反搏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疗效果。2024年6月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授予「标准化体外反搏中心」称号。
被称为「躺在床上的马拉松」
60岁的关叔,因小中风于2023年6月入住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入院时出现嗜睡、偏瘫等症状,医生紧急采取机械取栓治疗后,关叔还是遗留了血管重度狭窄等后遗症,再次中风风险极高,计划择期植入支架。手术前,医生建议其可以进行体外反搏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在进行治疗35次以后,关叔的血管狭窄解除,恢复良好,无须再植入支架。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范红星介绍,体外反搏治疗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采用现代科学理论、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数字电路控制,通过控制主机、治疗床和包裹人体四肢或两下肢和臀部的三级气囊囊套,实现对心脑肾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患者平卧于反搏床上,下肢及臀部裹以特制的气囊套,在心电监护下,收缩绑在小腿、大腿及腹部的压脉带,对下肢及臀部进行由远及近的序惯加压,使下半身的血液返流至上半身,从而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运动可以加快全身血液流动,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全身微循环。
「体外反搏相当于一种被动运动,能带来和运动一样的益处,又不增加血压、心率和心脏负荷,比运动的安全性更高,整个治疗过程轻松舒适,患者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听音乐,甚至在治疗过程中进入睡眠,所以被称为‘躺在床上的马拉松’。」范红星说,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天(一天2次,每次30分钟)的治疗,累计进行36个小时为一个疗程。研究证实,体外反搏治疗10次即可改善大脑供血,治疗14天开始帮助患者增加体力、精力。
一次心跳、两次灌注,多靶点改善心、脑、肾供血
范红星介绍,体外反搏治疗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反搏机制。在心脏舒张期,气囊依次充气,压迫肢体,迫使肢体和臀部动脉血液反流至主动脉,以提高主动脉的压力和血容量,这样就会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能够有效灌注靶器官,相当于一次心脏跳动,有两次血流灌注,对于心、脑、肾等内脏器官增加了一倍的血流量。而在心脏收缩期前,气囊迅速排气,受压的肢体血管突然放松,外周阻力急剧下降,有利于心室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快速流入肢体动脉。这一机制不仅提高了主动脉舒张期压力和血容量,还降低了心脏负荷,减少了心肌耗氧量,实现了对心脑肾血管供血的多靶点改善。
体外反搏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脑肾等器官的供血情况,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运动耐量。通过增加回心血流量、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外周阻力等措施,体外反搏治疗能够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脏功能,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轻松自如。同时,治疗还能促进重要脏器的侧支和吻合口开放,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流切应力,进一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阻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这些效果共同作用下,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广泛应用于康复、保健与消除疲劳领域
体外反搏治疗不仅适用于疾病治疗,还广泛应用于康复、保健与消除疲劳领域。
61岁的张阿姨(化名),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总是感觉胸闷、失眠、焦虑,耳鸣也已10多年。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她于今年2月开始接受体外反搏治疗。间断接受体外反搏治疗3个疗程后,张阿姨的高血压得到控制,焦虑情绪消退,每晚的睡眠时间达到6-7小时,耳鸣症状也消失了。
范红星介绍,对于高强度脑力劳动、久坐和长期站立导致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失眠等亚健康人群,体外反搏治疗都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清除血管壁上的有害物质等措施,治疗能够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提高身体机能。同时,对于难以进行运动或不喜欢运动的人来说,体外反搏治疗也是一种理想的保健方式。它能够消除运动性疲劳和脑力疲劳,使血乳酸和催化部分氧化明显降低,脉搏量增加,心功能改善,睡眠好转。
体外反搏治疗有这么多好处,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范红星介绍,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中-重度心脏瓣膜病变,尤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和)狭窄;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50mmHg);主动脉瘤,脑动脉瘤;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 mmHg)、未控制的心动过速(100次/分以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可能干扰EECP设备心电门控功能的心律失常;出血性疾病或明显出血倾向;反搏肢体有感染灶;主动脉或主要供脑血管夹层;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明确的不稳定斑块;重症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生命体征不稳等人群不合适做。
具体来说,以下这些人群适合做体外反搏治疗:
1. 心血管病
2. 脑血管病
3.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4. 突发性耳聋
5. 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
6. 缺血性疾病合并焦虑或抑郁
7.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8. 亚健康人群、睡眠障碍
9. 疲劳综合征
10. 提升运动耐量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