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巴萨梦三是如何没落的,tikitaka又是如何被破解的?

2018-07-03体育

谢不邀。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的,但我想认真回答一下。

首先必须声明一下我的立场,tikitaka本身并不是我要反对的对象。它只是一种足球的理念,跟防守反击、全攻全守都一样,甚至是全攻全守的衍生而已。我要反对的,是因巴萨和西班牙在08-12年间,tikitaka的大流行下,导致的一种价值观,即「tikitaka是一种高级的足球且战无不胜」。

让我用自己的思路回顾一下tikitaka是怎样在巴萨和西班牙身上发扬光大的。

拉玛西亚在足球领域如今已经成了一种「神圣」的存在。但这种神圣的发端就是2009年巴萨的六冠王时代——在此之前,无论是里杰卡尔德还是阿拉贡内斯,其实都没有把这种依靠不断短传、精巧而迅速的倒球精神当成取胜的唯一法宝。

而在瓜迪奥拉治下,巴萨是稍微领先于西班牙队,完成了关于tikitaka从人才到风格、从战术到踢法的建设。2009年,无疑是西班牙足球史和巴萨足球史的一个里程碑,他们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创下了一连串让世界震惊的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联赛打进105球、主客场双杀皇马、动辄5-0、6-0的大胜贯穿整个赛季。

这是毫无疑问的梦之队,也是毫无疑问的世界最强。而且重要的是,巴萨打造了这种赢球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结果。世界足球上一次发生这种故事,恐怕还要回溯到90年代之交的米兰。所以,这支「梦三」巴萨,不但是自己的史上最强,也是历史最强的有力竞争者。

而转年到了南非世界杯,博斯克在不断的犹疑和调试中,终于下定决心押宝这种风格的足球——把年仅22岁的布斯克茨奉为中场主力,就是这种决心的标志。当时的西班牙中前场一共6个位置,哈白布都是铁打的主力,剩下一个位置则是「想攻佩德罗,想控赛斯克」,而大卫席尔瓦是唯一一个不在巴萨体系之内的国家队主力,至于他的蝙蝠队友比利亚,他世界杯后也成了巴萨的一员。

这种对传控的极致追求,让西班牙队也成了「无敌」的存在。但国家队没有梅西,所以取胜就变得「有了一定悬念」而非像巴萨一样「只要想就能赢」的把握。哪怕是夺冠的南非之旅吧,在面对瑞士时的开门黑都算一个巨大的污点。这种攻坚缺乏有效办法的情况,也是西班牙队很长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现在也没法解决)。在比利亚、托雷斯这俩具有划时代能力的超级前锋纷纷老去以后,这个问题已经变得太明显了。

不过在比赛的大多数时候,西班牙的控球7成、8成稀松平常,创造的射门也可以「打」计算。人们早就习惯了哈维、伊涅斯塔、布斯克茨等人在对手的半场、在球场的每个角落和队友不停的传球,每个队员在持球状态下,都可以至少看到3个以上的队友在跑位和呼应。球场被这种充满了设计感的传球和跑动填满,比控球率更加令人诧异的是,哈维等人的传球成功率甚至经常可以达到90%到100%,对于一个一场比赛要传球超过140次的职业球员来说,这种数据就是神话。

同时也必须要指出,以哈维、伊涅斯塔为代表的西班牙足球人才,在拉玛西亚的驱动下,在那些年确实达到了一种巅峰无敌、睥睨天下的状态(此处省去不少于20个名字)。

2010年之后的2年,是tikitaka发扬光大的2年,也是中文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变革最快的2年。所以我并不奇怪,在移动互联网上,tikitaka是原教旨主义的胜利足球,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事实。如果说这个结果是正常的,那么以「高成功率的数据表现」来定义一场足球比赛,就毫无疑问是负面的。然而在那个时代,包括我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人也都是这么认为的。

2012年欧洲杯上,西班牙在继续他们的疯狂表演,也是谢幕演出。很多人会把意大利在决赛灰头土脸的0-4挂在嘴边,却对小组赛他们和西班牙1-1打平的事实视而不见。毫无疑问我是带着立场在回忆这些,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分明看到了一支组织良好、防守有序的球队,哪怕球员世代并不在鼎盛时期(12年的意大利除了皮尔洛,并不存在其他超级球星,马尔基西奥和蒙托利沃的水平更能代表大多数),也依然可以战胜tikitaka、起码可以取得一个自己想要的比赛结果的。

事实上这个事情2010年的国际米兰已经做到过了。但他们的球员平均能力实在不是意大利能比的,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觉得必须应该从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出发来思考「如何战胜tikitaka」这个问题上。而意大利在2012欧洲杯的表现,也算是给了我答案。

时间很快到了2014年。小组赛荷兰打出了5-1的惊人比分战胜了西班牙,毫无疑问,在反「tikitaka「的道路上,他们站在了历史的巅峰。随后的故事,就不用再说了。

回顾了这么一堆文字,其实想表达的是这个——没有任何一种足球战术、风格可以凌驾于球员能力之上。在西班牙人才鼎盛的时代里,tikitaka只不过是一种比赛的载体,且被互联网和」互联网行业的数据至上的价值观「放大了而已。足球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角的事情。人有七情六欲,而不是机器——当你不小心发现了犹如机器一般的数据表现,别太在意,那只不过是遇到了跟你我凡人不同的天才球员而已。

当你把」人「放在足球的主体中,你会发现数据、技战术风格、甚至战绩荣誉等等一切可以被量化比较的事情,他们只是这件事的结果(微不足道的之一)。用结果来论证」事情如何发生「,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愚蠢。

行文至此,为了跟主题更切合一点,我再多说几句——

1.德国队2014年的成功,也同样是建立在一代黄金球员的前提下的。如果没有拉姆、克洛泽等人的钢铁意志(我想德国足球如果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这个,且是人类之光)下的德国队,如果还抱着tikitaka的「战无不胜方法论」,2018、2022两届世界杯的尴尬可能还会持续。至于拜仁,可以看看罗本或者里贝里——他们跟巴萨或者西班牙式的tikitaka天生无法融合。

2.tikitaka的盛行,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提升了几乎所有球员对传球的精确度。如今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联赛,几乎每支球队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传控水平,在根本意识上努力让「自己控球的时间尽可能的延长」,从而降低比赛失控的风险。但若说好处,也仅止于此了。

3.tikitaka的原罪,首先就在盲目追求传控之下、数据结果好看的表面繁荣。然而从2014年到现在,无论是巴萨还是西班牙或者德国、或者任何一只盲目追求传控的球队,都不止一次地遭遇了残暴的屠杀。这个事实可以告诉我们,tikitaka本身不能给球队带来胜利。而更加重要的是,对数据的看重和对球员个性的抹杀,更是对足球最大的伤害。

4.在认知上,tikitaka最大的原罪在于似乎提供了一种「标准答案」,告诉你这么踢就会赢(更坏的可能是,不这么踢会输)。以至于很多人对于足球的理解呈现出「美丽」「丑陋」二元论的情况。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美丽,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始本能,它的表现形式在足球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千变万化、不可预测」。当有一个东西想占据足球其他的可能性的时候,你就应该警惕了。

5.基于tikitaka的标准答案,衍生出如今的安东尼(曼联那个)之流,是足球的悲哀。当人们用一种体系化、机械化、控制论的工业方式来看待足球这项运动的时候,足球就离死不远了。我觉得最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拉玛西亚已经回到了它原本应该待的位置上,而在除了英法之外的主流足球强国人才凋零的现状,也让这一切终于可以回到可以被理性讨论的环境里。

如果你对足球是真爱且深爱,请从正面理解我以上的内容。关于「警惕大数据对足球的侵害」的问题,我可能还会写文来仔细说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