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坑的球迷如果看比赛的话,其实往往只对足球比赛里一些特定的几个镜头感到兴奋。
进球,超跑速度的千里奔袭,华丽的过人,凶悍的防守,多次多人的撞墙配合等等。极少有普通的球迷能看得懂或者看得出来中场指挥官在一场比赛里发挥出来的作用。
而真正推进到进攻三区创造射门机会来说,前面不少的环节其实是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被忽略。
所以很多普通的新球迷就会被媒体带着跑,谁谁谁是大师是核心,谁谁谁不是。
而在现代足球里,由于位置融入到空间里逐渐模糊化之后,球员的各项能力实际上更加均衡,也更难有突出的特长,使得核心并不会那么明显。
但是其实也是有办法可以判断出一个球员在球队当中的战术权重的,包括我们日常观赛当中也能通过球员的一些表现能看出他到底具不具备「大师」和「核心」的要素以及可能性。
【1】触球数
结合昨天我在知乎写的关于现代足球的节奏理解,今天回忆起来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是需要补充的。
所以再开一个帖子详细谈谈。
如果单纯从进攻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球队的核心枢纽实际上是中场,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类似于围棋天元位置的一手,也有点像Moba游戏里的中单,支援前场,后场,或者边路都是直线距离最近的位置:
这就使得两支球队谁在中场的争夺上占了上风,谁就能更好地掌控比赛节奏,投入更多地兵力进行进攻。而失去中场控制权的,只能被迫投入更多地兵力在防守上,出让了极大的空间。
在这一点上,中场的作用就非常像Moba游戏里的防御塔和眼,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视野作用。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由于锋线球员非常靠近对方球门,而越接近对方的球门,面临到的防守压力就越大,防守人数就越多,对应持球的空间就会越少。
所以我们如果真的对比一下锋线球员和中场球员的触球数,就会很明显地发现问题。
这里我就截图我自己的视频,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麦卡利斯特(中场)和哈兰德(前锋)的场均触球数据:(数据来源自OPTA)
对于一个球队的组织者,或者梳理进攻方向和攻守转换的组织者,最关键的是球权。
因为只有持球状态下,组织者才能发挥出传球大师的本领。
而对于锋线球员来说,他们比起需要球权,更多是需要的空间,这就是二者最明显的区别。
而对于组织核心来说,站在中场可以不用直面太多对方的防守球员,收到的压迫也会降低,有更从容的调整时间的同时,也能兼顾前后场和两边的支援。
所以,大部分这样的中场球员跑动是这样的:
另外也有被操练得更狠的中场,现在重伤了。
我也不好意思放她的活跃位置接球点的图了。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这种组织核心的触球位置几乎遍布了整个中场,从本方半场到对方半场,中路、肋部、边路无处不在。
而相比之下,一些所谓的进攻核心类型的球员,触球位置就被严格限定在了一定范围里,活动范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而且触球的次数很明显的要少,少很多很多。
这是由于大部分进攻球员都面临更大的防守压力,获得更少的接球空间而造成的。
【2】持球的选择
在有球在脚下的时候,球员一般面临的选择有这么几个:
1)带盘突破/摆脱推进;2)射门;
3)传球;
4)传中。
在球真的在脚下前后,我们会很明显的发现这些中场核心在决断方面和普通球员之间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才造就了「大师」和「核心」,以及楚嗨说的「边角料」之间的差别。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把足球比赛比喻成【王者荣耀】之类的MOBA游戏。
那么射手ADC大概对应的就是前锋终结者大哥;上单对应的大概对应的就是边锋这样的球员;
辅助坦克对应的大多都是后卫和防守球员;
而真正带节奏的中场,大概就是打野这样的带节奏的位置。
他们真正决定,支援哪里,从哪里打开缺口,后续的发育路线在哪里,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来达到效益最大化。
在后场出球阶段,他们的回撤可以帮助球更好地从进攻一区进入到进攻二区:
而球员持球的选择是多样性的。
具体的选择是根据场上的局势而来,来掌控节奏的变化,到底是「稳住发育别浪」,还是看到对方空间有漏洞的时候「快来一起集中gank一波」的提速。
因为足球比赛场上的局势是动态变化的,教练真正能做的并不是很多,毕竟教练不是FIFA玩家,没法真的自己拿着手柄操控球员踢比赛。
比方说如果要场面慢下来,稳住发育别浪,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横向传递或者回传,来重新部署三条线之间的距离和让散乱在各个空间位置的球员重新回到预设好的位置。
就像MOBA游戏里推完一波之后回城补给重新调整刷钱路线一样。
选择稳住发育的大部分时候都是:
要么没有足够的进攻空间(队友没跑到位);要么是局部空间没有队友人数优势;(持球了也无法形成下一次连续性的推进)
还有什么三线距离过远,球员体能出现问题都是需要进行降速等等。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中场球员回横敲或者回传来放慢节奏:
比方说麦卡利斯特,如果看整体的传球方向趋势的话。
向前(斜前方)的传球数量大致是横敲和会做的传球数量之和的0.7倍左右,这些横敲和回做并不都是没有意义的传球,相反就像跳高和跳远之前的深蹲。
蹲下来——是为了跳得更高!
这些横敲和回传放慢的节奏,更多可以理解为蓄力,真正在合适的时候来发动成功率最高,最稳定的进攻。
而突然的提速,是可以打对方防守当中防守球员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球员一个措手不及,进攻球员在进攻当中的主动性更高,成功率也越高。
所以一个成熟的真的能被称之为「大师」的中场核心,一定会知道:
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
以及—— 什么时候的进攻威胁最大的同时,风险最小 。
所以,正儿八经的球队中场大核,组织者,司令塔们,往往传球成功率都非常非常高的同时,向前传递的威胁球也非常高,再加上因为战术地位赋予的更多球权,更多地触球,形成「三高」的数据(不是那个三高):
说真的,很多普通人压根看不出托尼老师在球场上的作用。
这么炸裂的传球成功率和向前传递的数据,除了托尼老师真的很难找到第二个了.......
但是真的到了失去托尼老师之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球队运转得就极其困难,这种大师核心,才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与之对比的我可以选两个卧龙凤雏出来,一个是二前锋类型的前腰,一个是边后卫给指挥棒的后腰,两个人都不肯好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又没有节奏把控能力。
他们其实有天份,因为他们能发现防线漏洞的空间。
但是他们被天份所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空间,看不到「节奏」。
免责声明:我这里说的B费不算本赛季!!!我这里说的阿诺德也不是本赛季的阿诺德!!!(事实上这赛季阿诺德被削走了球权之后稳定多了)
他俩在23/24赛季来说,都是创造机会和向前传递威胁球非常高的选手,可以看出来他们确实有视野,但是他们不像真正的大师,因为他们看到了空间之后就会不顾一切地把球传到那个空间——即
这种高风险传球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被拦截掉被打反击的,无论是大B哥还是阿诺德,在这方面就很明显是没有经过大师棋手一般的深思熟虑,走一步看三步的能力。
所以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往往是——他们的传威胁进攻球能力还不错,但是成功率真的不高,看着就总不是不是很稳。
而像托尼老师,哈维,睡皮这样的球员,总是能让人很心安: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们迟早会创造出机会,即便创造不出来,他们也极少因为失误给球队带来麻烦。
而这种快慢节奏的变化,更多是来自于提前观察,提前思考,和足够的跑位预判和脑海中的二次推进推演,就像下棋的时候把未来三步的棋路穷举了一遍一样。
同样这样的威胁传球的球员很多,比方说恩佐也是一个:
他们的大范围转移能力都不错,但是对节奏和进攻的成功率、风险预估当中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而这一点,就是大师/核心和普通的中场球员之间的差距。
差距很细微,但是就像天堑一样,明明看得到,但是过不去。
顺便说个题外话,在现代足球,由于对空间利用更极致,使得中场哪怕后腰位置持球组织都会面临比较大的防守压力,所以才有了更靠后的组织者——中后卫、门将等开始参与组织的诞生。
一般情况下,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1)是否面对对方球门方向(是否需要转身);2)对方的防守人数和防守压力是否大;
而由于位置相对是最靠后的球员,门将和中后卫基本接球的时候就朝着对方球门的方向,看到的全场空间更多,在持球进攻时由于身后没有太多的队友和对手,也不需要过多去回头观察,这给了中后卫们更多地发挥。
而由于离对方的密集型防守更远,还有本队后场的人数优势,使得中后卫在常规情况下(非高位压迫中)面临到的防守压迫更少。
两点全部满足。
另外,在常规情况下,中后卫由于位置更靠后,有更多地安全触球机会,使得中后卫一般情况下都是一场比赛里传球数量和触球数最多的同时,也是向前传递最多的(毕竟身后已经没有人了啊):
这种趋势不仅仅是游戏里,在现实足球同样也是:
但是由于位置的局限性,中后卫如果在推进到进攻三区过于激进,在转换阶段的风险是很大的,在大部分球队当中,中后卫前插到进攻三区的战术布置安排不算很多。
但是起码从防守一区到进攻二区的守转攻的节奏把控,有不少中后卫承担起原本拖后后腰的组织功能了。
现在,我们如果带着这样的思考再去看比赛。
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哎能看懂一些了,知道谁是球队运转的大脑了,谁是大师,谁是身价和名气高于实力的骗子。
以后和球友吹牛的时候也可以有条有理地说个一二三四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