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1921年的英国和爱尔兰分离,就要回顾1801年英爱合并。没有合并,何来分离?
而回顾1801年的英爱合并,就要追溯1782年的爱尔兰新教宪法和格拉顿议会。没有制宪,何来君主立宪的爱尔兰王国呢。
而回溯1782年的爱尔兰新教宪法和格拉顿议会,就无法回避爱尔兰和英格兰延绵数百年的 宗教差异和土地争夺 两个问题。
个人认为,宗教差异和土地争夺才是英爱分离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历史上罗马天主教徒在1881年和1911年的四次人口普查中,平均占比为89.5%。随后在1961年达到了94.9%的高峰,自那时起,这一比例一直在缓慢下降。
20世纪之前,天主教教徒人口占比绝对值高,但是拥有的土地占比低。政治地位与人口数量不相匹配。相反,英国国教派在爱尔兰总人口中的占比低,却占据统治阶级地位。这就形成了在 爱尔兰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不平等格局 。
1782年的新教宪法,解决了非国教派的新教徒,如长老会派教徒的政治权利问题,也赋予了天主教徒选举权。但并没有实现天主教徒彻底解放的问题,天主教徒没有被选举权。同时,人口占多数的天主教徒为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地役权的不平等,频繁暴动和造反。大英帝国的危机一直存在。
于是,1800年,英国皮特政府主导,通过收买贿赂和提拔贵族的方式,在爱尔兰议会通过合并法案。如此,在联合王国,爱尔兰天主教徒的人口占比就降低了。而爱尔兰议员的数量比不过辉格党和托利党,也就成了少数派,易于压制。
这次合并背后的民意代表十分有限,从法案被提出的第一天,就受到很多爱尔兰有识之士的反对。这注定了英爱合并是后患丛生的合并。这是1920年英爱分离的根本原因。
以下以英格兰为线索,代入英爱宗教纠葛的历史,坑深,慎入。
一,英格兰交恶罗马教廷,早有前因
众所周知,西欧各国中,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最早将司法系统从教会剥离出来,建立中央集权下的司法制度。亨利二世以英国法律之父闻名;他也是英格兰征服爱尔兰的第一人。
12世纪,亨利二世是欧洲土地最多的国王。他不仅是英格兰的国王,还继承父母和妻子的封地,在法国拥有诺曼底、安茹和阿基坦等地。亨利二世辖下的法国土地,比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七世还多。这也是英法百年战争的根源之一。
庞大的领地也使得亨利二世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很微妙。他一方面与罗马教廷搞好关系,获得教皇认可,并承诺将基督教的光芒传递得更加辽阔。另一方面,他又加强中央集权,希望与教廷分庭抗礼,把整个英格兰变成金雀花王朝雷打不动的现金奶牛和坚固的大本营。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宗教司法权和王室司法权的矛盾。当时英格兰的司法权由教会和神职人员把持,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兼任大法官。教士的豁免权能够帮助作奸犯科的神职人员逃避世俗法庭的审判,而宗教法庭对教士审判的刑罚是及其轻微的,这导致有人故意犯罪之后借助教士的身份逍遥法外。亨利二世自以为山高皇帝远,决心夺取司法权,并提高王室法庭地位。
首先,亨利二世在英格兰的刑事和民事诉讼中实行陪审制度,以「誓证法」取代「神命裁判法」。其次,1164年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登条例】,规定国王有权干预高级教职的选任,教士的诉讼必须到国王法庭审理,经教会法庭判决有罪的教士必须转交普通法庭受审,非经国王特许,教会法庭审理的案件不得上诉罗马教廷,从而限制了教会法庭的权限。这在中世纪初期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亨利二世因此与坎特伯雷大主教决裂。
1170年底,坎特伯雷大主教遇刺身亡。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威胁要对亨利二世处以逐出教门的严惩。1172年,亨利二世赤身悔罪,在法国阿夫朗什大教堂公开忏悔,并表示要领导十字军去巴勒斯坦。最终免于绝罚。
那么此时的爱尔兰呢?
1155年,英格兰籍的教皇艾德里安四世在一份文件中把爱尔兰赠给亨利二世。爱尔兰当时处于凯尔特后裔,原始部落林立,没有建立强大和统一的中央政权。但是, 从公元4世纪开始,爱尔兰全岛就高度信奉基督教,遵从罗马教廷权威。 所以,艾德里安敕书为亨利二世入侵并征服爱尔兰奠定了法理基础。对此敕书的真伪,史家各有所论,在此不展开。
1171年,亨利二世亲自率军登陆爱尔兰岛,封建了第一批诺曼贵族。他在1169年就授权下属的诺曼骑士侵入爱尔兰的伦斯特王国。诺曼骑士英勇善战,武器装备大大领先于爱尔兰土著部落,夺取了伦斯特王国和名城都柏林。这批诺曼贵族在爱尔兰追求封建土地,凭借军事征服,瓜分了大半个爱尔兰作为自己的封地。旧日的凯尔特土著部落领袖不断败退,丧失了许多土地。
1177年,亨利二世的小儿子约翰于被任命为爱尔兰之主(Lord of Ireland)。亨利二世认为自己征服爱尔兰对上帝有功。事实上, 爱尔兰从公元4世纪始,就是基督教的重要传教地,被誉为阿尔卑斯山以北最文明之地。爱尔兰教士通晓拉丁语和凯尔特语;爱尔兰修道院不仅遍布本岛,还辐射全欧。
亨利二世晚年认定妻子怂恿儿子们反对他,遂秘密请求教皇允许他离婚,未获同意。他在悲痛中去世于法国希农,葬在法国。这也是英格兰王室与罗马教皇交恶的开始。
后来的英格兰王、爱尔兰之主约翰一世,也因为大主教人选问题,与罗马教廷闹翻。教皇英诺森三世在1207年将约翰开除教籍,还将英格兰排除出基督教区。教皇还准备支持法王腓力二世进攻英格兰,约翰终于在1213年被迫屈服,接受了教皇的大主教人选,并向教皇称臣纳贡。
而爱尔兰的凯尔特土著通过各种方式与诺曼贵族相抗衡,或战斗,或联姻,持续了大约两百年的时间,来自英格兰的诺曼贵族全部被土著部落同化。自然,他们都皈依了天主教。 此时在爱尔兰,天主教及罗马教廷是绝对的权威。
二,英格兰宗教独立:王权战胜神权
英格兰最早脱离罗马教廷的直辖,吸收新教思想,建立英国国教派,就是安立甘宗,也称圣公会。
亨利八世与其先祖类似,因离婚未被教皇批准,命国会于1534年通过最高权威法(Supremacy Act),宣布亨利及其王位继承人为「英国教会在世上唯一最高的元首」。从此英国教会脱离了天主教。
1542年,【爱尔兰王冠法】通过,承认英王亨利八世为爱尔兰王,形成君合状态。
伊丽莎白女王时代,1563年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既反对极端罗马派又反对极端再洗礼派。信纲直到今日仍为英国教会的正式信条。 天主教徒在英国从此成了少数。
此时的爱尔兰,依然在宗教上从属于罗马教廷,听从教皇指挥。爱尔兰拒接受宗教改革 (Protestant Reformation),局势就变得更加糟糕:不管英格兰用什么残酷的手段迫害爱尔兰人,爱尔兰始终坚持他们对天主教的虔诚。
自伊丽莎白女王开始, 英格兰国教教徒和苏格兰长老派教徒正式开始殖民爱尔兰的东北方土地。 由此,带来大不列颠新教教派与爱尔兰天主教教派的全方位冲突。
宗教冲突延续到土地争夺,新教教徒大量占有土地,而 普通天主教教徒逐渐从自耕农沦为租佃者的角色。天主教贵族阶层逐渐分化,不少天主教贵族改宗英格兰国教派。 两个族群的矛盾不断加深。
英国政府还对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实行【惩治条例】,剥夺天主教徒的政治权利,不得担任政府公职,不得担任市镇议员,甚至不允许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拥有自己的教堂……
17世纪,英格兰的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处决了国王查理一世后,粉碎了爱尔兰的众多反叛。同时通过给那些英格兰及苏格兰新教徒土地的方式让他们在爱尔兰定居下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当地爱尔兰人的反英活动。最终,这些外来的定居者成为一股巨大势力,尽管在数量上,他们只占爱尔兰的少部分,但是在阿尔斯特省的七个郡他们成为多数人。
1782年时,爱尔兰议会通过新教宪法,新教徒格拉顿领导爱国党,成为制宪议会中的重要力量。当时基于历史上的原因,爱尔兰与大不列颠仍然处于君合关系。但天主教教徒还未被解放。各种剥夺天主教教徒的惩戒法典也还没有被废除。
1800年,出于全面控制爱尔兰的考虑,不列颠政府操纵爱尔兰议会,通过了两国合并的法案。
一战后,爱尔兰人民在「新芬党」以及其军事组织「爱尔兰共和军」的领导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英起义。而自治问题造成了更多的不安和暴动。阿尔斯特省的新教徒(占当地60%的人口)担心自治,天主教徒将统治这一地区。
最终,在1922年爱尔兰从英国独立出来。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成为了爱尔兰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后来改名为爱尔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Eire), 北部阿尔斯特省的六个郡仍然是英国的一部分,但是由他们自己的议会Stormont负责本地区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