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援引路透社最新披露,印度军火制造商出售的弹药正被欧洲客户转移到乌克兰,尽管莫斯科提出抗议,但新德里方面至今没有出手阻止。路透社以此为题爆料称,据11名印度及欧洲国家政府和国防工业官员的消息,并根据对海关数据的分析,印度军火制造商将弹药出售给欧洲客户,然后再从欧洲转移到乌克兰,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一年多了。
据悉,转运印度军火到乌克兰的欧洲国家包括意大利和捷克,后者正牵头为乌克兰搜集欧盟国家以外的炮弹供应来源。印度三大军火企业之一扬特拉(Yantra India)的一名前高管表示,部分西方公司拥有炸药填充能力,但缺乏大规模生产炮弹的制造能力,所以就从印度购买空炮弹进行填充。其中就有意大利国防承包商MES(Meccanica per l'Elettronica e Servomeccanismi),MES是扬特拉这家印度国营军火企业的最大的客户。
这种操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直接干涉的指控,但也暴露了印度外交策略中的复杂性和潜在的不透明性。通过这样的手段,印度既参与了冲突,又试图减少直接责任,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地区紧张局势的不确定性。
在俄乌冲突中,印度为什么立场开始发生变化,背弃承诺?面对印度「背叛」,普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一直以来,印度在俄乌冲突中都在秉持「中立」立场,在今年七八月份印度总理莫迪先后访问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不仅敦促俄乌双方通过对话和外交方式结束冲突,还重申印度反战立场,称印度「站在和平这边」,愿积极为和平努力。看来,实际上,莫迪政府已经推翻了承诺。
分析人士称,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都在为大口径弹药的缺乏而感到困扰,虽然北约向乌克兰支援了不少弹药,但由于乌军使用的武器大多都是苏联时期的标准,所以很多都与北约的制式不相容。而印度又在过去数年里进口了不少来自俄罗斯的苏式弹药,很有可能将从俄罗斯进口的低价武器,转手卖给了捷克,然后捷克又将这批武器支援给乌克兰,也就是说,最终乌军很有可能使用俄罗斯制造的弹药攻击俄罗斯本土。
对于印度而言,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国家,都有求于它。这种微妙的国际关系格局,给了莫迪政府左右逢源的底气和信心。印度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外交场合继续高举「劝和促谈」的和平旗帜,与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一争高下,私下里则继续利用各种机会谋取利益,一方面以低廉的价格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另一方面则将武器弹药高价出售给西方国家,支援乌克兰。
印度此举,俄罗斯也看在眼里。有印度官员表示,克里姆林宫已经至少2次,在公开场合向印度提出这个问题,包括今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召开的上合峰会,俄外长拉夫罗夫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也谈到此事。但新德里的回答始终如一,印度并未将向乌克兰销售或运送任何军火。
印度弹药进入俄乌战场,凸显出的其实也是中方的「四字」立场仍不被理解。什么「四字」立场呢?即劝和促谈。中国早就多次强调,俄乌冲突只有政治解决这一条出路,中方也在为此努力,推动俄乌对话和谈,印度弹药转道进入俄乌战场,势必导致俄乌陷入更加持久的冲突之中。
当前,尽管普京并未明确说明具体的反制措施,但俄罗斯重启中央核试验场的决定,以及俄罗斯高层「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就意味着核战争爆发」的警告,都表明俄罗斯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显然,在俄罗斯看来,美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无异于玩火自焚。如果北约一意孤行,执意要将局势推向深渊,那么俄罗斯也将奉陪到底。
历史上,印度和俄罗斯之间并非没有过「互相拆台」的例子。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建立了孟加拉国。然而,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却迅速倒向了美国,与俄罗斯渐行渐远。而这一次,印度公然向乌克兰提供弹药,无疑触碰了俄罗斯的底线。普京对印度的「背叛」行为,想必会铭记于心。未来,印度很可能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总的来说,印度的军火转口行为、欧美国家对乌克兰支持的分裂,都为未来局势的发展增加了复杂性。随着「反俄同盟」开始瓦解,俄乌冲突可能迎来新的转折点。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个通过发挥积极外交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机遇。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劝和促谈的原则,为推动和平解决冲突贡献力量,同时也要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好自身的战略定位,维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