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看待吧。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中足联的第一位掌门人会是和宋凯平级的原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中足联和中国足协在级别上平级,前者负责中国三级职业联赛的运营,后者负责国家队、青训和社会足球。
两个部门归体总进行统筹管理。
看似是终于管办分离了,实际上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各级国家队人员的征召以及长时间的集训是否会影响俱乐部在联赛里的排兵布阵,俱乐部是否有权利说「不」?
举个新鲜热辣的例子:
目前中国U20男足国家队目前已经在深圳展开集训,备战即将在2月举行的U20亚洲杯,国内球员由于在东窗,基本上都去了,
唯独目前效力于西班牙马贝拉队踢球的杜月徵,俱乐部只愿意他在2月初回国,否则影响球队轮换。
国内的俱乐部,
敢这么做吗?
比如申花的刘诚宇,去年踢了60场比赛,相当一部分的比赛就是什么「熊猫杯」、「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渭南四国赛」和「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导致即便进了一线队,也没什么机会。
申花青训总监都觉得他负荷太大了。
第二个问题,
就是足协是否还会保留之前在中超公司的股份,以及他的某些话语权。
一旦足协的话语权和抽水比例过高,难保换汤不换药。
第三个问题,
最为核心的:
市场培育的问题。
球迷大致清楚,足球俱乐部的收入基本上可以由四部分组成:
赞助、转播权、门票和周边。
先说赞助问题,
以当下中国足球的形象,单独把职业联赛招商,能找到多少愿意付出的冤大头?
我们再看看J联赛上赛季的赞助商列表,不仅赞助商多,行业也比较丰富,既有相关的阿迪达斯和KONAMI,也有德勤、LINE和富士这种没有什么强相关的:
第二个问题:
转播权。
体育的盘子想要做大,最重要的一点是转播权的蛋糕要足够大。
我们看看中超的合同,咪咕体育在2023年年底以每年1.5亿元的价格,获得中超联赛的转播权,总计7.5亿元。
这笔钱哪怕全都给俱乐部,一家不到1000万元,其实是非常少的。
转播权价钱卖不高,主要还是消费习惯的问题和付费人群不够,需要各职业俱乐部更扎根社区来忽悠观众看比赛。
这点是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投入的。
作为对比,
2016年8月,J联赛与在线体育直播公司「DAZN」达成转播权合约,2017年-2026年的10年间转播费用约2100亿日元。
后来因为疫情,更改为12年2239亿日元。
每年接近10亿人民币。
与转播权息息相关的,
便是中超的上座率——哪怕像国安那样的魔鬼主场,仍然有20%的安保缺口,更不用提常年拉后腿的深圳队的主场了;
我在万体馆看比赛,最前面的也就坐到第四排。
前三排为什么不开,
那就不是中足联可以插手的问题了。
再往下走,
周边的大锅饭问题。
目前,
最值钱的球衣合同还在足协手里捏着。
国内球衣最值钱的,无非是国安和申花,也就只有这两家有独立谈判的底气。
以中足联的委员会席位做例子,4个给中超、3个给中甲、2个给中乙。
耐克的球衣合同到期之后,
各俱乐部到底是会选择自由选择球衣呢?还是跟以往一样吃大锅饭呢?
这个我们心里都有数。
再反观J联赛的球衣。
三级联赛60支俱乐部的球衣品牌分布如下:
突出的就是四个字,
各凭本事。
更重要的是,
中国足球由于社会形象太差,球员基本上是接不到代言的。
我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上汽。
荣威赞助码头也有好几年了,好像从来没有让任何一个码头球员当自己的形象代言人:
同样的,
上汽旗下的凯迪拉克,三天两头想跟樊振东玩说走就走的旅行。
综上,
中足联已获批准成立,是件好事。
但从我这么多年看待商业体育的逻辑,
中国足球是否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绝非做到「管办分离」就可以下定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