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1赢下印尼,伊万科维奇共带队打了8场比赛,共计2胜2平4负,全部是世界杯预选赛。其中至少2场比赛的临场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疑问,除了第二阶段主场对沙特,还有今年3月21日的亚洲区36强赛小组赛C组第三轮,中国男足2:2战平新加坡。
而且中国男足得以晋级第二阶段,还要靠小组赛最后一轮新加坡vs泰国的「同行帮衬」。
中国男足小组赛前三场极大概率输球是共识,这个我之前说过了。细节这里补几句。
第一场,旅欧的日本职业球员经过欧洲联赛的夏季备战期,以及前几轮联赛的打磨,身体状态和技战术执行力都在最好的时候,而伊万科维奇刚接手队伍半年,只打过世界杯预选赛,第二阶段开始前也没有足够好的热身赛磨合队伍,他本人对中国男足的抗压能力没有清晰认知,客场对日本输了0:7,几乎击穿球队下限。
第二场在大连主场,横变突生(沙特被罚下一人且中国男足先进球)的局面下,让很有可能到手的1分丢了,作为主教练,伊万科维奇的临场调整确实难辞其咎。
我再次重复,第二场比赛,作为主教练,伊万科维奇的临场调整确实难辞其咎。
第三场,临场状态很差的澳大利亚依靠新任主教练波波维奇的调整,下半场变阵六中场,将身体优势扩大到极致,中国男足在对抗和体能维度,都不足以应付对方的比赛强度,加上很多队员缺乏比赛经验,相持能力差的弱点就全部暴露。客观评价,前三场比赛恰恰只有这一场的过程和结果相对正常。无论伊万科维奇怎么调整,中国男足在个体层面的比赛强度差距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转。
现场观战的中国球迷喊伊万科维奇「下课」,个人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球迷买票进场看球,情绪价值得不到满足,喊什么都不足为奇。但媒体在发布会上的相关行为——据光明网转载的报道,「有记者提问,伊万是否会在本场比赛结束后选择下课,随后其他记者报以掌声响应」,就让人不解。不是不可以问关于下课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问出来以后,其他记者要鼓掌呢?
2016年3月3日的【人民日报】说过:
「作为媒体记者,也应坚守好媒体责任和职业规范, 不跟风炒作、制造噱头,不捕风捉影、望文生义。 代表委员和政府官员要有媒介素养,记者编辑何尝不需要增进新闻素养?」伊万科维奇在第一阶段剩下的比赛当中,不可能看不到中国男足亟需更新换代的现实情况,但随之而来的就是18强赛的成绩要求。从分组形势、前四场比赛的过程、结果看,伊万科维奇对执教中国男足最终无法晋级美加墨世界杯是有心理准备的,至于舆情有没有这样的共识就不知道了。
他启用大量年轻球员打18强赛,可以认为是他不信任已经「打疲了」的老队员,不过从人员更迭的角度评价,确实合理。现在国家队不换代,不在世界杯预选赛这样等级的比赛中求虐成长,把这份经验和认知延续下去,三年或四年后,也就是2027或2028年,中国男足很可能被迫陷入真空期,不但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跟不上世界潮流,对先进足球和重大比赛的认知偏差还会进一步拉大。原因很简单,2026世界杯预选赛之后,国家队的任务就是2027年沙特阿拉伯举办的亚洲杯,整体水平无法和世界杯预选赛、正赛相比,但届时如果国家队的中生代球员,如蒋圣龙、谢文能等人都没什么大赛经验,依然是「大龄新人」,和国家队的整体建设怎么匹配?
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例子:韦世豪1995年生人,今年29岁,张玉宁1997年生人,今年27岁。到今年3月份为止,前者国家队比赛场次为27场,后者为28场。也就是说,到了11月份,这两个人的国家队比赛场次极有可能都不会超过35场!还有同是1995年生人的高准翼,国家队出场次数……你猜?
23岁的久保建英,今年1月份国家队比赛场次就达到29场了。相比之下,24岁的蒋圣龙可以说连新手村都没出。(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样的背景下,伊万科维奇和他的团队要求得到应有的尊重,我觉得是应该的。包括已经离开中国男足帅位的扬科维奇,也应该对他有足够的尊重。
个人认为,中国男足目前的整体实力足以参加18强赛,从已知的分组形势看,说出线确实属于奢谈的范畴。现在的人员构成和技战术能力,能不能成为搅局者,也确实不是中国男足和伊万科维奇的团队能决定的。
未来二十年,中国足球要埋的单还很多,这只是长夜开了个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