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篮球跟中国足球一样,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问题,人才断档。姚明上任篮协主席就进行了很多改革,其核心目的有一个,就是加大国内篮球人才的建设,改善国内的篮球环境。
我记得一开始的时候,他对篮协的改变是红蓝两队双轨制,趁没有大赛任务,将中国男篮国家队分为红蓝两队分别参加比赛,后来合并了。
这条政策的实施,是想让年轻人多参与大型比赛,积累经验,是出于这方面目的来做的。将国家队征召制改为邀请制,也体现了对球员的尊重,想要尊重和释放更多的球员不要太疲于奔命,为了国家队的比赛而耽误俱乐部方面的行程。
CBA联赛方面,姚明也是下了很大功夫,效仿NBA的体系是改了很多。比如模仿NBA建立选秀制度,打通大学生球员参加职业联赛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联赛CBA与校园联赛CUBA的形势,促进球员们的自由流动。
还有比赛的场次也有所增加,增加联赛长度、场次还有形式,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让球员们多锻炼。
合同方面、裁判规则方面,也是明确各种细则,比起之前要严谨规范许多,新秀、顶薪、老将合同方面都有所规定,事无巨细参与到了篮球管理的各个细节。
如果你是经常关注篮球的,也能看到姚明这些年到底做了哪些事,为了国家篮球也是付出了很大努力,一切都是在效仿国外先进的制度理念,来推动国内篮球事业的发展。
从这点来看,你不能说他毫无作用,改革上任以来一点用也没有,说他毫无作为,这会有点不太公平。
市场推广、校园篮球方面他也是做了许多工作,基础建设方面没有太大问题,管办分离的事情他也有在推进,专业的事情他还是有坚持在做。
明显可以看出,他是想把「体教结合」得理念给串起来。就是推动基层,建立篮球人口,有着基础性的篮球选拔人才的机制,然后慢慢经过10年、20年的培养,形成优秀的人才储备体系。
也就是说,姚明干的这些事全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辛苦事。
但是在国内,要搞体教结合的道路,会不太好走。问题的话是出在哪里呢?是出在国内的教育文化上还是会偏向结果论,学而优则仕。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是读书、考上好大学,以后去社会上去竞争,走普通人的道路。对于竞技体育、从事篮球、足球等大型运动的参与度会远远不够。
不是说家长不想让孩子参与这些运动,而是家长们会很顾虑孩子去学体育,未来会过得不好。
比如伤病了打不了球,该怎么办,有没有保障?要是退役了,该从事什么工作?更多家长们关心的会是孩子这些方面,他们很少说考虑孩子打球能不能打出名堂。
因为很多人很清楚,篮球的成材率并没有那么高,要是孤注一掷投入血本去搞篮球,最后一无所有,谁来填补这里面的空缺?
本来国内经济环境这两年就不好,大家都是水深火热之中,失业的一堆,为了养活自己都已经疲于奔命,这下就更没有机会去参与篮球运动了。
话说姚明也有点不太走运,上任篮协这几年正是国内外环境最为复杂的时刻。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内忧大家都体验过了,2020年以后以来经历了许多困难局面,大家都体验过,日子并不安稳。
2022年的俄乌战争形势的恶化,更是影响了国际经济的整体环境,导致基本盘无法稳定。
体育离不开政治经济,脱离稳定经济基础的体育必然搞不好,这是肯定的。
曾经和朋友聊天我讲过一句话,人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娱乐活动能不能玩得开心,而是温饱问题。像体育运动、旅游这些东西它不是人的「必需品」,这些事情是可以选择要不要参与的。
即使不去旅游,不怎么参与体育运动,偶尔参与,你一样也能够生活幸福。
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生存。搞体育再怎么改革,他也脱离不了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道理自古以来就已有这样的观念。
真正体育要推动的,除了体教结合基础层面,还需要让人们能够有「参与体育运动后的保障性」,也就是保障大多数普通运动员的利益问题。
能让许多人愿意参与进来,并且参与之后不再有后顾之忧,这才有稳定的人才发展机制,篮球才能真正的推动起来。
然而要实现这一切,光靠姚明远远不够,即使他有很多好的想法,也难免力不从心,运动的发展也不是光靠一个人就能彻底颠覆。
对于姚明辞职这件事,现在还不是最终下结论的时候。他改革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多年以后才能慢慢体现出,有没有做到位的地方。
有些事情符合竞技规律、是对的,还得坚持下去,他并没有错;既然国外都有成功先例,我们也可以学习。
在这过程里,再结合国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到时才能显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