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人射门集锦永远是大家喜欢看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过去,是因为打「有球」是主流(现在仍然是主流),加上从青少年到职业球员,一对一进攻/防守永远是基本技术的核心内容(球员从儿童时期受训开始,也更喜欢一对一进攻),不管是不是球迷,都会自然而然喜欢有球能力强的球员。包括三位球王,让人首先记住的也是有球能力,而忽视了他们的无球能力。
至于打「无球」的技术,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萨基的整套防守理论开始获得长足发展,大量球员在防守端开始重视空间、站位、局部多防少、三条线间距,防守高度协同,并追求整体结构化,一点一点发展起来,最终目标是让无球能力成为和有球能力同样重要的素质,甚至依靠趋于完美的「防守结构化」去压倒进攻。这样的对赌无限放大了反击快下获得的机会,也让球员的一对一能力更好地在快下过程中发挥出来。
「传控」足球的盛行,将进攻队员的跑位接应,也就是打「无球」的能力放到进攻端各个位置细化,强调「接球前、接球时、接球后」这三个阶段的观察,以及接球后的传球选择。这里还要明确一点,团队进攻当中,后插上最容易被人忽略,越是高明的后插上,越难被防守队员察觉——观众就更难察觉了。因为如问题所说,大部分球迷和伪球迷都只看球在谁脚下。
现在的比赛,水平不管高低,无球能力始终是一个硬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质量——即便是某个时间段的比赛质量。随着足球技战术的更新加快,已经成为共识的结论是,从少训、青训阶段开始,无球能力的培养,要提升到和有球能力同样重要的程度。
个中原因其实不算简单,表面化因素在于,一对一防守都从「无球」开始,抢下球才会变成「有球」;这也是「攻转守」和「守转攻」阶段相互切换的主要依据。从小开始训练无球,能让球员更加深刻地领悟什么是「无球能力」。而深层次的因素,我个人认同的是,无球战术从预判到执行,能看出球员是否善于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实战反哺训练,培养出良好的选择能力。
这样的选择能力,是战术执行得以推高的关键。
无球和有球之间的切换往往只有一瞬间,球员能否在强对抗环境下,谋求合理的空间、用合理的技术,卓越地从无球切换到有球状态,对个体的技术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一点倒也不是尽人皆知,因为水平越低(年龄段越低)的比赛,技能体现往往不明显,但高水平比赛则不然。
以昨天凌晨(2025年1月6日)英超联赛第20轮「双红会」为例子。主队利物浦从上半场13分30秒开始,到15分25秒,3分钟内打成了两次后插上,全部是无球能力的体现。如果不是红魔门将奥纳纳出击及时、选位好、下地快,曼联早就被打成筛子了。
两次后插上都是打肋部,第一次打曼联右肋(利物浦进攻是左侧),第二次打曼联左肋(利物浦进攻是右侧),全部瞄着双后腰乌加特和梅努的防守盲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另外,短时间内连续打成后插上,足以见得这不可能是偶然现象,而是「蓄谋已久」。
上半场13分33秒,利物浦7号鲁伊斯·迪亚斯在肋部拿球——请注意,这次进攻的策动,是10号麦卡利斯特持球突然从肋部向边路突破,曼联中场梅努盯人追着他跑到了边路,然后他将球回传。这两人在上图的左下角。
也就是说,在迪亚斯持球的时候,曼联前卫线防守站位已经乱了。图中的前卫线是由锋线队员回撤填坑站出来的,这意味着两条防线之间没有任何的层次。
然后利物浦后腰38号格拉芬贝赫突然从两名曼联球员当中闪了出来,接到迪亚斯的斜传,直接面对毫无保护的客队后卫线。
慢镜头回放的另一个机位看得很清楚,曼联的两条防线——主要还是前卫线松松散散,在肋部形成了相当的纵深,给了格拉芬贝赫以可乘之机。
本来麦卡利斯特带走梅努,不至于让整条曼联前卫线的防守出现重大纰漏,主要还是利物浦球员的后续操作诱发了这个纰漏。
当格拉芬贝赫肋部持球时,曼联中卫之一的4号德里赫特立刻放弃盯防对方26号罗伯逊,想要正面拦截,但为时已晚,18号加克波在曼联另一中卫6号利桑德罗·马丁内斯的盯防下突然横跑,而且还不越位,格拉芬贝赫直接给出一记直传球打穿整条客队后卫线。无论德里赫特还是马奎尔都直接陷入被动。
最终加克波顶着利桑德罗·马丁内斯的追防,在奥纳纳的干扰下将球打偏。然而这次后插上的进攻已经打成了,并实现了三个目的:
1.找到并击破曼联前卫线在肋部的防守空当(这是三分钟里的第一次)
2.麦卡利斯特、迪亚斯、格拉芬贝赫、加克波四人的战术传跑完全执行到位
3.加克波对利桑德罗·马丁内斯的大打小战术执行也完全到位
这为第二次击穿曼联肋部空当奠定了基础。
从15分12秒往后的6秒内,是麦卡利斯特无球能力的超卓表演。
首先利物浦后场组织进攻,中后卫之一的科纳特长传找右边路11号萨拉赫。
如上图,请注意主裁判奥利弗旁边的麦卡利斯特。他此时的跑位是观察之后的结果——将整条曼联前卫线全部甩在身后。
由于梅努是放弃了麦卡利斯特,转而去盯防格拉芬贝赫,客队另一后腰乌加特此时应该补过来盯防主队10号。但他没有,导致麦卡利斯特迅速感知到两个信息:
1.客队前卫线防守不默契
2.客队后腰对自己疏于防范
第三个信息是麦卡利斯特跑起来以后才知道的,那就是客队前卫线回防的跑动强度提不起来。
萨拉赫很明显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实际比赛进程当中,梅努在回防的时候已经放弃了盯防格拉芬贝赫。如下图。
图片不会说谎,梅努此时是奔着麦卡利斯特去的,但他并没有追上提速的阿根廷人。此时萨拉赫还没接到队友的传球,也就是说,这个比赛场景地底下,麦卡利斯特还没有爆发性提速。
萨拉赫在停球后还观察了场上形势1秒钟,当看到麦卡利斯特提速从肋部直插禁区,而身边一个防守队员都没有的时候,他果断斜线传中。
两张图片分别截取于上半时15分14秒和15分18秒,这是非常短暂又让人瞠目结舌的时间段:
4秒钟之内,梅努对麦卡利斯特的提速没有足够的认知,任由他从肋部(踩着大禁区弧顶和禁区线的结合部)长驱直入,后卫线上的马奎尔看到此情景像愣住了一样。这里多说一句,曼联从局部到整体的防守,整场比赛不单只肋部有问题,边路也是一堆问题,前卫线对后卫线的保护时好时坏,三名中后卫利桑德罗·马丁内斯、德里赫特、马奎尔先后因为无人协防犯下低级失误。
麦卡利斯特的到来不仅让红军后场多了一个能持球的接应点,他在防守端的无球站位和协防,以及「守转攻」阶段对队友的有效衔接,加上合理的无球跑位,使得利物浦进入斯洛特时代后,从4-3-3过渡到不对称的4-2-3-1更平滑,本场比赛由于索博斯洛伊缺战,阿根廷人呼应两个肋部的无球跑位显得非常重要,他经常能带走对面的防守人员,要么让回撤的迪亚斯获得更多持球可能,要么让拖后的格拉芬贝赫获得更多空间,其实都等于间接放大了两名队友的组织才干。
从布莱顿攒经验开始,我就非常看好麦卡利斯特。卡塔尔世界杯上,阿根廷因为此君和恩佐崛起,突然显得「腰板很硬」,这两个另类的B to B球员要对抗有对抗、要组织有组织,要插上有插上,「无球」和「有球」之间分配资源非常平衡——梅西正需要这样的小伙伴,自己有体力的时候,可以给队友做球;自己需要回血的时候,可以吸引火力,队友的进攻压力减小,进攻套路还能自洽。马斯切拉诺之后,他的「平替」对阿根廷国家队来说真的是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