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为什么中超中甲的球队极度依赖母公司输血,基本无法自给自足,自已输血?

2024-05-26体育

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中国职业联赛(不光是足球)在制度的设计和实际上的需求极度拧巴,完全不为职业联赛的核心,赚钱所服务。

姚明在3月份接受采访的时候,讲CBA的问题:

「其它联赛都是以运营成本来作为底层运营逻辑,并不以培养优秀球员为目标,而CBA的逻辑则是联赛要为国家队服务。」

中超同样如此。

正因为如此,

能够吸引来的必然不是以足球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投资人,而是投机客和用来当任务做的国资。

前者只在乎曝光度和换来什么东西,竭泽而渔,不在乎可持续发展;

后者只保证球队不死,球迷不乱,所以也不用去在乎和球迷群体的维护。

但大浪淘沙之后只剩下这两种只有兴趣在足球之后的和什么兴趣都没有但不得不接手足球的供养人,是很符合当前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现状的。

举个例子,

去年,武汉三镇的母公司支撑不住,宣布「零转让」之后,足球之夜分析了武汉三镇「三年四冠」背后的经济投入:

2019至2023年间,武汉三镇的累计支出高达13.14亿元,收入却只有9250万元。2021-2023年间,每年的净投入甚至要到四亿。

仅有2022和2023赛季,三镇拿到了中超公司的分红和转会费的收入,这才正式有了收入。

抛开那段特殊的岁月不谈,再看三镇的收入结构。

我都都在吐槽中超的转播费,哪怕足协现在不抽成,能够到俱乐部手里的也不见得超过千万元。

但是中甲和中乙呢?

吃不到中超的分红补贴也就算了(毕竟中超公司自己还不够分),足协好像从来没意识到中甲和中乙的版权也是可以卖的。即便卖了,一分钱都到不了俱乐部的口袋里。

一点现金流的流入都没有,那必然只能靠母公司的输血。

一旦母公司自己难以为继,俱乐部自然也难以支撑下去。

本赛季开始的时候,

武汉三镇的俱乐部开始自救,在武汉当地政府的牵头下,一度拉到了运动防护品牌杰士邦作为胸前广告赞助商。

结果被更高层面因更多考虑而直接叫停,直到今天才又找到了武汉金控集团作为顶级赞助商:

旗下子公司华源证券、湖北金融租赁公司、湖北顶好能源公司将获得武汉三镇队中超联赛与足协杯赛比赛服胸前、背后广告等系列商务权益。

总算让三镇的资金链不至于断裂。

但在背后,逻辑是令人叹息的:

  • 一个能够赞助和投放大量广告的正规公司,为什么更高层面一句叫停就中断了合作之路?
  • 武汉好歹有金控这种的国资金融平台来输血。那么其它没有类似平台的地区或者暴雷的是否就无法继续靠输血存活?
  • 除了股改让大家减轻些担子,还有没有比如增加比赛日收入和多卖掉点周边的方法开开源?
  • 答案是没有。

    哪怕是股改,向来现金流最稳定的山东泰山,也因为资金问题上过热搜。

    而收入的两个大头,

    一个,球衣收入。

    中超有一些俱乐部,比如申花和国安,能够收到不错的球衣赞助合同——06年的时候,在国安曾与阿迪达斯就球衣赞助达成合作,国安每年能获得的赞助费在1500万元到2000万元之间;申花也收到过一份加码相仿的。

    但是,

    最终,中超公司在绝大部分俱乐部撑腰的基础上,和耐克签下了目前这份10年30亿人民币现金+赞助的合同。

    看似单子大了,但在扣除了抽成和装备之后,分到各俱乐部每年只有三四百万元。

    这种吃大锅饭的行为,就是在以少数球队的利益去换大多数俱乐部的懒和中超公司不肯下放的经营权。

    另一个收入,

    赛场收入。

    一些球队,始终不想着如何吸引球迷入场;

    而另一些球队,有着非常好的基础,但又因为安全问题,球场没有办法完全放开。

    其背后原因,

    也不仅仅是俱乐部不作为能解释的。

    更不要提中超公司长期存在的只顾自己拉米而根本无所谓蛋糕做不做得大,大股东还要时时刻刻损害俱乐部利益的现象存在了。

    成立以来的六任董事长虽然全都得到了锒铛入狱的惩罚,

    但对中超联赛的经营环境,岂是他们的铁窗泪能滴回来的?

    中国足球职业化30年,

    除了足协和拉米开心之外,俱乐部、球员、赞助商和球迷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证。

    这是中国足球的悲哀,

    又何尝不是中国职业体育制度建设目的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