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马保国事件是不是说明中国武术真的不行?

2020-11-10体育

要是没有太极拳这三个字,我还以为马老师是新东方毕业,自创混元菜系,搞出了一个叫耗子尾汁的究极恶魔果实…

马大师的短视频也很有意思,2分47秒,说了短短不足800字,信息量极大...

回归正题,讲讲武术在中国的古代发展史。

武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可以简单概括为: 早期打野,后期打架;早期武术和军事混为一谈,后期文武分途,武术向庞杂化发展,形成了诸多流派和花式技巧。

毕竟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水平较为原始,天天要用棍棒跟野兽搏斗以求生存,这时的狩猎行为勉强可以称为武术,所以当时猛男捡树枝都是被迫积累打野经验。随着私有制产生,人与兽的搏斗逐渐减少,部落冲突成为常态,早期的打野经验转化为人与人战斗的攻防技艺。

到了西周晚期,拿武术作为生计的职业武者开始出现,原来是只有贵族才能练习,这也就标志着武术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特权教育。进入春秋战国,武术发展迎来了第一波波峰,有几个原因:

1.铸铁柔化技术在这时期产生,像宛城(河南南阳)、邯郸都是著名的冶铁城市。技术进步带来了两个影响,一是铁农具大规模应用,耕地效率高了,人们能吃饱穿暖,可以发展点其他爱好,比如没事打个架;二是兵器革新,比如剑的兴起,带来新的使用方法,这时候有很多剑士和侠客,比如我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的故事。

2.礼崩乐坏,诸侯争霸,高频率、大规模战争需要大量人力,更需要习武之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说:

于子之乡 , 有拳勇股肱之力 , 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 , 有则不告 , 谓之蔽才,其罪五

有勇不荐是要治罪的,这就激发了民间习武的风气,也给平民武士带来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秦汉大一统之后,统治者担心百姓以武犯禁,像秦始皇就把天下兵器收缴起来,统一销毁了,并且限制民间武艺活动,习武只能选择月黑风高的时候,但没有兵器耍反而促使了拳术的兴起,人人都练练接化发。

隋唐之后,禁武有所松动,当时少林寺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且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少林武术成为一时代表。说到少林武术很有意思的一点,我们看后来影视作品,少林武僧都用棍,武当派都用剑,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使的是太极剑法。

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呢?其实这体现了武术兵器和宗教文化的融合。道教本来就是用剑作为驱鬼除妖的法器,讲究诛邪,要斩干净,所以要以剑施法。而少林作为佛教圣地,要普渡众生,慈悲为怀,讲究降魔,打而不杀,所以持棍。

到宋元时期,武术发展迎来了第二波高峰。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富有商业气息与市民生活情趣的城市精神于宋代兴起,我们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能看出宋代的城市繁华。

得益于里坊制度被打破、宵禁制度消失,宋代城市提供的自由氛围,培育起了勾栏瓦舍等新的城市世俗文化空间,从而促进了武术社团、武术游戏、武术表演等身体活动的发展。武术逐渐艺术化、表演化,并且与戏剧、体育融合,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一种形式,【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对这种表演的记载。

另外要多说一点的是:宋代戏剧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节点,武打场面的武戏开始成为戏剧表演最核心的部分,影响了后来的戏剧发展。

除此之外,宋代冶金技术也有突破,以煤炼铁、灌钢和钢铁冷锻技术的推广,也让兵器的种类丰富了起来,就开始有了我们常说的「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比较早的文献是1208年(嘉定元年)南宋人华岳写的一本【翠微先生北征录】:

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他就认为峡谷里ADC最重要。元代之后,十八般兵器或者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广泛流传在戏曲和小说之中。让我考考你,你知道这十八般兵器都是指哪些武器嘛?

【水浒传】第一回就写道:

史进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zhua),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一一学得精熟

你要知道施耐庵不仅是元末明初有名的文学家,可能也是隐藏的习武高手,当时他可是跟着张士诚一起起兵反元,他的徒弟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作者)也在张士诚的军队里作幕僚。所以,施耐庵对武艺的了解应当很深,【水浒传】小说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十八般武艺还有很多不同说法,感兴趣可以去翻翻【中国武术大辞典】。

最后在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到达第三波高峰,这一时期的特殊背景在于白银本位化。随着1567年明代隆庆开关,一直到晚清,沿海贸易港口解除海禁,商路开辟出来,白银大量涌入,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货币都流向了中国。

大规模商贸伴生而来的是劫匪和海盗横行,也就催生了保镖行业的兴起。对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的盛行,很多抗倭的军人回到各自故里,创编拳术,并且在宗族间快速传播,鼓励宗族中的青壮年习武,保卫宗族产业。在内陆经常有盗匪在重要商路劫财勒索,这也就催生了最早的一批镖局,连朝廷有时都要从镖局招募兵源。

顾秉谦【明神宗实录】:

万历四十四年二月丙寅(公元 1616 年 2 月 11 日),河南道监察御史卢谦上书建议朝廷在临清招募民间练武好汉,补充兵源,曰:「职谓山东之中尚遗东昌之临清。盖临清以护送标客为生业,其习于武事,无人不然。职素游齐、鲁,闻之有日。旧秋询之抚臣李长庚,亦言招兵无如临清,则临清亦当多募也

魏禧【兵迹】:

善骑射,用骏马、小箭。箭曰鸡眼,马曰游龙。往来飞驰,分毫命中。巨商大贾,常募以护重赀

这就是说临清有职业镖客,而且武功高强,善于骑射,箭有名字叫鸡眼,马叫游龙。射鸡眼,骑游龙,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充钱买了皮肤。

再加上明清出版业兴盛,大量专业拳谱、兵法秘籍出版面世,武侠文学兴起,比如【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唐钟馗全传】,让人们对武术有了更多的认知,江湖不仅存在于真实世界,也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小说人物的勇猛果敢、重情重义也感染了无数不会功夫但心向往之的人们,这就是马保国大师挂在嘴边的武德呀。

最后让我们再谈谈武德。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上面说武术诞生之初讲求「 打」,但是最终武术又追求「 不打「,这不就矛盾了嘛,这才是中国武术最独特的文化内核。

「打「代表了武术实用性的一面,打的目的在于克敌制胜,影视作品里武林高手常常是不轻易出手,而一旦出手必然非死即伤。马保国大师录视频时候不就鼻青脸肿的,符合行家出手规矩。

而」不打「是中国中庸之道,讲求整体和谐的体现,超脱打杀才是中国武术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武术之道的最高境界,同时这也是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内敛、尚合、寻天道、养品性的文化DNA。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才是中国武术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