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季报凸显三大亮点
□ 张中英 王安
一季度作为起步之季,对于全年经济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起好步才有利于夯实基础、增强信心、达成任务目标。今年以来,面对国外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进一步增多,山东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围绕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持续强化政策供给,经济继续保持回升向好。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质量效益加快提升,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为全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形稳、势升、质优
概括起来,山东一季度经济主要表现出「形稳、势升、质优」三大特点。
所谓「形稳」,表现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加稳固。
在政策支持有力、服务消费需求释放、外需快速恢复等有利因素共同推动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0%,实现了「三个高于」——高于去年同期增速;高于年度预期增长目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来看,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次产业增势良好。产业发展的基石作用更加凸显。一季度,山东三次产业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分别高出0.6个、1.6个和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最快,较2023年增长1.1个百分点,反映出工业大省的强劲韧性。
二是区域核心带动能力和协调水平明显提升。随着烟台市GDP突破万亿元,山东万亿城市数量达到3座,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支点作用更加突出。16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4.5%—10.3%之间,最高最低差较去年全年收缩7.4个百分点;12个市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滨州、东营、青岛增速超过10%。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营改善推动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改善。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7.6万人,同比增加2.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9%,农村快于城市。
综合来看,近年来,山东经济增长已经由新旧动能转换初期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2021年与全国基本持平,再到2022年、2023年分别高出0.9个、0.8个百分点,充分彰显了我省动能转换的重大突破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
所谓「势升」,表现为需求恢复态势、工业增长趋势、在全国的位势不断攀升
。针对内外需相对不足的矛盾,围绕强工业、扩内需、促消费、优环境等强化政策供给,提升工业发展质效,激发社会需求潜能,提振社会信心预期。
一是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基础性作用更加彰显。着眼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积极组织举办「消费促进年」等活动,突出抓好大宗消费、新型消费、以旧换新,居民出行和旅游餐饮需求持续释放,服务消费活力加快释放。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接触型、体验型、场景型服务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4.5%,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8.0%和22.3%,淄博烧烤、济南大明湖超然楼、菏泽曹县马面裙延续火热态势。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加速融合,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持续壮大,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0%,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
二是投资保持稳健增长,关键性作用更加巩固。着眼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在特别国债、降准降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举措,聚焦「为什么投、往哪投、谁来投、怎么投」,一体优化项目储备、建设、招引、保障。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连续10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重大项目引领,谋划实施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截至3月末开工率达到87%。工业技改投资增势良好,一季度增长8.7%,比1-2月回升2.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8.6%,扭转了连续6个季度低于全部投资的局面,占比达到60.9%,高于全国平均9.3个百分点,逐步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是外贸进出口好于预期,支撑作用更加强劲。把稳外贸、扩大制度型开放作为促开放的重中之重,新年第一会落子开放与招商,创新实施「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工程,推出「好品山东 鲁贸全球」市场开拓行动。一季度,全省实现进出口7701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出口成绩表现亮眼,同比增长11.0%,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其中3月当月增长18%。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稳步提升,占进出口总额的57.2%;对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出口实现转正;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幅均超过20%。民营企业外贸主力军的地位更加突出,进出口增长8.9%,占比达到75.2%。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电商直购和海外仓出口分别增长92.5%、80.2%。
四是工业增势强劲,实体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全力筑牢工业增长基本盘。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较2023年提升1.9个百分点,在工业大省中居于前列;38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92.7%,同比提高29.3个百分点。
所谓「质优」,表现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优。
一是传统动能增势良好。随着国内外需求逐步回暖,耐用品更新换代加快,造纸、食品、家具、服装等消费品制造业触底回升加快恢复,同比增长8.0%,较2023年提高3.3个百分点。原材料行业增势较好,同比增长9.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有色、化学原料、钢铁分别增长16.0%、10.5%、9.8%。数实融合成效显著,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87.3%。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465.1亿元,同比增长3.9%,主要农产品量足价稳,为全国「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保价稳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新兴动能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山东集中优质要素支持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加快布局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较去年提高6.4个百分点,延续高位区间;服务机器人、锂电池、集成电路等保持两位数增长,动车组产量同比增长128.6%。新质生产力相关投资升温,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7%,高于全部投资10.5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56.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开局良好。山东坚持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协同发力,开展服务业补短提升行动,推动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比达到5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服务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分别较2023年和上年同期提升5.3个、12.3个百分点。特别是,与生产联系较为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势头较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6%、20.6%、24.4%和14.9%。
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以能源绿色转型为重要突破口,全力推进半岛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转变,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截至3月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9728万千瓦,占全部装机的45.1%;发电量增长24.1%,占全部发电量的23.9%,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加快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70家,绿色工业园区38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具备四种利好条件
我们也应注意到,山东经济稳定向好基础仍不牢固,房地产下行、地方政府收支平衡压力等依然存在,消费增长后劲有待进一步观察,部分经济指标增势有所放缓,对全年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干扰。展望后续发展,山东经济稳增长仍具备诸多利好条件。
一是政策红利叠加释放。专项债发行有望加快,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逐步落地,叠加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财政性资金撬动效应加快显现,将有效提升产业创新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新的「增量」对冲「减量」。
二是扩大内需和提振信心力度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加力,房地产拖累作用减弱,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随着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措施更加有力,消费场景拓展丰富,居民消费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更趋活力多元。济南、青岛国家级都市圈和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和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动力源地区发展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新动能、新增长点加快形成,粮食主产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望进一步增强。
四是中央提出的「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有望陆续实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山东一批国家级平台、试点有望获批落地,为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山东应立足全国大局,发挥比较优势,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有序布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继续巩固和提升经济回稳向好态势,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多山东贡献。
(作者分别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所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