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迎来五周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为127.3,9个分指数全部实现正增长,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愈发强劲。预测2024年,指数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可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协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产业发展格局。鼓励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他同时认为,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产业增长点。「如重庆的汽车产业与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2025年1月1日,中欧班列(皮亚琴察-成都)抵达成都国际铁路港。资料图
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抓手」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稳定性
封面新闻: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迎来五周年。您如何看待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一战略?从宏观布局角度,对协调区域发展、推动全国经济增长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白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抓手。成渝两地可实现优势互补,并带动周边地带。有了这样的基础,在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就有了坚挺的高地。
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持续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要素集聚流动效应凸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明显加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合作等,可以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循环效率,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也有利于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庆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资料图
释放「1+1>2」效应
瞄准高端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
封面新闻:成渝双城经济圈如何重塑西部地区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站位?相比东部先发城市群,有哪些后发赶超的契机?
白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以释放「1+1>2」的效应,与国内其他地区合作是具有优势的,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大有作为。可发挥重庆、成都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产业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如重庆的汽车产业可与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方面,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依托,加强与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提升中欧班列(成渝)的运营质量和效率,拓展国际市场。
相比东部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可借鉴东部先发城市群发展经验,避免走传统的产业发展老路,直接瞄准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技术攻关。资料图
蕴含巨大消费潜力
新能源汽车研发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封面新闻:去年前三季度,川渝两地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额占西部地区总量的47.7%。您如何看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投资潜力和机遇?如何更好吸引外资?
白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健康养老等领域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能为外资企业带来投资机会和回报。
对于更好吸引外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关城市要协同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权益,做好外资企业服务。
封面新闻:电子信息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产业、重点产业,已形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约20%的动力电池、10%的汽车实现「川渝造」。您如何看待成渝地区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未来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
白明:成渝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拥有长期的发展积累,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例如成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重庆也在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领域有诸多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将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智能制造、智慧应用等领域拓展;在汽车产业领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成为
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封面新闻:中欧班列(成渝)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2023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5300列,运输箱量超43万标准箱,均位居全国第一。未来如何更好拓展国际物流 「朋友圈」,助力川渝成为国际物流与合作的新高地?
白明:成都和重庆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运营,实现了班列开行数量和运输箱量的大幅增长,打破了区域壁垒,为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示范。大量货物通过中欧班列(成渝)运输,不仅加强了成渝地区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成渝地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利用中欧班列(成渝)的品牌优势,进一步优化线路,增加开行班次,拓展覆盖范围,加强与欧洲、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物流合作。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企业、港口、铁路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
封面新闻:展望未来5 —10年,您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图景?
白明: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展望未来,产业竞争力将显著增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有望在芯片设计、5G通信、智能终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汽车制造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加速转型,在全国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