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30年前,她因一双「大眼睛」震动全国,苏明娟现在怎么样了?

2024-02-17社会

2017年,一则热搜席卷全网:「34岁的苏明娟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副书记。」

苏明娟三字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曾经轰动全国的照片【大眼睛】你绝对熟悉。

【大眼睛】

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作希望工程的标志,而苏明娟便是这张照片里的主人翁。

「如果把希望工程比喻成一本书,那这张照片一定是封面;如果比喻成一个人,那它就是脸。」

她曾经因为这张照片在14岁时成为最小的人民大会堂里的与会代表,如今她又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时隔26年,34岁的她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苏明娟从大山里的贫困女孩一步一步走到了团省委副书记。岁月的更替让她早已不是众人记忆里的模样,可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却依旧清澈如初。

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舆论报道。有人真心赞美她的善良和上进,有人挖苦讽刺她「靠照片上位」,有的人嫉妒她的好运气……

面对各种质疑,她只是笑了笑没说话。因为比起说,她更喜欢踏实地做。

那些躲在键盘后攻击她的人不会知道,她所当选的这个副厅级的职位,只不过是一份兼职,没有任何报酬,完全出于公益。

在一个个不被关注的岁月里,她默默地在延续善良和爱意。

命中注定的一天

1991年4月8日,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的到来改写了苏明娟的命运,甚至改写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命运。

这位「不速之客」叫做解海龙,是一位摄影师。从1990年开始在农村进行摄影创作,他渴望用他手里的相机记录下这些贫困孩子的生活,让外界给与关注和帮助。

可是这条路远比他想象中还要艰险,他抱着赤诚的信念翻越了几百座大山,横跨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拍摄了整整70个胶卷,可惜这些照片的反响都不尽如人意。

解海龙没有停下脚步,他在4月8日这天走进了这个清贫的小村庄。

这里很偏僻,解海龙一大早开车出发,直到凌晨5点才抵达。

这时天还没完全亮,还能看见依稀的月光,脚下的路看得不是很清楚。巧的是,解海龙正好碰到了要去上学的5个孩子,这群孩子里年纪最小的就是苏明娟。

去往学校的路很长很远,为了不迟到他们五点便起床赶路。虽然是四月份,但大山的凌晨还是有些凉的,孩子们都把手揣在兜里,只有苏明娟没有。

苏明娟拿着课本,看一会便仰头背一会,有时候背得专注掉了队,她又加速跑回队伍。从远处看,她就仿佛这个队伍的一条小尾巴。

不知是大山唤醒了她,还是她唤醒了大山。此时的山间回荡着她嘹亮的背书声,虽然路又黑又难走,可好像因为有书本作伴,你听不出她声音里有一丝疲惫或者不悦。

解海龙就这样跟在他们身后,一路走,一路拍。后来到了一个水库边上,孩子们熟练地拉过一条小船准备乘船过去,解海龙才过去帮忙并一道上了船。

这时,孩子们才注意到这位陌生的大人。解海龙穿得干净、笔挺,还拿着相机,这是他们没见过的东西,他和山里的大人们都不一样。苏明娟也注意到了,她不自觉握紧了手里的书本,没有继续背书,显然这位「不速之客」让她感觉到了陌生和不安。

此时解海龙终于看清了这位「背书」女孩的样子,泛红的脸颊,有些毛躁的短发,和藏在头发下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

为了降低孩子们的戒备心,解海龙收起了相机。他主动上前和苏明娟攀谈,可是苏明娟还是有些胆怯,她不敢说话,甚至不敢抬头看他。

旁边胆子大一点的孩子开口说了话,可惜当地的口音解海龙一句都听不懂。于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圆珠笔,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下名字二字,再慢慢地将手伸到苏明娟面前。

苏明娟用她那双大眼睛有些躲闪地看了解海龙几眼,鼓起勇气接过他手里的圆珠笔,在他的手心写下了自己名字。

眼前的小女孩虽然看起来怯懦,但一笔一划写名字时却格外认真,透过解海龙的手掌心,他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求。

小船晃晃悠悠地驶向了对岸,解海龙也跟着孩子们下了船。约莫又走了半个小时,终于到达学校。

虽然说是学校,其实这里只有一个老师,一个课堂,一个破旧的铃铛,一块小小的空地便当做操场。

解海龙没有仓促地跟着孩子们进教室,他怕打扰到他们的早自习,于是他只能在教室外面到处拍照。

直到那个破旧的铃铛声响起,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越来越小,解海龙才走进了教室。

比起课堂外的荒凉和破败,课堂里的景色更是令解海龙感到心酸。

每一张桌子都摇摇欲坠,桌面凹凸不平,孩子们只能挤在仅有的平滑的一小部分上写字。斑驳的黑板旁散落着几只几乎快用完了的粉笔,窗户也是破烂的,有时候风大还会吹得噼啪作响。可以想见到了冬天,情况会更加恶劣。

此时是清晨六点半,天还没完全亮,空气还有些微凉。冷空气从窗户的缺口灌进来,有的孩子缩起了脖子。解海龙一眼就看见了苏明娟,即使已经下课了,她的背依然挺得笔直,她埋着头专心地不知道在写着什么。

解海龙抬着相机缓缓地朝苏明娟靠近,这位抬着相机的「不速之客」引发了课堂里一阵小小的异动。

而苏明娟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她停下了笔,抬起了头,原来是船上那位叔叔。

「咔嚓。」

在苏明娟抬头的一瞬间,解海龙迅速按下了快门,这双大眼睛犹如林间的小鹿一般闯进了他的镜头。

此时的二人无法想象,伴随着快门按下的那一刻,他们两人以及身后无数贫困留守儿童的命运将就此发生改变。

解海龙跑过半个中国,他的相机记录下无数美好的风光和动人的时刻,而这张照片,却是他这么多年摄影生涯里最满意的一张。

照片是黑白的,却胜过五颜六色。苏明娟顶着一头有些凌乱的短发,黢黑的小手紧紧握着铅笔,衣服有些破旧。

最直击人心的,是那双清澈透明的大眼睛,仿佛一汪清泉,照进了解海龙心里最深处。

她的眼神里有茫然、有慌张、有纯真、有渴望……似乎能从她的眸子里解读出很多种情绪,可即使如此,苏明娟的眼睛看起来是如此的纯粹和干净。

在这个破败不堪的教室里,这双眼睛像是一束皎洁的月光。犹如坠入人间的天使一般光洁,像是没有沾染过一丝丝人间的疾苦。

难以想象的是,拥有这双动人眼睛的八岁女孩,其实自己早已深陷贫苦的泥潭中。

更难以想象的是,她在未来的日子,用这双大眼睛照亮了全国人民的心,也照亮了她自己的人生。

苏明娟

苏明娟的家乡地处革命老区,这里地薄粮少 。苏明娟的父母靠务农为生,一家人过着拮据贫苦的日子。

然而即使整日的辛勤劳作,他们家土地的粮食收成仅仅够维持全家人三个月的口粮。其余的只能靠父亲砍柴、抓鳝鱼换钱解决。

母亲有时候也会去县城找活做,偶尔会将别人扔弃的报纸捡回来,这些废弃的报纸就成了苏明娟童年里唯一的玩具。

可是报纸里的内容苏明娟看不懂,父母也都不识字,她只能一遍一遍地看报纸上的图片。

慢慢地,小苏明娟长到了7岁,同村有些和她年纪相仿的孩子被送到了村子里唯一一所小学念书。

苏明娟的父母看着女儿整日趴着研究报纸的小模样,决定咬咬牙也把女儿送去了课堂。

去念书一个学期要花费100多元的学费,这100多元更是压得这本就贫苦的家更加喘不过气。于是父亲每天起得更早,母亲也越加频繁地去县城里找活做。

苏明娟年纪小,可她很懂事,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第一个学期便拿下了班里的第一名,还主动帮家里干农活和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上学的地方离家里很远,她每天都和同村的小伙伴一起走两公里的土路,可年幼的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可惜一个意外让苏明娟的家更加雪上加霜。

父亲因为一次外出干活扭伤了腰,之后只能做些不太费力的活。这100元,他们家再也拿不出来了。

读完这个学期,苏明娟就没有钱再去学校了,虽然很想念书,但是她更加心疼父亲,她唯一能做的只是珍惜在课堂里的一分一秒。

庆幸的是,解海龙出现了,在他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一切都在慢慢地改变。苏明娟也没有想到,这个扛着奇怪机器的叔叔,竟然是她一辈子的贵人。

回到北京后,解海龙将苏明娟的照片命名为【我要上学】,发表在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

90年代通讯不发达,花了几个月这张照片才流传开来。而这张照片拍下不久,苏明娟便离开了教室。想念书的时候就翻翻旧课本和旧报纸,其余的时候都在帮着家里干活。

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做李万的军校学员来到了苏明娟家里。他通过报纸上刊登的「大眼睛」照片,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小山村,只为了给她送学费。

此时一家人看到苏明娟居然出现在了报纸上,是又惊又喜。他们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鸡蛋来感谢李万,要知道这鸡蛋都是用来换钱的,他们一家人都没舍得吃过。

看着这破旧的小屋和苏明娟那双真挚的眼睛,接过鸡蛋的李万哽咽了。

从此李万不仅给苏明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给她写信鼓励她一定要好好读书。在苏明娟苦涩的日子里,这些信成了她莫大的精神支柱。

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在了解了苏明娟的故事后,纷纷慷慨解囊,不仅是对苏明娟,也是对苏明娟身后那些同样困苦的农村儿童。

「有的小朋友寄来了零花钱,有的大学生寄来了打工钱,还有位天津的退休老人,每年过节都寄糖果和生活用品。」

众人的善举并没有冲昏苏明娟一家,面对源源不绝的好意他们都只收下必要的学费和生活费,多的他们都原路退回或者捐给村里其他贫困儿童,苏明娟的母亲也会亲手织一些鞋垫作为感谢。

苏明娟终于如愿以偿地读上了书,她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出大山

13岁的苏明娟受邀参加中国青年报社创刊45周年的社庆活动,这也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

一年后,14岁的她更是成为最小的人民大会堂里的与会代表,会后,还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透过这张照片开始关注起了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此后,一大批像苏明娟一样的失学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得以解决。

而这位火遍全国的大眼睛女孩,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她将所有的好意铭记于心,她也明白,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知识。

2002年,苏明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大学职业学院金融专业,实现了她的大学梦。

而苏明娟也深知,自己能圆大学梦,除了自己的努力学习,还有众多好心人的托举。所以,她决定默默地将这份爱心和善意传递下去。

大学的时候苏明娟便开始勤工俭学,她到处打工,发过传单也当过服务员。此时的她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站在寒风里发传单的身影看起来有些单薄,可是她的眼睛,依旧清澈明亮。

打工赚来的工资,她留了三分之一给自己吃饭,给老家的父母寄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大学四年,始终如一。

暑假只要有时间,便会去金寨县另一个贫困村做义务支教工作,她说看见那些孩子,总能想到当初的自己。

2005年,苏明娟毕业,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她就拿出来全部捐给了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此后的每年他都会拿出1000元资助贫困生,从未间断。

善良的她在如花的年纪邂逅了美好的爱情,和她的丈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她的丈夫了解她的故事,多年来也和苏明娟一起为希望工程捐款,即使后面孩子出生他俩也没有停下脚步。

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这张照片再次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于是苏明娟找到了她当年的贵人解海龙,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将照片的版权拍卖,所得费用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

2006年,两人将「大眼睛」版权拍卖所得的30.8万元资金,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建造了一所希望小学,并取名为「大眼睛」。

当年的一次按下快门,改变了无数贫困孩子的命运。一张薄薄的照片,竟然推动了整个中国的贫困教育。

而苏明娟这位看似被命运之神照拂的女孩,也依旧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曾经淋过雨,更想为别人撑把伞。」

后记

2017年,苏明娟因为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副书记又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面对着非议和争议,她不做解释。

2018年,苏明娟拿出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她背后默默做出的善举终于通过网络发酵被大家看在眼里,很多人也因为她加入了这个爱心组织。

截止到2022年,她创立的「苏明娟助学基金」已经累计资助了45名贫困大学生,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

她是幸运的,因为一个镜头改变了命运,走出了大山。她是善良的,见过外面的繁华和喧嚣,依然保持初心,日复一日将爱心和善意延续。

她经历了生活的苦涩,依然愿意对这个世界报以微笑和施展善意。

的确,这张传奇的照片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可她自己的努力和照片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

比起她的那双眼睛,更打动人的,是她对善意的延续与传承,和她那份不忘初心的难得。

善良,是她从好心人手里结果的火种。曾经,解海龙的镜头照亮了她的人生。如今,她也活成了别人世界里的一束光。

我们每个人的善良都是这昏暗世界里的一点光亮,只要传承下去,即便是星星之火,也能点亮整个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