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已成为稳住湖南经济大盘的「压舱石」。
全球最大功率的永磁直驱重载货运电力机车、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江海号」盾构机纷纷在湖南下线,天河超算、北斗导航、「海牛」深海钻机……一批代表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强度、中国深度的大国重器,湖南正向先进制造业新高不断攀登,为产业现代化锻造未来空间。
创新驱动,制造业勇攀高峰
将130辆小轿车一次性提升到70层楼的高度,依靠什么机器才能做到?在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起重机械园内,日前刚刚下线的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就有这样的力量。
继2000吨级、2400吨级两次创造世界纪录后,中联重科此次下线的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第三次刷新世界纪录,具备了起重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工况覆盖广、作业转场快等多个特点。
超级装备总是与超级工程相伴而生。这台超级起重机主要面向陆地超大、超高风机安装研发,能在200米高度吊装200吨物件,相当于将130辆小轿车一次性提升到70层楼的高度。
回首21世纪初,我国能造出的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只有100吨级。2012年,中联重科成功研制出当时全球最大吨位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并在2022年成功批量交付全球最大吨位24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两年后,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进入大众视野。
最大起重吨位从2400吨增至4000吨,最大起升高度从175米升至200米,这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技术的迭代。
「对起重机研发来说,最难的不是提高起重能力,而是在尽可能保持自身尺寸、重量不增加的条件下提升性能。」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国内事业部研发部副部长郑保密介绍,该起重机应用了20余项首创技术,实现了「设计—制造—试验—服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瓶颈突破。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了起重机在原有「全球之最」2400吨的基础上,以不变的尺寸大小,提升了60%以上的起重能力。
创新驱动产业「加速器」,湖南「十三五」期间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盾构机被称为「地下航母」,是穿山越岭、过江跨海的工程利器。在全球最大的地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铁建重工第二产业园区,国内首台16.64米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在这里成功下线,将被用于目前全国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的施工。
超大直径盾构机被誉为「大国重器」,其直径通常达到14米及以上。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赵晖说,「江海号」成功下线,标志着16米级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制和产业化实现了新突破。
本世纪初,盾构机的研制技术基本被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公司垄断,国内企业处处受制于人。铁建重工科研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解决了多项国际技术难题,完成了主轴承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研制,相关定制产品不断填补行业空白,创造中国第一乃至世界之最。
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湖南连续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碳化硅晶圆双面抛光设备等一大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新质生产力转化落地为实实在在的产业。
链上共舞,做大规模和效益
「整机企业研发部门会在产品生产前,对生产线、产品品质等进行调整和把关,带动我们配套企业一起成长。」长沙市金钻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帆高兴地说,该公司为山河智能、中联重科等主机企业做钻头配套,这几年发展迅速。
「产业巨头由单打独斗走向共生共荣,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湖南国重智联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振说。
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创新中心就突破焊接工艺优化、智能磨削机器人等5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了碳化硅电源、大功率电驱系统等电动化核心零部件,助力工程机械产业链提质升级。
近年来,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是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秘诀」。聚链成群、梯度培育,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构建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
深冬时节,娄底涟水河以南,以钢铁巨无霸涟钢为中心,一座座工厂错落有致,延绵好几公里。现代化工厂之下,是当地一条紧密的硅钢产业链:从涟钢下线的钢卷基板,运往几公里之外的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制成高端汽车用钢,再经邻近的华安钢宝利公司加工成汽车轻量化部件。
沿湘江北上,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四市串起一条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的产业走廊。从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的特高压变压器,到中国载人飞船宇航员出舱的「脐带电缆」,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磁线,这一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壮大。2024年,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晋级「国家队」,成为湖南第五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市场开拓,提升产业的辐射半径
在中车株机公司,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11条生产线马力全开。自动运输小车从立体物料库取料,输送到相应工位,智能制造装备再根据物料二维码参数信息自动生产,之后产生新的二维码进入下一环节。「相比传统人工操作模式,人员精简50%,运营成本降低20%。」中车株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正在进入以绿色、智能、高端为代表的新阶段,而国内正在推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则将加速这一进程。
去年,5月9日,全球最大功率的永磁直驱重载货运电力机车在株洲正式下线。这台八轴制式的「钢铁巨人」,单台最大牵引功率可达10400千瓦,相比同轴数的传统电力机车,单台机车的单趟运量可提升近1200吨,综合年运量可提升近28万吨。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运输装备领域取得了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实现重载机车向智慧重载机车成功战略转型。
准确把握新趋势,提前布局新市场,中车株机在多个新领域发力,已有智轨、超轨、磁浮等多种产品面世,加速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市场由亚非拉传统市场向欧美澳高端市场、经营模式由单纯的产品贸易向「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全要素输出的三大转变。
据了解,「天狼星号」动车组、大型盾构机、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等一大批湖南高端装备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市场。近年来,山河智能、中车株洲所、衡阳特变、湘电集团等企业充分发挥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优势,不断拿下海外大单,加快「走出去」。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曾撰文称,经过多年发展,湖南有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基础、条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与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省份横向对比,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条件与差距集中体现为:三大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但制造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领先全球,但「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偏少。教育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科创竞争力有待增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但精准扶持有待加强。
在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李琳看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湖南的优势,要想「稳得住」,关键要靠可持续的创新,这是占领新的市场、开辟新的赛道、打破天花板的「不二法宝」。
李琳进一步分析表示,创新的具体路径,就是数字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数字化就是要通过AI技术的改造,促使传统产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三一重工18号工厂、中联重科「黑灯产线」,都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升级。而绿色是以数字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生态底色和必然趋势,通过绿色化改造,能够降低碳排放量,更好地开拓新的市场份额。
此外,当传统产业面临「天花板」,就需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业的辐射半径。湖南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初目标,是实现产品出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到不仅出口产品,还带动龙头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以产业链方式抱团出海,在国外建立园区,从而开拓国际市场。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