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盘点2024|新规「搅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再起浪潮

2025-01-02社会
图/IC
匆匆忙忙又一年,资本市场却留下不少变革的印记。
从证监会换帅到「新国九条」、并购六条、科创板八条、退市新规等重磅政策陆续落地,再到一行一会一局「集体」出手释放利好,这一年,「努力提振资本市场」「稳增长稳楼市稳股市」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也让人们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前行的步伐。
2024年,哪些事件影响深远,哪些新规成为拐点,哪些政策又将影响2025年?
1.证监会迎新「掌门人」
2024年开年,中国证监会官宣「换帅」,让外界对于资本市场谋变谋新充满期待。2月7日,吴清接棒易会满,出任证监会第十任主席。
这一年,证监会接连出手,激发了资本市场活力,也释放了新信号——推动新「国九条」落地,始终坚持「长牙带刺」、一以贯之严监严管,更加突出从严导向,更加突出规范公正,更加突出合力共治,更加突出惩防并举,以强有力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11月底,吴清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出积极变化,投资者预期明显改善,A股、港股和海外中国资产交投活跃。证监会将着力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加快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和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2.「 新 国九条」出炉
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时隔10年,国务院再次出台有关资本市场的指导性文件。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也被业内称为「新国九条」。
「新国九条」明确了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导向,从短期看,未来5年,基本形成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从长期看,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资本市场。
「新国九条」愿景中,到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
3.「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
在「新国九条」的基础上,证监会进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实现进退有序、及时出清的格局,「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得以出炉。4月12日,证监会制定【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京三大交易所也配套同步修订了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
退市新规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
日前,上百家企业或因新规退市的消息成为焦点,对此,证监会深夜抛出「定心丸」,称退市是有严格标准的,上市公司股票是否可能被退市或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需要综合公司具体情况作出研判分析。仅凭是否被监管问询、业绩下滑等个别财务指标进行简单对照既不符合退市规则,也容易误导投资者。
4.科创板再现「硬实力」
进入6月下旬,科创板改革「再出发」迎来新进展。彼时,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创板八条」),进一步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科创板八条」紧扣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进一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出一揽子改革举措。短短半年时间,科创板改革发挥「试验田」功能、在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优化发行承销机制、加快指数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贝壳财经记者据Wind数据梳理,2024年全年A股共有100家公司首发上市,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近七成。
5.并购重组开启「大时代」
9月,并购重组迎来政策利好。为进一步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证监会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坚持市场化方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
政策无疑成为一股「东风」,证券行业迎来第五轮并购浪潮。这个月,传言已久的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并购重组落定,这两家券商牵手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最大的整合案例,涉及多业务牌照与多家境内外上市挂牌子企业。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年内推进的券商并购案例已有7起,包括「国联+民生」「国君+海通」「西部+国融」「国信+万和」「浙商+国都」「方正+平安」「太平洋+华创」等,其中前五个目前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6.A股重启「沸腾」
9月24日,金融「多箭」齐发,一行一会一局发布一系列稳增长、稳楼市、稳股市、防风险的措施,在稳股市方面,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大政策工具。
监管集体出手成为强心剂,资本市场掀起「狂欢」,上证指数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从2800点涨至3600点,创造数个历史新纪录。几天时间,投资者跑步入场,10月,上交所投资者A股账户新开户数近685万户,创下了多年来新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年工作安排中再次强调「稳住股市」,业内认为,这已为明年政策定下积极基调,市场风险偏好有望维持高位,且经济复苏趋势明确,预计在政策预期和经济趋势的双重推动下,股市有望延续震荡上行态势。
7.近年来最大化债举措揭晓
11月8日,【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批准通过,备受市场关注的增量财政政策也浮出水面。
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每年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对此,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财政部推出的是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
8.ETF市场加速扩容
2024年,资金持续借道ETF入场,ETF市场加速扩容。今年10月,ETF产品总数首次超过千只,目前为1037只,资产规模创下3.78万亿元的最高纪录,投资范围涵盖股票、债券、商品以及多个跨境市场。
年内ETF净流入额突破万亿元,与此同时,首批中证A50ETF、首批沙特ETF、首批中证A500ETF等新品种先后获批上市。这一年,市场出现了「现象级」变化,多只龙头ETF规模屡创新高,现已有7只ETF规模超过千亿,其中,有单只沪深300ETF规模一度达到4000亿元。
ETF规模迅速扩张与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密不可分,特别是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长线资金大手笔增持宽基ETF产品,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与信心。随着ETF投资范式逐渐形成,A股市场定价受到深刻影响。
9.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铺开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出重磅举措,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而自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
个人养老金也被称为第三支柱,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及职业年金外的补充养老保险。通俗来讲,个人养老金是在税收优惠支持下,老百姓给自己存了一笔养老钱,每年缴费上限是12000元,通常要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才能支取。
两年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在北京、上海等36个城市或地区启动试点,到今年11月底,7000多万人参与,目前已有超过6万亿元的养老金资产由公募基金管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实施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
10.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宽松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从多个领域部署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其中,会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这是我国从2011年提出「稳健」货币政策基调后的首次调整。业内人士认为,该表述意在更清晰地传递出积极有为的政策倾向,更好地稳定经营主体预期。
本次会议政策基调的转变,也意味着2025年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以配合维护流动性稳定、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表述,不只是局限于降准和降息,还将支撑后续长时间的市场积极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