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生娃率」持续走低,厦门教授给出建议: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

2024-10-01社会

2023年啊,咱国家总人口是140967万人呢。嘿,您猜怎么着,跟上一年比啊,少了208万人。得嘞,这就表明咱国家迈进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喽。

好多人都纳了闷儿了,咱国家的人口咋就进入负增长阶段了呢?嗨,这事儿啊,说起来也不复杂。这生娃的比率一个劲儿地往下降啊。就说2016年吧,那会儿出生的人口能有1700多万呢,可到了去年,好家伙,就只剩下902万人喽。

嘿,厦门有个教授啊,出了个刺激生育率的主意。啥主意呢?就是要是不生娃呀,就把养老金给下调喽。您说,这计划能行得通不?

【一、生娃率持续走低】

嘿,提到这「生娃率」啊,这些年可真够让人脑袋疼的。

遥想1953年的时候,咱国家搞人口普查,总共才5.8亿人呢。嘿,这眼睛一眨,就到1982年喽,好家伙,人口跟火箭似的,一下子就冲破10亿的大关喽。那阵儿啊,哪家孩子不多呀,这都不新鲜。邻里之间一见面,张嘴就问:「你家有几个娃啦?」

为啥人口噌噌涨得这么快呢?嗨,这事儿简单得很,咱这是农业国家呀,人多力量大嘛,干活儿的人手多,收成那肯定差不了。可慢慢地,麻烦事儿就冒出来了,地就那么多,人却一个劲儿地增多,劳动力过剩喽,好多人就闲在那儿没事干了。

一直到1978年啊,改革开放那股春风这么一吹,市场经济就活泛起来喽,这下可给大伙指出了一条新道儿。

可事儿还没算完呢,这人一个劲儿地这么长下去,粮食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了,这可咋整啊?

专家们脑袋一热乎,计划生育政策就出来了。刚开头的时候,老一辈的人一个劲儿地摇头呢,为啥呀?「多子多福」这想法在他们心里扎得太深了,哪能说改就改呀。

刚开头的时候啊,咱国家的人口增长那速度还是挺快的呢。1982年的时候,好家伙,人口就一下子迈过10亿人的大门槛儿了;到了2005年呢,又闯进13亿人的大关了。

可日子一长啊,新麻烦又冒出来了,啥麻烦呢?就是这人口老龄化太严重喽。2014年的时候啊,咱国家60岁往上的老人一下子就有2亿呢,可这生育率啊,一个劲儿地往下降。

老人的数量一增多,要照顾的地方那可就海了去了,医疗啊,养老啥的,缺了哪样都不行。可这少子化呢,就意味着以后咱国家的人口红利得没了,这对国家长远的发展可不太妙哇。

嘿,您说为啥年轻人都不爱生孩子呢?那原因可海了去了!生活压力大得像座山似的,教育成本高得没边儿,还有那职业发展需求也得顾着啊。这一个个的,不都跟拦路虎似的吗?

更吓人的是,劳动力也开始不够用了,估摸着到2030年,劳动人口就会比现在少3000万呢。再看老龄化这事儿,还在一个劲儿地加速,60岁往上的老人都快到3亿了,得嘞,这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帽子,咱算是死死地扣脑袋上了。

【二、厦门教授:不生娃下调养老金】

为了不让这事儿发生,国家在2016年就放开二胎政策啦。本寻思着能多来点小娃娃呢,嘿,哪成想这出生率啊,是一年比一年差劲喽。

2016年的时候,有1700多万小娃娃呱呱坠地呢。嘿,可到了2022年,一下子就掉到了956万,连千万都没保住。这数儿啊,瞅着可真让人心里直发毛,专家们都急得跳脚了。

经济学家任泽平都出来发话了:「妥嘞,咱搞个2万亿的生育基金呗,给生娃的家庭发补贴,争取往后10年能多弄出5000万人来。」

想法倒是挺美,可现实那家伙一点都不给面儿。2023年新生儿的数量「哧溜」一下就降到了902万,好家伙,总人口都开始负增长了,这事儿自1962年以来可就没发生过呢!

就为这事儿,有些城市也整出了对应的生育补助,想让年轻人养孩子少花点钱,好把生育率往上抬抬。但你瞅啊,就算三胎政策都放开了,那一直低得不像话的生育率还是没救过来。

2024年啊,咱国家一下子就从第一人口大国的位子上掉下来喽,被印度给超了呢。嘿,这可咋整呢?咋才能让大伙心甘情愿地生娃呀?

嘿,您瞧,厦门有个赵燕青教授就冒出来了,提了个挺招争议的点子。他的意思呢,想让大伙多生孩子呀,就得把生育和社会保障、养老金这几个事儿给捆在一块。

赵教授这主意可真够直给的。他讲啊,要是不生娃呢,那养老金就得少领些;要是生得娃多喽,哟呵,养老金就能往上提一提。听着是挺勾人的,可老百姓一听这事儿,心里那叫一个百感交集啊。

为啥这么讲呢?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缘故。

【抚养成本太高】

头一个事儿啊,不少人都觉着这事儿忒不公平。生孩子那可是个人自个儿的选择啊,咋就能跟钱袋子硬扯到一块儿去呢?再讲啊,眼巴前儿这生活压力大得很,年轻人连自个儿都照应不过来呢,哪有那份闲心去多生几个娃呀?

赵教授提的这建议呢,就跟拿着养老金当诱饵似的,想哄着大伙去生孩子。但要命的是,这诱饵对好多人来说,真没多大吸引力。咋说呢,生孩子可不像养个小猫小狗那般轻松,那得搭进去老多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了。

现如今啊,「;」带来的焦虑就像一片乌云似的,悬在好多家庭的头顶上,在生育这件事儿的决策里,它可是个不能不当回事儿的绊脚石呢。

细琢磨生活里的那些重担,高房价也就是个小角角,大冰山还在后面呢。教育啊,就像个大「金字塔」,孩子刚一落地,这「金字塔」就悄没声儿地开始盖喽。从挑了又挑的奶粉尿布,到上学那会的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每一笔花销都在考验家里的钱袋子呢。

家长们都巴望着自家孩子能成个龙凤,这心思啊,不知不觉就把养娃的「门槛」给抬得高高的。有数据说呢,把一个娃拉扯到18岁,教育上得花65万元,这数目可不小啊。

要是精细着养孩子呢,那得花上百万元的育儿成本也说不定。就这,可把不少家庭吓得在生娃这条道上犹犹豫豫,不敢往前走喽。

更让人揪心的是,社会结构变来变去的,也在偷偷摸摸地影响生育率呢。

结婚率一个劲儿下滑,离婚率呢,蹭蹭往上升,再加上婚恋市场里性别比例失调,这生育环境本来就够难的了,这下更是难上加难,雪上加霜喽。

彩礼一年比一年高,好多男的一想到结婚就脑袋大,觉得自己整不动啊。结了婚呢,还得扛着房贷、车贷这些大山。你再跟他说生二胎、三胎,嘿,那在他们眼里就跟天边的星星似的,想都不敢想。

【年轻人不看重社保】

咱来说说赵教授讲的那话,他讲年轻人不爱生娃,是眼光不够长远,没瞧见生育跟养老之间紧紧巴巴的联系呢。但咱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啊,可没那么容易就说得清喽。

您琢磨琢磨啊,现在的年轻人呐,心里装的净是实打实的烦心事。房价那可高得邪乎,车子也得贷款去买,工资刚一拿到手,就得先把这些「饥荒」给还上。

物价一个劲儿地飞涨,每个月的生活花销都得算计着来。就现在这日子,过得紧巴得很,哪有空儿去寻思几十年后的养老金哟!

再说了,赵燕菁教授提了个建议,把生育和养老金绑一块儿,这主意乍一听挺新鲜的呢,可咱得好好寻思寻思,这到底妥不妥当啊?

咱国家的社保制度啊,秉持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那可真是公平又合理得很。要是把这规矩给改了,那些不想多生孩子的职工心里就得琢磨了:「得嘞,养老金反正也得少,我何苦还按高标准缴费呢?」这不就把大伙交社保的积极性给打压下去了嘛。

并且呢,大伙也都犯嘀咕,这么着的话,会不会让生育变成一种「买卖」了呢?为了能多拿点养老金,就硬着头皮去生孩子?这可不是咱们所期望的事儿呀。

嘿,您知道吗?赵教授这人啊,本心那是相当不错的。他就寻思着,鼓动大伙多生几个娃,好把人口老龄化这事儿给缓缓。可要命的是呢,他琢磨出来的那方案啊,有点飘在天上,压根就没琢磨老百姓的实际难处和心里咋想的。

在咱这风风火火的社会当中啊,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动静那是越来越大喽,这里头的原因可老沉重了,不得不好好琢磨琢磨。

您就寻思寻思吧,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没准儿就得面临失业的危险。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还拿啥去琢磨孩子的将来呀?这生活的压力就像一块大石头,死死地压在胸口,憋得人都上不来气儿喽。

嘿,生育率这玩意儿,咋才能有效地往上提溜提溜呢?

想把「生娃率」提上去,就得从根儿上把问题给解决喽。得给年轻人来点实实在在的帮扶,让他们在住房、教育和医疗这块儿少操点心,多些踏实劲儿。就说吧,多弄些经济适用房出来,把教育的花销给降降,再把医疗保障体系拾掇得更完善些,好让年轻人觉着生娃养娃都不在话下。

除了在经济上给点支持,还有社会保障那方面,也得给年轻人提供老多就业机会了,好让年轻人的收入水平往上提提。

与此同时呢,得在社会上多多宣传宣传,把家庭文化好好弘扬弘扬,让年轻人瞅见生育是件挺美、特有希望的事儿。嗨,给那些多孩家庭发点现金补助也不赖啊,这么着年轻人就能实实在在体会到关怀和支持喽。

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啊,才能让年轻人瞅见希望,体会到生活的热乎劲儿,这样才有可能勾起他们生孩子的想法呢。

厦门大学有个教授啊,2022年1月14号的时候呢,给海峡都市报提了个建议,啥建议呢?就是养老金咋领啊,和孩子数量挂上钩。嘿,您说这事儿有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