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水清山绿 治水致富

2024-07-07社会
「草滩有‘三宝’,蚊子、苍蝇、草。」过去,陕西西安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渭河流经西安时,在没有人烟、荒草丛生的水边形成的‘草滩’一直是城市脏乱差的代名词。」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渭河南岸,西安市渭河生态管理中心综合科干部王宜军讲述了城市水域治理之前的样貌。
「化污水为清流,注湖泊而生美景」,近年来,陕西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持续复苏河湖生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土治理,打造润城之水、绿色之水、致富之水。如今,渭河两岸碧波荡漾、绿堤环绕,美丽的湖泊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一路北上,从渭北旱塬到黄土高原,陕西正在创造一个个水资源生态修复奇迹。
从断流到复苏,「富平的石川河回来了」
盛夏时节,陕西省富平县境内满眼是绿。蜿蜒的石川河水清岸绿,河流两岸乔、灌、草,花园、林带、亭榭,石拱桥、塑胶道、运动场,相宜搭配的现代湿地园林带,簇拥着碧波荡漾的宽阔河面。
走进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绿树掩映的凉亭里,欢声笑语不断传出。「我和家人朋友每天都来公园散步、锻炼。」从小在这里长大,居民田先生深切感受到石川河变化之大,「这条河过去经常断流,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沟、垃圾河。现在,石川河回来了。」
富平,这个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小城,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石川河是富平人的「母亲河」,作为渭河的一级支流,在县域内长36.4公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农业灌溉,石川河上游建起了水库,让本就是季节性河流的石川河水量骤减。再加上采石挖砂、垃圾倾倒,石川河时常断流干涸。
2014年起,富平县对石川河开启全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价值,探索「五水协同」的治水路径。通过实施河道疏浚、修筑生态堤防等,完成石川河全段治理。同时,在其支流温泉河建成了生态城市湿地公园。
两河治理工程南北呼应,让「母亲河」更加健康。修复水生态,种植芦苇、香蒲等净水植物。保障水安全,新建修复生态堤防68.6公里。转化水价值,美起来的河流吸引来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成了休闲旅游「打卡地」。
如今,石川河长流水天数也在不断增加,从2023年5月至今从未出现断流。
「三道防线」筑起黄土高原绿色生态屏障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黄土高坡】,唱遍大江南北,唱出了黄土高原曾经的苍凉。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绥德县有着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典型的地形地貌,历史上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沙之地。如果能在这里把泥沙防住,对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大有帮助。」在陕西省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优化布局工程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李智广向记者介绍。
为此,一代代水土保持员在黄土高原上接续努力。70多年来,通过辛店沟、韭园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研究,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了「梁峁坡地修(梯)田造(果)园,沟谷坡地植灌乔草,沟谷坝内建(设)淤地坝系」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
「第一道防线在梁峁坡地上,以修水平梯田为主,适当发展果园,制止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第二道防线在沟谷坡地上,以营造灌木林为主,稳定沟坡,防止冲刷;第三道防线在沟谷中,修筑以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的大、中、小型淤地坝。」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生态工程建设科科长高健健解释道。
用当地俗话来说就是「头顶戴帽子,腰间系带子,脚底穿靴子」。依托「三道防线」,辛店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以上,拦沙率达98%。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缩影。如今,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现在走在黄土高原,抬头绿意盎然,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盘绕在山峁间。
黄土高原在「由黄变绿」的同时,黄河水也在「由浊变清」。「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比1990年减少45.05%。」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介绍,黄河干流(陕西段)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Ⅱ类。
生态改善助力产业振兴、村民致富
盛夏,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陕西富平县庄里镇,沿路一片片柿园郁郁葱葱,枝叶间挂着的青果实,正在等待成熟。
富平是著名的中国柿子之乡。记者来到庄里镇杨家村新农人柿子产业园,这里正在通过「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托管经营、订单代加工、青年合伙人、产业分红等模式,创造了日销450万元的纪录,带动当地1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
「我们成交了富平柿子产业第一笔网络订单,签约了富平柿子产业第一个千万元订单合同,创收超过2400万元,产业链从业人员超2万人。」陕西新农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乔彬彬介绍。
受自然禀赋限制,早期的杨家村「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原来村里都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墒能力差,种植柿子,不仅长不大,产量也低。」杨家村的柿子种植大户杨争川说。
2012年开始,富平县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了用足每一滴雨水,我们想尽了办法,形成了从山顶到沟底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工会主席乔萍介绍道。
如今,相对平缓宽阔处整出被称为「水平阶」的微型梯田,种油松;在陡峭逼窄处整出一个个「鱼鳞坑」,种更耐旱的侧柏;山脚梯田的花椒林、平地的柿树林,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坡地改梯田,增地又增产」,梯田蓄水保土能力强,柿子的质量得到了保障,也让更多外出打工的人愿意回到家乡。「原来柿子树见缝插针地种,现在规模化种植一亩地收获七八千斤柿子,好的时候利润能达到18万元。」杨争川告诉记者,如今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