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华
前不久南京「2·23」火灾事故造成15人遇难44人受伤,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停放处起火引发。我们在悼念遇难者的同时,也应该深刻反思: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近日,湖南省安委会办公室就这一问题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深刻汲取涉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教训,切实抓好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工作。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近年来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短途出行的首选。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底,国内两轮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约3.5亿辆;而经过了2023年,这一数字或将突破4亿辆,平均每3.5个人当中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
但因飞线充电、随意上楼进梯等为图一时之快而引发的电动自行车爆燃爆炸事故频频发生,给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其中90%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等场所,80%的火灾是充电时引发,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看似只是「拉了一根线」「停的近了点」「一直无惊无险」,其实可能是「离死神更近」「一旦起火、九死一生」。那些火灾现场的一片狼藉、遇难者家属的痛苦嘶喊、天文数字的财产损失都是深刻而惨痛的血的教训。
从过往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经验来看,车体和电池本质安全不过关,特别是擅自改装电池,是火灾发生的核心原因。生产者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电池,消费者为省钱购买杂牌车。这两种行为看似省的是造车和买车的钱,其实省的是骑行者和周边人的安全可靠度。
基层政府要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严格查处辖区内生产商生产不合格产品和销售商违法改装的行为,从源头上把好流入市场产品的质量关,消除电动自行车本身的安全隐患。
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生产环节的质量缺陷和销售环节的违法改装,还有维修、停放、充电、使用、回收等其他环节,同样潜藏着不少安全隐患。
管好电动自行车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全链条」发力,下大力气解决从生产销售到上路、报废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要完善并严格执行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法律法规,适当提高法定行车速度和罚款额度,减少违法改装需求,加大违法查处力度。探索实施电动自行车规范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强制上牌、办理驾驶证、年检、购买保险、强制报废等制度,减少安全隐患。
要堵疏结合,探索财政投入+居民众筹的融资模式,在城市各大居民点建设更多的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逐步解决防火、防盗、设备维护等后续问题,更好满足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需求。
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不仅要靠「人防」「制防」,更要靠「技防」和「智防」。
在实践中,一些小区在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及时发出语音警报和自动停运;浙江上线电动自行车治理数字化系统,为车和电池赋上专属二维码,实现全流程信息记录在码、一扫可查。凡此,都值得借鉴、推广。
安全无小事,须臾不可松懈。唯愿这次惨痛的火灾事故能真正烧掉很多驾驶人的麻木心态和侥幸心理,让每一个人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
相信通过多方参与、精准发力、综合治理,我们定能维护好公共安全,杜绝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