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 ▏与大山相伴的四十年

2024-02-28社会

□本报记者 崔立东

今年3月,王新发就要年满60岁退休了,甲辰龙年春节是他在「山上」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从18岁参加林业工作,王新发就没有离开过一线, 伐木、清林、抚育、植树,四十年来,林业的活他干了个遍。

2013年,老王的岗位被调整到森林管护,任务是巡山护林,从此,老王在山林里安了家。

10年间,王新发换了多个管护站,嘉荫县马连林场连江营林区连江管护站是王新发管护工作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站。

带着老伴来巡山

2024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没有花灯和烟花,也没有亲朋好友欢聚,陪老王过节的,除了老伴,只有眼前这座沉默的大山。

老王习惯把管护站叫「山上」,出了管护站就是老王的「山下」了。

连江管护站是嘉荫县林区最偏远的管护站,距离县城90多公里,紧挨俄罗斯边境,11名管护员管护着近6万亩面积的森林。其他管护员有各自的责任区,老王的主业是驻守管护站卡点,协助其他管护员做好巡山护林工作。

管护站就老王一人,老伴王亚丽不放心,从县城搬到了管护站陪他,不过,她不开工资也没有补助,「老王看林子,我看老王」,老伴笑着说。

「别小看我老伴的作用,她可是我的服务员兼保健医。」去年10月老王得了「脑梗」,多亏他老伴在身边及时送医,悉心照顾,身体恢复得特别好,否则他「早就病退了」。

除了照顾老王起居,老伴也协助他做些巡山、查验、登记的事务。在管护站,她既是老王生活上的贤内助,又是他工作上的好助手,成为老王离不开的「第二双眼睛和耳朵」。

守住进山入林的「山门」

马连林场连江营林区面积近万公顷,过去是连江林场的施业区,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2010年,连江林场并入马连林场,林场职工家属全部撤出,杜绝一切生产生活活动,这里成了「无人区」。

除了森林管护、林业科研、边境管理等工作需要外,「无人区」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

马连林场资源办主任姚强告诉记者,连江管护站卡点是进入连江营林区的咽喉要道,老王的主要职责是看住这条入山通道,24小时不能离岗。在老王的认识里,这份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和担当,还得耐得住孤独和寂寞。

作为管护员,老王不仅需要掌握林业政策法规,熟悉林地情况,还要密切关注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变化情况,对于涉及防火、偷猎、病虫害、滥伐林木、侵占林地等一切破坏和威胁到森林生态资源安全的行为和现象,做到早发现早预警。

在管护站,除了看住「山门」,老王还义务担当起边境工作的宣传员、联络员,协助边境管理机关为守边护边固边做了大量工作。

「想到退休,还真有些舍不得」

在深山老林中,管护站的工作枯燥乏味,有老伴陪伴,老王还不觉孤单,「老伴不在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2024年2月4日,记者到连江管护站采访时,老王妻子王亚丽没在,要过年了,她回县城的家打扫下卫生,置办些年货。

连江管护站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没人乐意去。

「没人去我去!」2021年10月28日,老王初来时,这里没电, 没信号,室内没厕所,取暖烧炉子,吃水要到一里地外的小河里去挑。

去年,管护站安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电信公司也在这里增设了信号塔,但是太阳能发电量仅仅够看电视和手机充电使用,冰箱和其他耗电量大的电器用不上。看电视也仅够维持四个小时,手机也因为信号塔电力供应不上经常没有信号。

在山里生活,有诸多的不便,买生活用品,到最近的村屯要25公里。

老王说,「夏天,啥好吃的都存不住,最好保存的食物就是咸菜,单位每月发的600元伙食补助费都没处花。」

冬天也不好过。管护站唯一的水源被结冰封冻,每次取水老王都得提着十几斤重的冰镩镩冰,大冷的天,每次都镩得一身汗。

当日中午,记者跟随老王去取水,骑三轮车走了一里地山路,又翻越路边一个护栏,再下到十几米深的路基下,就到了取水口。老王熟练地用冰镩镩开取水口,撇开碎冰,用小桶提水灌到大塑料桶里,然后再一桶一桶装到三轮车上。

一次取水要装5桶,每桶20公斤,够老王用一周的。

连江管护站25公里范围内没有人家,「平时连个人影都看不着」,正月十五这天,考虑这将是在「山上」过的最后一个元宵节,老王夫妇俩想和管护站合个影,都找不到帮忙拍照的人。

「呼吸着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听着鸟语,闻着花香……」想到要退休了,老王「真有些舍不得」。

此时,老王脑子里想的都是在「山上」工作生活的好事儿,困苦和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