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如何练就「以一挡千」的本领能力?「小巷总理」上台诉说社区治理方法论

2024-07-11社会
社区工作者如何练就「以一挡千」的本领能力?
居民需求愈发多样、复杂问题交织,曾经的「婆婆嘴」「骡子腿」应对当下社区面临的种种挑战显然已招架不住了。为全市6.2万余名社区工作者赋能,成为基层治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作为全国率先探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城市之一,上海积攒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今年初,市委社会工作部完成组建。如何为社区工作者赋能,被列为一项重要议题。
在此契机下,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发起「社区故事 基层声音」上海社区工作者季度学习分享,聚焦社区治理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邀请一线社区工作者讲述社区治理经验方法、畅谈群众工作体会,传递从事基层治理工作的心声与思考,不断提升队伍实战能力与为民服务水平。
昨天,第一片区首场分享会由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举办,来自徐汇、杨浦、闵行、金山、松江5个区的10名社区工作者现场交流。案例分享环节,6位社区工作者围绕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和小区停车难两大热点问题,分享了各自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与台下社区工作者进行互动交流。
方法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杜绝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几乎成为社区工作者中公认的「老大难」。一边是安全隐患,另一边是居民的便捷出行。想要在全社区形成共识并非易事。
当这桩难题落在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内江新村居委会主任徐峥肩头时,情况更复杂了。拥有4个自然小区的内江新村,常住人口约6500人,拥有88个门洞,其中3个是24层的高层住宅。
这意味着,相较于普通社区,内江新村想要挖潜出合适的充电区域可谓「难上加难」。为此,依托街道独有的社区大管家联合接待平台,徐峥与团队梳理出了一套电动自行车治理的SOP(作业标准书)。
首先是梳理问题。他们发现,电动自行车治理普遍存在4个难点,分别是:「合理安装和布局充电桩位置不易」,「上楼、入户、飞线行为劝阻效果不佳」,「充电费用贵且没有遮雨棚不好」,「居民扫码充电不会」。
如何合理布局充电桩位置?他们一点点摸索出解决方案:一是选址应尽量选择小区主干道、远离居民楼的位置;新开辟停放点位,引导居民充完电后把车停回原来的地方,提升共享率;点位布局越分散越好,方便所有车主充电。
针对飞线行为劝阻效果不佳的情况,团队联合物业开展多轮飞线贴告示行动,开展飞线邻里劝说,着重对不配合的居民开展联合执法。
针对居民反映的充电费用贵和没有遮雨棚的问题,团队又通过今年的「一居一品」自治项目,为多层居民分散增设9组共90个充电桩,并与第三方充电桩企业商量,试运行「充100送20还送雨罩」优惠活动。
针对居民反映的不会扫码等情况,热心党员和志愿者随时提供现场指导服务。如遇老年手机无法扫码的,还提供办理充值卡。
这套组合拳被归为治理电动车的「四难八解」。一根看似「啃不动」的治理硬骨头,因为充分调动起居民自治、业委会、物业、企业、社区基金会等多方力量,最终成功销项,其中的有益经验值得不少遭逢同类问题的居民区借鉴思考。
方法二:链接资源、转动「圆桌」
更多时候,社区工作者们时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社区内部能调动的资源力量有限,可要解决的问题却日益复杂。
松江区中山街道茸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潘艳遭遇的问题很典型——停车难。年岁渐长的老公房小区,在最初设计时从未考虑过日后暴涨的机动车停放需求。车位供需矛盾由此而来。
可在所有遭遇「停车难」的社区中,茸梅居民区的样本又更特别——走出楼道就是马路。这座开放式小区在停放车辆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也很难有文章可做。
潘艳至今仍清晰记得,一位因将车辆停放在毗邻五昆路上的居民直接拿着罚款单气势汹汹地来找居委会报销。看似「哭笑不得」的社区矛盾背后,是不得不解决的停车难问题。
向内挖潜不成,潘艳决定向外链接资源——「借地」停车。由于居民们相中的这块空地不属于小区红线范围内,居民区便通过「圆桌派」约请相关居民代表、职能科室、管委会、物业公司等多方进行协商。最终,社区与功能区管委会和茸盛物业达成「共享停车」意向:功能区管委会将37号楼西侧空地交于居民区和居民进行停车自治管理。
复盘成功经验时,潘艳直言,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已无法应对当下社区的复杂难题。身为社区工作者,「叫得动」街区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同样关键。
方法三:擅用工具、研发场景
如果说老一辈社区工作者敲开居民心门,靠的是对于「一户一档」的谙熟于心,那么新一代社区工作者要琢磨的则是如何运用各类数据治理工具,创设居民爱来、愿来的治理场景,撬动他们的参与热忱。
曾有一家互联网企业相中了基层治理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当企业跃跃欲试时,便被前来调研的专家泼了盆冷水。「如果你设计的数据应用,只能将社区工作者从大量表格中解放出来的话,还是算了吧。」
在不少蹲点社区的专家学者看来,数据应用进社区,贵在解决社区工作者真正的痛点、难点,而非一味盯着那些「看似量大实则并不劳心」的体力活。
事实上,在上海社区,已涌现出一批擅用、会用数据应用的基层治理版「产品经理」。他们不光会提需求,也会将数据应用巧妙地嫁接至社区应用场景。
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公交新村居委会主任胡云,近6年的社区履历在一众「老法师」面前显得有些不够看。但她出众的创新能力却令一众资深社区工作者自叹弗如。
比如社区内再平常不过的灭火器更换。她所在的公交小区是建于80年代的老旧小区,共有1700余户,是没有电梯的7层楼房。她简单测算过:1 栋楼需要更换6个灭火器,60多个门栋总计需更换400多个。
若是按照传统方法,对于这桩辛苦活儿,社区工作者们大多会全盘吃进。这也导致,未能参与的居民对社工们究竟扛下了多少活儿、日常工作量全然不知。社工认为居民未能体谅自己的辛苦,而居民们又认定社工没为社区干什么。两方的信息差,也就造成了对彼此的不认可。
这一回,胡云决定换个思路。她发现,公交小区社区云上云率达82%。何不借助这一流量基础,开展楼道微整治更换灭火器亲子活动?
为提升参与率,活动时间专门定在周日,重在吸引年轻志愿者携带孩子共同参加。活动还为小朋友详细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使用年限,以及灭火器红黄绿三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当天,共有25组家庭60余人参与此次活动,社区根据报名后台信息,就近安排楼道,仅半天时间,400个灭火器便全部更换完毕,并放置到各层楼的指定地点。
提前制定目标受众、准确定制活动方案、根据大数据落地执行方案……基层治理版「产品经理」试水成功。这也令更多社区工作者看到了这份职业的挑战与前景。
「不光是婆婆妈妈的琐碎小事,社区同样也能成为施展才华抱负的人生舞台。」胡云如此感慨。
作者:王嘉旖
文:王嘉旖图:采访对象提供编辑:单颖文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